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英国第一间专门陈列本土艺术品的国家级美术馆,老泰特美术馆创建于1897年,之后又建立了泰特利物浦和泰特圣艾夫斯两个分馆。
到20世纪90年代,伦敦成为了少有的没有现当代艺术美术馆的欧美大城市。为了填补这一空缺,泰特开始筹建泰特现代(Tate Modern)。这一新的分馆最终于世纪之交的2000年5月12日举办开馆展,正式向公众开放。

因此,我将结合泰特的历史,以及泰特现代的建立过程,从政治叙事的转化,建筑功能的变更,以及策展方式的创新三个方面,分析泰特现代如何重构美术馆和艺术展览的叙事,以此探讨这一开馆展的价值和创新之处。
✎
19世纪英国收藏家普遍偏好欧洲大陆艺术,亨利·泰特却唯独钟爱英国艺术。1889年,泰特想将自己收藏的英国艺术品捐赠给国家画廊,却遭到拒绝。此后,泰特决定自己出资,为英国艺术建立一座专属殿堂。
因此,泰特从建馆起就隐含着明确的政治导向。
当时,英国艺术史界和收藏界存在强烈的英格兰民族主义,总是用英格兰艺术代表整个不列颠帝国的艺术成就,而将非英格兰地区的艺术家排除在外。19、20世纪之交,不列颠帝国内部,分离主义日益抬头,在这种情况下,文化领域的民族主义加剧了国家认同的分裂。
因此,泰特在选择艺术家和展品时,刻意规避了英格兰民族主义,广泛选取非英格兰地区艺术家的作品,扩大了英国艺术的范畴,试图用艺术弥合民族矛盾,建立统一的不列颠文化认同。

其次,在作品题材方面,虽然英国肖像画的传统更悠久,泰特官方却坚称风景画才是英国绘画的典型代表,展出作品中一半以上是风景画,而且画中风景很多取材于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等地。这些精心选择的风景画,试图激起观众对不列颠领土的民族自豪感,隐含对国家统一的政治认同。
除文化和领土认同外,老泰特在策展中还强化了英国的等级制认同,其展厅安排没有遵循艺术史的顺序,而是依据捐赠者的身份尊卑而定。钱特里是著名艺术家,拥有爵士头衔,因而占据了位置最优越的1号和7号展厅。美术馆创建者泰特是白手起家的暴发户,同样拥有爵士头衔,获得了位置稍微靠后的3号展厅。泰特收藏对面,是来自国家美术馆的藏品。而瓦茨先生由于没有爵位,只能占据角落里空间狭小的2号、6号展厅。

例如,泰特现代官网的艺术家页面,首先显示的四位艺术家分别是,以拼贴画闻名的菲律宾女性艺术家帕西塔·阿巴德,菲律宾青年艺术家皮奥·阿巴德,波兰女性纺织品与雕塑艺术家阿巴卡诺维奇,以及19世纪美国插画家埃德温·艾比。这向我们显示了泰特现代在艺术家选择上的多元化和全球化。

另外,根据一篇2016年的文章,自开馆以来,泰特现代展出作品中高达75%出自亚、非、拉艺术家之手。2010年参展艺术家中有17%是女性,这一数据在16年提高到36%,高于传统美术馆中的占比。此外,2016年夏天的所有个展全部为女性或非西方艺术家举办,如女性艺术家奥·吉弗,黎巴嫩女性艺术家哈透姆,印度艺术家哈克哈、以及华裔古巴艺术家林飞龙等。
无论如何,泰特的收藏与展示始终积极引导政治认同,只不过其想要构建的政治叙事在19世纪末是不列颠中心主义,而到了21世纪初则转变为多元全球化。
✎
2、重构建筑叙事:从工业化遗迹到现代美术馆
如今,在一座现代美术馆的吸引力构成中,独具特色的建筑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元素,其重要性不亚于精心策划的展览本身。除了吸引眼球外,建筑叙事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美术馆的建馆理念,以及美术馆与所在城市的关系。

然而,这座被寄予厚望的地标建筑,在1963年完工后不到20年,就因为污染问题被迫停止运营,没能实现应有的价值。1993年,泰特馆长塞罗塔看中了这一工业遗存旧有的地标属性,决心赋予曾经的污染制造者为艺术发电的新使命。
泰特现代对内部空间的改造同样获得了成功。由母系统和子系统展厅嵌套而成的空间设置,完美契合了当代艺术的个性化需求。
母系统展厅涡轮大厅是泰特现代的标志,这一巨型空间由涡轮发电机房改造而成,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型室内展厅,满足了大体量作品的展示需求。

✎
法国大革命以来,遵循艺术史进程的编年体陈列,一直是美术馆常设展的主流布展方式,这符合启蒙运动要求美术馆对公众进行艺术教育的观点。
泰特现代率先放弃了这种传统策展方式,用主题展取而代之,将不同年代的作品按主题划分,放入四组展厅。其中:
历史/记忆/社会展厅,选择重要历史事件,如战争、对意识形态和信仰的追求等,在抽离作者身份和表现手法的情况下,将相关艺术品与历史资料混杂陈列。
裸体/动作/身体展厅,关注现代艺术对身体、心理、性和社会主题的探索。
风景/物质/环境展厅,探讨自然在现代艺术语境中的变迁。例如,自然作为工业时代的精神归宿,抽象艺术中的风景,艺术对环境的关注等等。
那么,为什么泰特现代会选择主题展这种形式呢?
泰特官方的解释是,通过并置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可以让过去与现在直接对话,跨越时间和地理的界限,以全球化的视野构建新的艺术叙事。

另外,除了想要重构艺术叙事外,泰特现代选择主题展也有更现实的原因。
***
本文是复旦大学艺术哲学研究中心和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共同主办的2022“展览史与当代策展实践论坛”演讲者杜柯言的演讲内容。
杜柯言,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法国当代哲学与美学研究。

✎ END
点击以下链接查看十五届文献展的相关内容
险恶、暴力、存在主义、贫民窟美学、杀死对未知的恐惧 | documenta 15
文献展的图形解析:咖啡馆,国家实践,亲密交谈,丰收 | documenta 15
前殖民地卷土重来,以集体的方式延续世界文化 | documenta 15
运动中的德国卡塞尔文献展,1955 - 今天 | documenta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