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运甫简介
著名艺术家、教育家袁运甫先生(1933-2017)
袁运甫先生1933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49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图案美术系,旋随该系整体北上并入中央美术学院,1954年毕业分配至人民出版社工作。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立,遂调至该院任教。历任中央工美特艺系主任、装饰艺术系主任,装饰艺术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第二届壁画艺委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院长等职。
袁运甫先生是著名画家,在油画、水粉、水墨和彩墨画等方面都颇有建树;袁运甫先生主张艺术服务社会,并以其公共艺术理念推动了社会大美术的发展,是共和国艺术形象的重要诠释者;袁运甫先生更是一位勤于思考的学者,一位桃李芬芳的艺术教育家,是新中国艺术教育发展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他在改革开放之初有幸游历各国访学,并且开风气之先遍邀国际名家来校讲学,影响之大、之深远,至今传为美谈。
展览回顾|光华——袁运甫艺术之美
袁运甫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重要画家,他在绘画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尤其是在现代色彩学和水墨艺术现代性的探索方面,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2018年8月16日至10月7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曾举办展览“光华——袁运甫艺术之美”。
2018年清华艺博“光华——袁运甫艺术之美”展览现场
袁运甫绘画艺术
袁运甫先生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的油画、水粉画创作将印象主义绘画色彩和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色彩学相融合,开创性地营造出现代中国独有的色彩经验和审美意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他的大美术理念,今天看来,他以往不同阶段的探索实验,都在向着这一理念汇聚,特别是他在1960-70年代大量的写生,也会成为后来壁画创作的生动素材。
自上世纪中期起,袁运甫先生潜心于水墨、彩墨画研究。他以墨为基础,彩为载体,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技巧和现代艺术的表现方法相结合,形成了色墨交融的新水墨风格,体现出风格独特的现代彩墨画艺术,推进了现代水墨艺术的发展。同时,袁先生将艺术的理想放置在壮阔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变革之中。他坚信艺术能改造社会,会让世界更美好。
《佛像与门画》 1959年 纸本水粉 109×77cm
《琴手》 1959年 速写 54×46cm
《富春江的早晨》 1960年
《北京春节厂甸庙会》 1961年 44×60cm
《母女》 1961年 纸本彩墨 120×100cm
《绍兴鲁迅路》 1961年 布面油画 80×64cm
《古陶神韵》 1962年 布面油画 52×72cm
《平湖秋月》 1962年 纸本水粉 44×60cm
通过他灿烂的光感和激情的笔法,我们不仅看到的一个早熟艺术家老道的笔触和畅快淋漓的绘画技术,还似乎隐约感受到,在数百年以文人水墨画为主流的历史长河中,色彩力量的重生和涌动。
《井》 1972年 44×54.5cm
《猪市》 纸本水粉 1972年 44×54cm
《上海焦化厂》 1973年 54.5×79cm
《喜事》 1973年 纸本水粉 44×54cm
《无锡梅园》 1973年 54.5×79cm
《马棚》 1973年 39.5×54cm
《大庆砖厂》 1975年 54×78cm
《青岛印象》 1975年 54.5×55cm
《荣成渔村》 1977年 纸本水粉 54.5×55cm
《巨轮下水》 1977年 54.5×79cm
出海前(二) 1978年 纸本水粉 54×53cm
《蓝山》 1977年 纸本彩墨 86×108cm
从董希文、吴冠中到袁运甫,他们在艺术观上非常相近,他们长期深入生活,通过写生观察和捕捉审美对象,追求表现自身生命本质的东西,同时又在积极介入并记录那个时代的建设风貌和时代精神,追求民族化的也是朴实的表现语言,写生是他们这两代艺术家坚守的主战场,也应是当今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必由之路。
《富春江上》 1978年 纸本彩墨 92×56cm
《唐榆夜色》 1979年 纸本彩墨 103×104cm


《玉兰花开》 1981年 重彩 105.5×105cm
《幽香》 1990年 纸本彩墨 100×100cm
《秋色秋香》 1994年 纸本彩墨 125×167cm
《乌镇途中》 1994年 纸本水墨 95×188cm
《蝴蝶花》 1996年 纸本彩墨 52.8×45cm
《窗前盆花》 2000年 纸本水墨 70×137cm
《藕》 2005年 纸本彩墨 70×137cm
袁运甫先生对于新事物的敏感和对于历史遗产的有力把控,使得这位江南才子在创造性的写意中成就了一个特殊的高度。这一高度意味着一个身居前现代社会的人,开始从周遭世界和历史中自觉获取经验,去拥有独立意志和自由绘画实践的努力。这在中国现代绘画的历史进程中,发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预示着中国艺术自我意识的复兴和现代精神的崛起。
袁运甫公共艺术
袁运甫先生在公共艺术领域成就颇高,他不仅身体力行,在各个历史时期为社会创作公共艺术作品,也以学者的态度发展与深化相关的理论研究,以公共艺术的理念推动了社会大美术的发展,是共和国艺术形象重要的诠释者。
袁先生认为,现代公共艺术大至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指具国家文化导向的、综合性、纪念性的大型公共艺术。它以宏大的规模、鲜明的文化指向、深具民族历史审美情感和现代性、创造性、开放性为表征的公共艺术作品。此类多为纪念碑艺术,要肩负着非同寻常的大众期望和寄托,要在社会上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接受全社会的批评和检验。
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壁画《长江万里图》
中华世界坛大厅金柱 尺寸:大金柱580×500cm/小金柱100×500cm×8个
2001年他创作了“中华世纪坛大厅金柱”。此作品用日晷的基本原形与如剑如虹的指针,和充满新科技特点的动感建筑,构成了新世纪中华民族从容连接历史和未来的闪光点,将一个正处于积极寻求变革和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民族情绪,统一到了以尊重自身本源文化为特征的现代性建筑和公共艺术中来。这是特殊的历史时刻和特殊的文化空间中,以国家政府主导的文化指向性艺术作品,它对推动中国的现代文化走向世界,充分显示当代中国人的思想包容性和深度,意义十分重大。
第二类公共艺术,是伴随着现代城市文明的急速发展,应对社会日益提高的生活品质的要求、满足对区域文化、地区中心文化及城市化发展的广泛需求而生长出来的主流人群的公共审美产品。它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往往起到不可替代的、非常重要的作用。

壁画《家珍图》实景 1982年 原工艺美院礼堂 蜡染 240×1500cm
壁画《文明的飞越》 彩色陶片镶嵌 1987年 西安西北轻工学院图书馆外墙 1500×1800cm
艺术教育
▲ 《怎样画水粉画》书籍1963年出版
▲ 1959,带学生到敦煌临摹壁画(左一为袁运甫)
▲ 1978年袁运甫带学生在山东地区进行“色彩写生”教学
▲ 80年代袁运甫在工艺美院课堂上
历史照片





▲ 1979年在全国第四届文代会(自左至右:雷圭元、袁运甫、陈叔亮、祝大年)
▲ 1982年4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师生在工艺美院结业式上合影(前排左一为袁运甫先生)

▲ 1988年袁先生与英国结构主义画家彼得·思超德(Peter Stroud)、倪军在光华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学楼


《长江万里图》1972-2001年
(请横屏观赏)
《长江万里图》1972-2001年
参考文献:
3、杜大恺:《袁运甫先生的水粉画》,2018年8月。
4、包林:《袁运甫的写生》,2018年1月。
5、时向东:《画里点滴:怀念恩师袁运甫先生》,2021年12月。
6、倪军:《再读袁运甫绘画之美》,2018年1月。
7、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沉痛悼念杰出的艺术家、教育家袁运甫先生》,2017年12月13日。
8、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新展 | 光华——袁运甫艺术之美》,2018年8月。
开馆时间
本馆实行限流预约参观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馆)
逢周一闭馆
自2022年11月25日起,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暂停对外开放,目前仅接待校内师生参观。恢复对外开放时间另行通知。清华师生持校园卡可免普通门票和特展门票
地址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校内,主楼东侧
(高德地图或百度地图导航至“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校内师生请从清华艺博“校内师生参观通道”入馆
校外观众请从清华艺博东侧“艺博专用通道”进校入馆

文章来源/重华轩
◆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带您走进艺术殿堂
艺博微信二维码
艺博微博二维码
艺博网店二维码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