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秉承学术共同体之理念,坚守学术至上之宗旨——《中外论坛》2022年第3期出版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秉承学术共同体之理念,坚守学术至上之宗旨——《中外论坛》2022年第3期出版 崇真艺客

中外论坛(2022年第3期)

刘中兴  主编

58.00元

2022年9月出版

978-7-5732-0432-5


《中外论坛》为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人文学术集刊。倡导专题探索,致力学科融通,每期不仅有海内外学者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还有学术互动和学科发展的综合呈现。关注视野为古代中国的文史研究领域,时段从先秦至于清代。常设栏目为“专论”“译文”“书评”“动态”4个版块,力求刊发原创性强的专题论文、影响深远的海外译文、深度批判的优质书评、学术前沿的动态追踪。

《中外论坛(2022年第3期)》刊出文章11篇,包括专论4篇、译文2篇、书评4篇、动态1篇。内容包括“佛教写本学的文献与研究总论”“中古佛教造像碑铭整理方法刍议”以及其他相关文献研究等。


目录





【专论】

佛教写本学的文献与研究总论/陈金华  纪  贇

中古佛教造像碑铭整理方法刍议/陈志远

文献及造像所见北魏初年“以佛化治国”政治传统的确立——以道武帝至文成帝时期为中心(386-466) /周  胤

唐高祖李渊举兵至受禅期间与僧团的互动——兼谈李渊对佛教谶记的利用与宣传/李  猛

 

【译文】

般若波罗蜜多文献概要/[意]左冠明(纪贇译)

印度佛教研究中的考古学与新教预设/[美]格里高利·绍本(陈志远译)

吾夏之夷教:灵宝道教眼中的佛经翻译/[美]柏夷(孙齐译)

 

【书评】

诺曼《佛教文献学十讲——佛教研究的文献学途径》书评/苏锦坤

《佛典语言及传承》与辛嶋静志先生的初期大乘佛典研究/赵  文

评谢世维《大梵弥罗:中古时期道教经典中的佛教》/曹  凌


各篇摘要





【专论】


佛教写本学的文献与研究总论


本文通过以地域为划分的世界各地的佛教写本收藏与研究情况作总括性的评论。其中主要包括印度次大陆、中亚、东南亚地区所发现的非汉语佛教写本与汉语佛教写本两大类。前者又分疏南亚地区尼泊尔的梵语佛教写本、斯里兰卡的巴利与梵语佛教写本、东南亚各国的巴利语与当地语言的佛教写本、南亚北部的吉尔吉特佛教写本、中亚的犍陀罗语写本、中亚与中国境内的梵语佛教写本、中亚的胡语佛教写本、中亚的藏语与蒙古语佛教写本等。后者则涵盖中国境内的敦煌与吐鲁番佛教写本以及日本境内的寺院收藏写经等。

秉承学术共同体之理念,坚守学术至上之宗旨——《中外论坛》2022年第3期出版 崇真艺客


中古佛教造像碑铭整理方法刍议


 通过回顾造像记研究史上若干重要的潮流,总结出日本学者的造像记研究,有着根深蒂固的“净土情结”,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中古佛教史的认知,也在民间实践与教理学之间构筑起了联系。此外,印度佛教碑铭研究的最新进展,也可以给汉语造像记的研究提供借鉴。在仔细检讨七种近年出版的大型录文集体例之得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编定造像记综合目录的若干方法和原则。

秉承学术共同体之理念,坚守学术至上之宗旨——《中外论坛》2022年第3期出版 崇真艺客


文献及造像所见北魏初年“以佛化治国”政治传统的确立

——以道武帝至文成帝时期为中心(386-466)


传统中国古代政治史的研究者常常认为,儒家的政治统治理念自汉代定为一尊后,是历朝历代诸多政权所采纳的主流治国意识形态。但自东晋十六国开始,由于南北间存在正朔之争,因此除了传统的儒家政治理念外,佛、道治化的理念亦开始流行于不同的政权间。特别是以佛化治国的政治理念,为这一时期诸多的北方政权所采纳。北魏自建国后,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对这一流行于当时的重要治国理念亦有所留意。从道武帝开始,“佛、道并崇”的政策一直延续到太武帝前期,其间由于佛、道争势,沙门统法果提出了“帝王即当今如来”的政教合一观念。这一佛教政治传统深刻影响了南北朝及其后世的政治、社会及文化发展。太武帝后期,以崔浩和寇谦之联合的儒、道集团,与以太子晃和玄高为中心的佛教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权力斗争。其结果是以佛教集团的落败而收场。太武帝之后,文成帝于登基初年开始兴复佛教,重新采纳以佛化治国的政治理念。“以佛化治国”政治传统从此在北魏一朝成为显要的治国意识形态,为之后的献文帝和孝文帝等帝王传承。


【译文】


般若波罗蜜多文献概要


般若波罗蜜多文献的历史横跨久远,其内容也特别丰富且复杂。可能并无其他大乘佛教经典拥有这一类似的历史轨迹:般若波罗蜜多文献属于目前最早存世的大乘经典,它一直在被传播、编辑、扩展,并被重新诠释,却始终处在大乘佛教发展的最核心之中。般若波罗蜜多文献对于中观学派的巨大影响已然是众所周知,其在大乘思想的另外一个宗派——瑜伽行派——之中也同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很多重要的般若波罗蜜多经注释都属于这一传统。而在般若波罗蜜多文献发展史的晚期,它又融入了怛特罗教(Tantric)的元素,这再次证明了这一千变万化的文献传统的活力。


印度佛教研究中的考古学与新教预设


欧洲人刚开始系统性研究印度佛教时,有两大类可以使用的史料群,直到今天情况也是如此。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存在大量的考古资料和碑铭,可以合理地断代和追溯出土地,这些基本上是未经校订的材料,其中许多也从来不是要给人“阅读”的。这些材料记录或反映了至少是部分佛教徒——包括在家居士和僧人——实际修行和信仰情况。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存在同样庞大的文献史料,这些材料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断代,这种素材记录了佛教教团中一小撮非典型人士希望整个教团相信或实践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史料群几乎同时摆在西方学者的面前。对于有兴趣了解印度佛教实际状况的学者来说,应当选择哪种史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西方学者最终做出的选择,显然不是基于两种史料证史价值的考量,而是基于另外的预设。这一预设相比其他任何考虑,都更深地决定了考古和碑铭材料在印度佛教研究中的地位和使用方式。这个预设显然也可以解释一个事实:即在佛教研究中,很早就建立的文本取向成为压倒性的倾向。


吾夏之夷教:灵宝道教眼中的佛经翻译


佛教初来到中国时,尚披着一种复杂而微妙的书面语言的外衣,而在翻译时则让中文的描述能力不堪重负,这给中国文人留下了强力而重要的印象。面对另一种书面语言,中国人起初仅将其视为横行的鬼书而不甚措意但随着越来越多精致的经典被译成中文,这种外来书写系统的潜力开始显现。新的世界、惊人的新神灵、新的死后可能性、新的心灵威胁及仪式解决方案、新的道德准则、新的宗教组织模式——所有这些,都在它们经验中第一次被包涵在一种可被译成汉语的书面语言之中。本文深入探讨灵宝经试图利用已经察觉到的佛教的能力,也去展示自己对异质文字的翻译,却不是译自梵文或其他人类语言,而是从在此前世界体系中问世的天界语言中译出。关注对佛教的这种回应,将揭示出这一外国宗教在那些首先试图与之争夺中国民众心灵的人心中的某些面相。

秉承学术共同体之理念,坚守学术至上之宗旨——《中外论坛》2022年第3期出版 崇真艺客


【书评】


诺曼《佛教文献学十讲——佛教研究的文献学途径》书评


陈世峰、纪贇合译的《佛教文献学十讲》是原著作者诺曼博士(K. R. Norman, 1925-2020)于1994年担任讲座教授时,环绕“佛教文献学”的主题作了十场演讲,事后他将演讲内容略加修订而结集成书出版。作者宣称此书的对象是佛学研究与佛教文献学领域之外的一般读者,本书出版之后,普遍被佛教学者当作入门书与必修书,同时也强力推荐给关心佛学研究与佛教文献学的同学阅读。虽然如此,此书毕竟是英文,书中又引述数量庞大的初期佛教术语、佛教文献学历史与相关议题,对于佛典英语较为生疏的读者,无疑是一堵难以攀越的高墙,阻碍读者掌握各章的要领。幸而陈世峰与纪贇两位佛教文献学学者携手合作,两位译者的翻译清晰而精准,译笔通顺流畅,让读者阅读起来毫无晦涩窒碍之苦,既能快速认识佛教文献学知识,从文献学角度反思佛教文献的传播与相关的经典知识,又能享受阅读的乐趣,是一本赏心悦目、刺激思维、增广佛学知识的好书。


《佛典语言及传承》与辛嶋静志先生的初期大乘佛典研究


《佛典语言及传承》是辛嶋静志先生(1957-2019)论著在中国的首次编辑翻译出版,也是由他亲自审定的唯一一部华语著作。该书主要汇集了辛嶋先生多年间在汉译佛典语言和大乘佛典研究两个领域的重要成果,出版5年来在华语学界引起很大关注,可惜目前尚未见到该书的书评。本文对书中的文章在大乘佛典文献与思想研究领域的推进作一简要的评述。

秉承学术共同体之理念,坚守学术至上之宗旨——《中外论坛》2022年第3期出版 崇真艺客


评谢世维《大梵弥罗:中古时期道教经典中的佛教》


本文所要评论的《大梵弥罗》一书出版于2013年,固然已算不上一本新书,然而作为近年来佛道交涉领域中比较重要的一部作品,至今读来也仍有相当启发性。在本书中作者对佛道交涉领域中一些关键的理论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就古灵宝经中的佛教交涉现象展开了一系列细致的考察。此时回顾《大梵弥罗》一书,更可发现其所具有的前瞻性,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展望佛道交涉研究将来开展的前景以及方向。

秉承学术共同体之理念,坚守学术至上之宗旨——《中外论坛》2022年第3期出版 崇真艺客


责编:徐乐帅;排版:王曦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