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以下内容来源于重华轩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斯人已逝,光华永存。

五年前的12月13日,著名艺术家、教育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甫先生永远离开了他毕生挚爱的艺术事业,享年八十四岁。

次年8月至10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以“光华”为主题,举办了“袁运甫艺术之美”大展,以120余幅精彩的绘画作品,回顾了袁运甫先生的艺术生涯和美术教育理念。“光华”一词源自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所在的光华路,这里是清华美院的“根”,也是袁运甫先生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的“根”,同时也喻指先生艺术作品与创作理念之光辉。

时光如梭,转瞬五载,艺术家通过他的创作承载其思想和观点,他的思想和观点亦因其所留下的作品而存续乃至不朽。在袁运甫先生辞世五周年之际,特整理他的部分作品和观点,以及时人对他的评述,希望藉此让更多人了解这位重要的艺术家和教育家,也藉此表达对先生的景仰与缅怀。






袁运甫简介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著名艺术家、教育家袁运甫先生(1933-2017)


袁运甫先生1933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49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图案美术系,旋随该系整体北上并入中央美术学院,1954年毕业分配至人民出版社工作。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立,遂调至该院任教。历任中央工美特艺系主任、装饰艺术系主任,装饰艺术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第二届壁画艺委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院长等职。


袁运甫先生是著名画家,在油画、水粉、水墨和彩墨画等方面都颇有建树;袁运甫先生主张艺术服务社会,并以其公共艺术理念推动了社会大美术的发展,是共和国艺术形象的重要诠释者;袁运甫先生更是一位勤于思考的学者,一位桃李芬芳的艺术教育家,是新中国艺术教育发展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他在改革开放之初有幸游历各国访学,并且开风气之先遍邀国际名家来校讲学,影响之大、之深远,至今传为美谈。




展览回顾|光华——袁运甫艺术之美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袁运甫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重要画家,他在绘画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尤其是在现代色彩学和水墨艺术现代性的探索方面,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2018年8月16日至10月7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曾举办展览“光华——袁运甫艺术之美”。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2018年清华艺博“光华——袁运甫艺术之美”展览现场


这次展览共展出了袁运甫先生的油画、水粉、水墨、彩墨等绘画作品共计120余幅。展览旨在缅怀袁运甫先生,通过对袁先生艺术思想和艺术作品的梳理、解读和阐述,去追寻一个艺术家的人生之路和美术史意义;展览从学院学术文脉的角度,通过对袁运甫先生艺术的个案研究,深入探究学院历史传统和思想发展轨迹。



袁运甫绘画艺术


袁运甫先生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的油画、水粉画创作将印象主义绘画色彩和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色彩学相融合,开创性地营造出现代中国独有的色彩经验和审美意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他的大美术理念,今天看来,他以往不同阶段的探索实验,都在向着这一理念汇聚,特别是他在1960-70年代大量的写生,也会成为后来壁画创作的生动素材。


自上世纪中期起,袁运甫先生潜心于水墨、彩墨画研究。他以墨为基础,彩为载体,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技巧和现代艺术的表现方法相结合,形成了色墨交融的新水墨风格,体现出风格独特的现代彩墨画艺术,推进了现代水墨艺术的发展。同时,袁先生将艺术的理想放置在壮阔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变革之中。他坚信艺术能改造社会,会让世界更美好。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佛像与门画》 1959年 纸本水粉 109×77cm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琴手》 1959年 速写 54×46cm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富春江的早晨》 1960年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北京春节厂甸庙会》 1961年 44×60cm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母女》 1961年 纸本彩墨 120×100cm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绍兴鲁迅路》 1961年 布面油画 80×64cm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古陶神韵》 1962年 布面油画 52×72cm


平湖秋月是杭州国立艺专旧址所在,袁运甫先生对此地十分熟悉。这里是他学艺的起始,也是他青春浪漫记忆的源头。他在艺术道路上遇到的第一批重要的老师都在这里,如:林风眠、吴大羽、倪贻德、关良、庞薰琹、黄宾虹、潘天寿、朱金楼、彦涵先生等。这些老师中大部分都偏爱现代艺术的思维价值观,对他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袁先生在艺术上所具有的现代意识,是从对于印象主义艺术的学习和研究开始的。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平湖秋月》 1962年 纸本水粉 44×60cm


通过他灿烂的光感和激情的笔法,我们不仅看到的一个早熟艺术家老道的笔触和畅快淋漓的绘画技术,还似乎隐约感受到,在数百年以文人水墨画为主流的历史长河中,色彩力量的重生和涌动。


袁运甫的写生对象遍及大江南北,胶东沿海渔港,江南水乡,沂蒙山村、还有东北的石油基地、港口建设或地下输油管道等,很注重表现场域中人的生活劳动状态,例如婚嫁、赶集、砖窑、马棚、秋收、上学、出海、归航等,特别1972-73年在河北石家庄的李村劳动时期这类题材的写生就达近百幅,其中《井》《办喜事》《猪市》等均是李村系列中的代表作。袁运甫极力捕捉生活里的阳光、色彩、情谊,通过写生将内心的情感得以宣泄,将内心的期待得以付托。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井》 1972年 44×54.5cm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猪市》 纸本水粉 1972年 44×54cm


题材问题不是小问题,艺术史上每一次重大的变革在一定意义上都是由题材诱发的,譬如文艺复兴由神为对象改为以人为对象;印象派以日常所见作为题材。这些改变都是颠覆性的,意味着认识世界以至对世界的认识的变化,它们是改变历史的行为。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上海焦化厂》 1973年 54.5×79cm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喜事》 1973年 纸本水粉 44×54cm


《喜事》中所反映出来的绘画面貌,在精神上已然摆脱了印象主义绘画风格的笼罩。70年代初起始的这批绘画,是他确立个人绘画风格的重要作品,亦是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具有特殊色彩审美语言的经典之作。这批绘画反映出我们近百年来向西方艺术靠拢为主流的绘画实践,开始具有了从自我的生活里自觉发现新色彩规律的可能性。这是中国绘画现代性觉悟的表征。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无锡梅园》 1973年 54.5×79cm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马棚》 1973年 39.5×54cm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大庆砖厂》 1975年 54×78cm


袁运甫的写生除了生动流畅,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色调的处理。袁运甫并没有去追逐光影,相反他在有意减弱阴影部分的明暗关系,利用冷暖的补色关系去铺陈,且注重暗部的细节处理,让画面的金黄色调更为和谐稳定。袁运甫说这样的写生绝不是单纯的对景写生,而是借题发挥,借景生情。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青岛印象》 1975年 54.5×55cm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荣成渔村》 1977年 纸本水粉 54.5×55cm


《荣成渔村》体现了他对绘画平面性与空间感的探索。“平面性”是现代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西方现实主义绘画之后的几乎所有艺术流派中得到证明。对中国艺术来说,近的如民间版画,远至隋唐壁画,无不凸显出中国艺术对绘画平面性表达的偏爱。袁运甫先生很自然地将这几种不同的资源智慧地融合在一起,创造性地呈现了一个新的绘画面貌。在《荣成渔村》中,有阳光的烂漫,有色域的华美,有结构的张力,有笔触的淋漓,有生活的真情。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巨轮下水》 1977年 54.5×79cm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出海前(二) 1978年 纸本水粉 54×53cm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蓝山》 1977年 纸本彩墨 86×108cm


从董希文、吴冠中到袁运甫,他们在艺术观上非常相近,他们长期深入生活,通过写生观察和捕捉审美对象,追求表现自身生命本质的东西,同时又在积极介入并记录那个时代的建设风貌和时代精神,追求民族化的也是朴实的表现语言,写生是他们这两代艺术家坚守的主战场,也应是当今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必由之路。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富春江上》 1978年 纸本彩墨 92×56cm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唐榆夜色》 1979年 纸本彩墨 103×104cm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纽约大桥》 1981年 水墨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北雁归来》 1981年 纸本彩墨 101×101cm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玉兰花开》 1981年 重彩 105.5×105cm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幽香》 1990年 纸本彩墨 100×100cm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秋色秋香》 1994年 纸本彩墨 125×167cm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乌镇途中》 1994年 纸本水墨 95×188cm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蝴蝶花》 1996年 纸本彩墨 52.8×45cm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窗前盆花》 2000年 纸本水墨 70×137cm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藕》 2005年 纸本彩墨 70×137cm


袁运甫先生对于新事物的敏感和对于历史遗产的有力把控,使得这位江南才子在创造性的写意中成就了一个特殊的高度。这一高度意味着一个身居前现代社会的人,开始从周遭世界和历史中自觉获取经验,去拥有独立意志和自由绘画实践的努力。这在中国现代绘画的历史进程中,发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预示着中国艺术自我意识的复兴和现代精神的崛起。




袁运甫公共艺术


袁运甫先生在公共艺术领域成就颇高,他不仅身体力行,在各个历史时期为社会创作公共艺术作品,也以学者的态度发展与深化相关的理论研究,以公共艺术的理念推动了社会大美术的发展,是共和国艺术形象重要的诠释者。


在67年的从艺生涯中,袁运甫先生为国家、社会和各级组织机构创作了大批艺术杰作,其中许多作品堪称时代的标志性作品。包括为毛主席纪念堂北大厅创作的《祖国大地》(与黄永玉合作),毛主席纪念堂建筑檐下浮雕《花环》,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序厅《峰》,中华世纪坛中央大厅金柱《凤凰涅槃》、壁画《中华千秋颂》(任设计组组长),国家千年庆典《中华和钟》(任艺术总设计)等国家重点纪念性艺术工程。此外,他分别为国家大剧院、首都机场第二航站楼、北京地铁建国门站、北京建国饭店、西安理工大学、南通中学、桂林七星公园等地创作大型公共壁画作品,践行着“艺术为社会服务”的伟大理想。


袁先生认为,现代公共艺术大至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指具国家文化导向的、综合性、纪念性的大型公共艺术。它以宏大的规模、鲜明的文化指向、深具民族历史审美情感和现代性、创造性、开放性为表征的公共艺术作品。此类多为纪念碑艺术,要肩负着非同寻常的大众期望和寄托,要在社会上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接受全社会的批评和检验。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壁画《长江万里图》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中华世界坛大厅金柱 尺寸:大金柱580×500cm/小金柱100×500cm×8个


2001年他创作了“中华世纪坛大厅金柱”。此作品用日晷的基本原形与如剑如虹的指针,和充满新科技特点的动感建筑,构成了新世纪中华民族从容连接历史和未来的闪光点,将一个正处于积极寻求变革和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民族情绪,统一到了以尊重自身本源文化为特征的现代性建筑和公共艺术中来。这是特殊的历史时刻和特殊的文化空间中,以国家政府主导的文化指向性艺术作品,它对推动中国的现代文化走向世界,充分显示当代中国人的思想包容性和深度,意义十分重大。


第二类公共艺术,是伴随着现代城市文明的急速发展,应对社会日益提高的生活品质的要求、满足对区域文化、地区中心文化及城市化发展的广泛需求而生长出来的主流人群的公共审美产品。它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往往起到不可替代的、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壁画《巴山蜀水》实景 丙烯重彩 1979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340×1800cm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壁画《家珍图》实景 1982年 原工艺美院礼堂 蜡染 240×1500cm


公共艺术是最具现代城市文明发展形态的艺术。以城市为中心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则代表着全社会的发展水平。而公共艺术的审美价值判断,即反映了工业文明的总体特点。

第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发展,社会分工趋于细化,公共艺术的表现形态也在向多样化、个性化和社会区的方向发展。在未来的二十年内,将会逐渐成为公共艺术的主流发展方向,成为艺术真正近距离走向大众的主要途径。社会分工的细化带来社会发展多元化。不同的人群、工作性质将带来不同的生活观或习惯。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壁画《文明的飞越》 彩色陶片镶嵌 1987年 西安西北轻工学院图书馆外墙 1500×1800cm


公共艺术的强势发展,是中国特色的新现象,它应该成为艺术大家族中的新时尚。在全球文化多元化,区域文化多中心,种族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今天,我们自己应该建构自己的价值评述体系,成为能有效面对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审美体系的标准。




艺术教育


袁运甫先生一位勤于思考的学者,是新中国艺术教育发展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他辛勤耕耘,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他出版了四本论文集以及《袁运甫画集》《袁运甫线描》《袁运甫彩墨画》《袁运甫暨“清华美术学群”》《袁运甫作品》等各种画册画集、主编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院四十年来的《艺术设计》《中国当代装饰艺术》《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部分卷目)等重要的学术著作。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怎样画水粉画》书籍1963年出版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 1959,带学生到敦煌临摹壁画(左一为袁运甫)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 1978年袁运甫带学生在山东地区进行“色彩写生”教学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 80年代袁运甫在工艺美院课堂上

在艺术教育上,他强调素质教育、通才教育,强调打破专业壁垒,用“大美术观”来摒弃传统近亲繁殖、师徒相传的艺术教育模式。他开放式教学,请民间艺人上课堂,邀世界名师来讲学,这些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教学实践,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专业复合型人才。2000年,袁运甫先生不顾高龄招收国内第一批艺术专业博士生,将高等艺术教育推向更高层次。如今博士生教育已在全国艺术院校教学中普及,这一举措推进了全社会的审美进步。

袁运甫先生是美的创造者,亦是中华民族完美人格的体现。他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倾其一生学识,浇灌未来智慧之花。2013年,袁先生用稿费捐资百万,设立“清华大学袁运甫奖学金、励学金”,对学业优秀和家境贫寒的学子予以鼓励,用袁先生自己朴素的话说:“退休后继续为同学们尽绵薄之力”。袁运甫先生以他一生的智慧、知识、创作,不断为这个社会提供了正能量。作为杰出的艺术家、艺术教育家,袁运甫先生的精神将不断激励后来者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而努力奋斗!




历史照片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 1954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毕业时留影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 1973年,沿长江写生途中登黄山,左起:张梅溪、祝大年、黄永玉、吴冠中、袁运甫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 1978年袁运甫在机场壁画创作情况汇报会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 1979年夏,学院师生在机场候机楼绘制壁画《巴山蜀水》,上排左起:池小清、周宏智、霍然,中为袁运甫,下排左起刘永明、唐薇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 1979年袁运甫在机场壁画前留影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  1979年在全国第四届文代会(自左至右:雷圭元、袁运甫、陈叔亮、祝大年)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 1982年4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师生在工艺美院结业式上合影(前排左一为袁运甫先生)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 1983年,聘请姚庆章、刘国松、李茂宗等台湾艺术家来中央工艺美院讲学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 1988年袁先生与英国结构主义画家彼得·思超德(Peter Stroud)、倪军在光华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学楼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 1999年袁先生与张仃先生在世纪坛壁画制作工地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 2012年,“袁运甫水墨画展”开幕式暨作品捐赠仪式在故宫神武门展厅举行,单霁翔院长向袁先生颁发证书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 2016年,袁先生与夫人钱月华、次子袁加出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60周年院庆






《长江万里图》1972-2001年

(请横屏观赏)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长江万里图》1972-2001年






参考文献:

1、袁运甫:《公共艺术纵论》,《装饰》杂志,2003年第5期。
2、袁加:《袁运甫先生三幅绘画作品赏析》,2018年12月。

3、杜大恺:《袁运甫先生的水粉画》,2018年8月。

4、包林:《袁运甫的写生》,2018年1月。

5、时向东:《画里点滴:怀念恩师袁运甫先生》,2021年12月。

6、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2018年1月。

7、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沉痛悼念杰出的艺术家、教育家袁运甫先生》,2017年12月13日。

8、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新展 | 光华——袁运甫艺术之美》,2018年8月。






编 辑:木  维
审 定:沐书生





开馆时间

本馆实行限流预约参观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逢周一闭馆

自2022年11月25日起,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暂停对外开放,目前仅接待校内师生参观。恢复对外开放时间另行通知。清华师生持校园卡可免普通门票和特展门票


地址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校内,主楼东侧

(高德地图或百度地图导航至“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校内师生请从清华艺博“校内师生参观通道”入馆

校外观众请从清华艺博东侧“艺博专用通道”进校入馆

校外车辆禁止入校,提倡绿色出行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艺博官网
https://www.artmuseum.tsinghua.edu.cn/

数字展厅
https://www.artmuseum.tsinghua.edu.cn/cpsj/zlxx/szzt/

艺博网店
https://shop402247198.taobao.com/



文章来源/重华轩

审定/杜鹏飞(沐书生) 李哲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带您走进艺术殿堂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艺博微信二维码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艺博微博二维码


不朽光华|深切缅怀袁运甫先生 崇真艺客

艺博网店二维码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