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塞·勒玛于1971年出生于西班牙,现生活和工作于波多黎各。勒玛是一位多媒体艺术家,主要从事肖像画创作,自2009年起任职于芝加哥艺术学院。在其艺术生涯早期,勒玛曾尝试“后工作室”(Post-studio)的创作形式,涉及视频和摄影等媒介,但自2002年后他便开始专注于绘画的创作。勒玛如今的艺术实践根植于绘画边界的探索与拓展,激发其创作灵感的艺术家横跨多元风格,包含德国艺术家马丁·基彭伯格(Martin Kippenberger)、美国抽象画家乔纳森·拉斯科(Jonathan Lasker)、美国艺术家肖恩·兰德斯(Sean Landers)、意大利画家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美国画家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等人。

何塞·勒玛
《希奥玛拉》2022
182.9 × 121.9 cm
勒玛对于艺术史感到浓厚的兴趣,通过创作探讨艺术的表现手法,究竟是如何产生影响社会和政治的力量。在西方艺术史中,肖像画作为一种艺术类型,多用以流传纪念画中人物的形象、身份和地位,并刻画他们不朽形象。通过肖像画形式,勒玛处理了英雄主义和小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以及历史伟人不可避免的兴与衰。从他早期的装置作品到近期画作,皆探索了各个时代肖像画所展现出的权利动态。像是创作于2010年的一系列描绘17和18世纪银行家与王室成员的精细线条喷枪绘画,其作品的视觉呈现类似于巨大的圆珠笔涂鸦,从而降低了官方肖像所赋予的权威性。
何塞·勒玛
《塞缪尔·伯纳德》2010
布面丙烯、合成器、扬声器
189 x 152 cm
在近期创作中,勒玛通过自行调配的特殊颜料,以独特的标志性厚涂法(impasto)描绘出不具情绪表情的人物静态肖像,持续挑战着观众对绘画和肖像画的期待。此肖像系列的创作灵感,更能回溯到勒玛于十多年前参观的一场展览,“我当时正在观看一幅让人眼花缭乱的让·莱翁·热罗姆(Jean Léon Gérôme)画作,并且注意到了艺术家对于在背景里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速写般处理。我开始思考这种简约的画风如果被运用在大尺幅画作上,会产生什么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便开始以小型绘画的形式绘制大型画作。我也很享受这种聚焦边缘人物的题材风格所包含的社会寓意,并认为这个想法很站得住脚,”勒玛回忆道。题为《背景人物》(Background People)的系列作品,便是将西方绘画传统中的边缘人物进行了放大,也颠倒了典型艺术形式中的优先顺序。
何塞·勒玛
《克里斯蒂 ll》2022
粗麻布面丙烯
182.9 × 121.9 cm
勒玛将颜料以及增稠材料置于桶里混合后,便会运用扫帚和改良后的画笔涂抹于画布上——厚重的特制颜料,不到半小时便会开始凝结成型。这也代表着艺术家必须一次性的完成作品,既不能像油画颜料那样能覆盖修改,也不像丙烯颜料能易于改变或混合颜色。仅以最少的笔触在画布上构图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也需要大量的前置准备工作。勒玛通常会从一张草图着手,提前规划出所需要的颜色和构图组成元素,并在这过程中将人物面部不必要的细节都逐一编辑掉。绘画的颜料本身也因此成为了视觉焦点,从画布向外突出的厚涂颜料层,进一步确立了材料在画中显著地位。
何塞·勒玛
《克里斯蒂 ll》2022(细节)
182.9 × 121.9 cm

在去年和妻子搬回波多黎各居住生活后,勒玛画中的主角也产生了变化,“我决定开始从生活中或从我脑海里随手找出一些人物来画,不去参考历史人物带给了我更大的自由。如今当我在创作时,图像便会自己冒出来,我也接受它们,”艺术家表示。勒玛将自己的创作手法描述为类似于一名风景画家,自己的双眼如同滤镜,能够提炼和记录他贴身世界中的细腻细节。事实上,很多画中有名无实的人物都是勒玛的邻居以及朋友,他们在勒玛笔下被简化到无法辨识,但面无表情的脸庞却也让观者可以将想象中的身份投射到每个人物身上。对于艺术家来说,肖像是颜料的载体,同样颜料也作为了肖像的载体——这便激发着观者潜在的思维模式,在勒玛的形色调度之中获取属于自己的意义。

何塞·勒玛
《利亚姆》2022
粗麻布面丙烯
121.9 × 91.4 cm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