OCAT未来Future | “O Cat探访雕塑展”观展礼仪课回顾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小朋友们首先来到了OCAT B10新馆的儿童艺术空间,与刘彧文老师一起进行了一场具有启发性的小小讨论。在这场开放的情景讨论里,一些看似已经有固定回答的问题,在小朋友与刘彧文老师细细展开讨论的过程中,也渐渐产生了更可爱和更具体的面貌。👩🏻🏫:“如果你来到展厅很兴奋,火箭一样冲进去,结果’啪‘的一声……可能发生什么事?”👦🏻:“作品被我撞坏了,我被保安叔叔带走了,还得赔钱。”讨论中小朋友们发现安全问题不止一面,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需要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同时,我们也要为他人和展品的安全负责任,所以在展厅里翻越、爬高、快速奔跑,等等,都是不合适的行为。👩🏻🏫:“有件作品毛茸茸、亮晶晶,你超想抠一抠、摸一摸,于是你就动手啦,可是,糟糕,作品坏掉了,怎么办?”👩🏻🏫:“这些确实可能发生,但是我们再多几个角度想一想,如果你是作品的作者、你是策展人、你是展厅里的保安叔叔,当作品被观众不合适的行为弄坏了,你是什么样的心情?”👧🏻:“我是艺术家的话我会很生气,他把我的作品弄坏了,我辛辛苦苦完成的作品没有被尊重。”👦🏻:“我是保安叔叔我也很生气,我保护了很久的作品却被弄坏了。”👩🏻🏫:“是呀,除此之外,你们知道一件作品能够来到展厅,背后还会有哪些人的努力吗?"👩🏻🏫:“也许还有很多以前在别的展览欣赏过这件作品,并保护它的观众。”👩🏻🏫:“对呀,这么多人的努力,都是为了将艺术留在我们的生活里,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所以伤害一件作品,首先破坏了艺术家的心血,其实同时也伤害了背后很多很多人的心血和努力,这可是我们都不愿意做的事情,对吧?”👩🏻🏫:“可是我还想问,如果我轻一点摸摸作品,不去伤害它,应该没有关系吧?”👩🏻🏫:“我又有疑问了,我记得有些作品明明让我互动的呀?你们有没有见过可以摸、可以玩起来的艺术作品?”👦🏻:“比如需要戴上一个眼镜设备的作品,我一带上那个眼镜,就感觉到了另一个世界。”👩🏻🏫:“对呀,VR 、AR作品都鼓励我们玩起来,还有很多作品是艺术家希望大家互动的,比如你可以进去坐一坐、甚至表演一下。那么问题又来了,刚才有作品不能摸,现在又有作品可以玩,我们怎么确定一个作品到底能不能碰?”👩🏻🏫:“好办法!但是万一,我一下子没看到牌子,我先玩了再说可以吗?”👧🏻👦🏻:“穿制服的人。”“带牌子的人。”“保安叔叔。”“前台咨询的小姐姐。”👩🏻🏫:“如果你和朋友一起看展时,朋友在展厅超大声接电话,疯狂输出今天中午他要吃红烧肉、蒸凤爪、煎带鱼、大包子……会发生什么事?”👧🏻:“本来我打算在艺术中陶醉,这时候我脑海里就只剩下包子了。”👦🏻:“我会觉得很吵很烦,我脑子刚要进入作品,就进不去了。”👩🏻🏫:“没错,而且他自己可能也没办法静心享受这场展览了,其实他接电话时可以怎么做呢?比如走到角落,小点声?”👦🏻👧🏻:“一会儿再打。”“出去接完再进来。”“打字。“有了这些讨论作为铺垫,小朋友们开启了第一段自由观展之旅,大家一起来到位于OCAT B10新馆一楼的展厅,走进了“参与的雕塑——OCAT双年展记忆片段”。自由观展,期间老师不做任何讲解与干涉,小朋友们完全独立感受、自由探索。看完展览,小朋友们领到了一张刘彧文老师专为儿童设计的观展问卷,他们带着问题回到作品前描摹书写,真挚诚实地留下了对于展览和观展过程的第一印象。做完问卷,小朋友跟随刘彧文老师再一次细细品味了每件作品,观展时挖掘到的那些问题,也在引导之下一一找出了答案:观展时小朋友问:“作品上怎么没有写作者的名字呀?”观展时,小朋友们兜兜转转、一起研究:“这个圆洞洞怎么看?”导览时,小朋友寻找到了在作品《安慰洞》地面上的一行字:“如果你不开心,就对我大喊一声。”于是大家纷纷踏上小凳子,说出自己的话并聆听洞里的声音。在艺术家何岸的作品《想你,请与我联系》跟前,老师问小朋友:“如果有一天你放学很晚很累了,你走在路上,看见绿化带里有这么一句话,会是什么感觉?”小朋友说:“我会很感动,很温暖,因为有人在乎我的感觉。”“我会打电话给他,跟他说你好厉害。”老师又问:“如果你也用文字做一件雕塑作品,你最想把哪句话塑造出来?”小朋友们答:“祝你考上清华北大” “妈妈我会永远陪着你”《抱怨合唱团》(静帧),特雷勒沃·卡雷勒侬和奥利维·珂克塔-卡雷勒侬,文献视频,2014年在作品《抱怨合唱团》面前,小朋友分享了自己的苦恼:“太多作业”老师带领小朋友们模仿《抱怨合唱团》,套用《小星星》的旋律将烦恼唱成了歌。小朋友说:“当我把烦恼唱出来的时候,好像烦恼消失了。”小朋友们说,之前的作品雕塑土地、雕塑零件、雕塑金属,那么:“这件作品雕塑了生活”“雕塑了烦恼”“雕塑了现实”“雕塑了人”……观展时,小朋友在艺术家宋冬的作品《移山》前问:“这件作品能不能上去玩儿呀?”,有人想玩但不确定、有人觉得肯定不行。有个小朋友突然觉得肯定行,因为他读到墙上诗云:“盆栽丘上立,邀众来移山”。与工作人员再次确认后,小朋友们上了山。大家刨坑、挪树、造新峰。一个小朋友站在山顶上,突然说:“我知道了,所有雕塑都是活的,那些不会动的雕塑也是活的,因为每个雕塑都有自己的性格!”在下午的创作尝试中,小朋友将上午遇到的问题和探索的发现都纪录分析,用画面一一呈现了出来。除了记录关于观展礼仪的认知和思考,我们也看到了来自孩子的意见、关于场馆建筑的观察。大家希望儿童版展览前言变得生动,变成故事书、动画片、游戏卡,等等。除了参展作品,小朋友最喜欢B10展厅的大门、通往儿童空间的电梯、白墙,等等。在刘彧文老师的引导之外,在小朋友不受限制、没有预设的感知里,我们看到了更多关于作品的独特思考,更多天真的灵光。自由观展艺术家徐冰作品《背后的故事:浮恋暖翠》,一位小朋友的心得是:当你看一件作品时,可以从上面下面左边右边多角度欣赏。另一位小朋友分享道:用垃圾作的山水画,让我知道了有些物品从别的角度看,其实是很好看的!关于最喜欢的作品,两位喜欢艺术家蒋志的作品《安慰洞》的小朋友谈道:“我最喜欢《安慰洞》,因为它的回答很特别。”
“我喜欢《安慰洞》,因为它可以很好地安慰我!”
小朋友看到艺术家展望的作品《假山石》,在观展问卷中分享道:《假山石》让我想起了在老家看到的一块大石头。倾听儿童的声音、与儿童探讨关于规则、同理心、欣赏、思辨和创作的讨论,将远远不止于此,观展礼仪系列课程也将在未来的展览中继续不断发生。此次小朋友们的创作也有机会经过呈现放在美术馆,引起更多观众的思考。我们相信这样的讨论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场景的变化、不同小朋友的参与、成人的倾听与反应,而不断产生更新更有趣的角度。我们努力让主动体验与思考代替被动服从,我们鼓励小朋友们主动思考和表达。
“OCAT未来 Future”是OCAT在2020年新开设的一项艺术项目,旨在推动艺术的未来,激发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多向思维,开启孩子无限可能性。取名“OCAT未来Future”,是因为我们坚信儿童是未来的推动者,艺术的未来从儿童出发,而未来的大门从今天打开。
目前OCAT深圳馆、OCAT B10新馆所有展览已结束,于OCAT深圳馆工作室A展出的“世事恰如溪流”展览暂停对外开放,重新开放时间待定。
敬请关注OCAT深圳馆微信公众号,我们将为您发布新展的最新资讯。

OCAT深圳馆成立于2005年,位于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内,是OCAT馆群的总馆。作为馆群中成立最早的机构,OCAT深圳馆长期致力于国内和国际当代艺术和理论的实践和研究。从开创至今,一直围绕着艺术的创作和思考而展开其策展、研究和收藏工作。
开馆时间:10:00-17:30(逢周一闭馆,节假日等特殊时期的开放时间根据场馆公告而定)OCAT深圳馆地址:深圳南山区华侨城恩平街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南区F2栋OCAT深圳馆OCAT B10新馆地址:深圳南山区华侨城恩平街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B10栋微信:OCAT深圳馆(ID: OCATShenzhen)OCAT深圳馆电话:0755–26915007 / 26915100 OCAT B10新馆电话:0755-26917199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