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氵
GUSH
艺术家:吴晶玉
Artist:Jade Ching-yuk Ng
Curator:Fiona Lu
Tang Contemporary Art, Hong Kong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荣幸地宣布,代理香港90后艺术家吴晶玉(Jade Ching-yuk Ng),并于12月15日在香港空间推出吴晶玉个展“氵”。这是吴晶玉与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合作的首次个展。展览由陆向怡策划,展出吴晶玉最新创作的近二十件精彩绘画及木刻作品。《融化,涌出,宝贝!》,56.5 × 41 × 2 cm,木板上色彩、银箔、蜂蜡等混合媒介,2022
“氵”源于艺术家对水这一生命之源形态的想象。“氵”,似乎可以拼凑组成任何水的形态,眼泪、体液、水体、云雨等物质,它变化多端,与万物共存,成为人体和自然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时,也构成了人体与自然万物的流动关系。“GUSH” ,则有如喷泉或地热的涌出过程,生命的力量暗自积蓄,而后喷涌而出,是如人类由深层到表层的情感涌现方式。吴晶玉正是在尝试透过对人物的叙事性描绘,对神话、历史、现实的庞杂调度,由内而外的看待宇宙关系与人类情感层次。“氵”是一个现象,是开放的情感,是无器官的身体,它不断生成、涌动而自由无拘。
《对称液体》,155 × 120 cm,布面油画,2022
《解放》,155 × 120 cm,布面油画,2022
不难发现,吴晶玉的绘画凝练了美术史中野兽派、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风格,原始又当代的视觉美感溢出画布。她将人体作为创作主题,在作品中寻找一种理想的人类情感,人物之间相互交缠触碰,所产生的亲密与疏离的多维又复杂的感性体验,开启了一种幽默、矛盾、热烈又微妙的艺术表达。现实与想象的摩擦犹如一场陶醉的自我演绎,亦或是处理一种分散(disjunction)、一种差异的“他者”,可能是自我的毁灭,但也意味着通向自我救赎的幸运。这也正是艺术家在处理画面关系中的引导人们观看和体察的心理与思维训练。《宇宙星火》,80 × 107 × 2 cm,木板上色彩、银箔、蜂蜡等混合媒介,2022

《迷失的灵魂》,200 × 220 cm,布面油画,2022
吴晶玉善于用色彩分割画面,对色彩的直觉,带有象征的意味,平面化的人体,充满了对构建形态的渗透。她用古怪、变形的肢体构造了罗曼蒂克的画面,细节处埋入彩蛋,神秘又矛盾的气息呼之欲出。似乎这仍不足以令艺术家足量表达,木刻成为其另一种选择,木刻使线条达成更为繁复的过程,没有边界的创作使观者进一步进入她精心安排的视觉叙事。艺术家谈及,在2016年的中亚之行中,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乔治亚等地的超现实带有乌托邦式马赛克壁画影响了她。壁画上鲜艳的颜色,像是色彩的万花筒,直线与圆角,大面积色块,动感、速度、光影、力量,这些印记都在不断塑造着吴晶玉的创作。
《梦见那个天堂岛》,155 × 120 cm,布面油画,2022
《爱的奶昔》,240 × 390 cm,布面油画,2022
对性别的探讨,也是吴晶玉作品中所饱含的诘问。艺术家认为这是一种类似cosplay的游戏,角色和身份是流动和可修改的。展览中最大的一副三联画《爱的奶昔》,灵感来自斯坦利·库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发条橙》牛奶吧里被束缚的女模型。她们并不是实在存在的肉体,而是重复被制造的塑胶模型。《迷失的灵魂》整体结构被中央的一颗星星分割成不同部分。它的闪光射至地平线,使道路与天空分离。画面中的蚂蚁、巨石阵般的纪念碑和水果皆成双成对,这也象征着两性身份的淡化,他们融合成一个共同体,如云雾慢慢消散后,身体再次的重生。这里不是简单的力比多(libido)影响,而是令我们透过充满二元对立、矛盾重重的象征意味走向理想自我的追寻。藉由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所指出的,身体是权力建构主体意识的载体,在挑战“常态”和“自然性”的同时,我们能感受到吴晶玉的作品中强烈的冲破和重构的合理化释放。陆向怡
2022年12月5日
关于艺术家

吴晶玉(Jade Ching-yuk Ng),1992年生于中国香港。
吴晶玉2016年获得伦敦大学斯莱德美术学院 (Slade School of Fine Art) 绘画专业本科学位和同年荣获Cass Art Painting Prize。2018年获得皇家艺术学院 (Royal College of Art) 版画专业的硕士学位, 同年荣获Abbey Major Painting Scholarship以唯一一位新晋艺术家的身分驻地罗马的英国学院及获Travers Smith Art Award。她2014年以交流方式工作于耶路撒冷比撒列艺术与设计学院 (Bezalel Academy of Arts and Design)。她的作品曾于多个国际平台上展出及被企鹅兰登书屋收藏,包括伦敦Arusha Gallery、Matt’s Gallery、San Mei Gallery、Cornucopia Gallery、Whitechapel 46、Siegfried Contemporary、 Assembly Point、Horse Hospital、CGP画廊、利兹Canal Mills Armley、耶路撒冷Video Pub、罗马尼亚驻罗马学院、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等。她的作品亦曾被艺术史学家Katy Hessel 和 Kate Mothes撰文。
吴晶玉借鉴了生活经验作为主要素,结合了不同的象征性视觉词汇,从而在当中找到现实和虚拟之间的落差。她利用不同媒介作画,以挑战油彩之外绘画的可能性。通过重新诠释传统的象征符号,她的作品创造了一种新的、暧昧、晦涩的故事。她富有戏剧性的作品是她的内在自我与外界不断的对话,并从中感受现实与想象之间的摩擦。
吴晶玉柔软、细致的作品体现了她与他人之间身体亲密关系的脆弱性。她希望捕捉人物瞬间的触碰和与此同时的距离感,从而展现孤独、亲密和空虚的概念。通过探索绘画形式的可能性,她利用拼图的方式将自身和他人身体相结合。吴晶玉经常引用旅行经历、古典神话、魔法、宗教仪式和解剖学,并以她自己的解释来拆解已有的象征意义,她的象征脱离了图像本身所代表词汇的意思,变成了一个晦涩、暧昧的虚构故事。画框的作用变成现实与图像超现实空间之间的拥抱。现代主义建筑影响了她的建构方式,并为她的构图增添了可能性。她将它们发展成版画、绘画、雕塑绘画以及近期的剪纸和木浮雕。她作品中的戏剧性为观者与她所描绘人物进行对话搭建了舞台,并使其注意到现实与想像摩擦出的边界。
个展“I is another”,Cornucopia Gallery,伦敦,2021

作品展出于“EXODUS”,K11美术馆,香港,2022

作品展出于“The Artist's Oracle”, White Crypt Project Space,伦敦,2021

作品展出于“后我世代:如何书写年轻艺术家”现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22
作品展出于“全球之歌”,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2022
陆向怡,1992年出生,策展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览部总监。策展围绕艺术家群体代际研究、性别研究、时尚与虚拟艺术等方向,尤其关注于90后、00后艺术家所带来新兴艺术现象;致力于挖掘年轻艺术力量。策划的展览包括:“一片盛大的记忆”久事美术馆(2022)、“工具已验证”皆藤斋个展(2022)、“后我世代:如何书写年轻艺术家”(2022)、“李珺个展:牙齿与剧场”(2022)、“一间自己的房间”(2022)、“武艺个展:心源日记”(2022)、“朱金石个展:意外美学”(2022)、“岳敏君个展:拈花一笑”(2022)、“间有闲时多云到阴”草场地春季艺术季(2022)、“记忆、戏谑与意识流”(2022)、“全球之歌”(2022)、“低烧的绘画”(2021)、“控制”李尓鹏个展(2021)、“今天的天实在是太蓝了”郭宇恒个展(2020)等,曾入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策计划”(2018)。相关链接:


BEIJING | HONG KONG | BANGKOK | SEOUL10th Floor, H Queen's, 80 Queen's Road Central, Central, Hong Kong+852 2682 8289 | info@tangcontemporar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