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堂间·公告 | 我们参展啦!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以下文章来源于客堂间KhekDhangKe ,作者小间
街坊邻居们好!
欢迎大家近期去中华艺术宫看“客堂间”!
🔺“2022风自海上——蝶变宝武与艺术社区场域”展览现场图,2022,中华艺术宫。图片由上海美术学院提供。
“客堂间”社区项目受邀请参加了“2022风自海上——蝶变宝武与艺术社区场域”,自2022年12月16日至2023年2月24日在中华艺术宫中展出我们的项目成果——个人记忆中的外滩、外滩近照(“客堂间”社区项目田野调查中的摄影作品)、《客堂间·故事》报。街坊邻居们不要错过哦!
“风自海上”是上海美术学院近两年来着力打造的展览学术品牌项目。今年是第二届“风自海上”展览,以“蝶变宝武与艺术社区场域”为主题。展览分为两个单元的内容,“蝶变宝武”单元和“艺术社区场域”单元。我们参与的“艺术社区场域”单元中“美术馆与社区”板块选取了来自长三角的艺术机构与社区相结合的案例,分别有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浦东碧云美术馆、艺仓美术馆和张家港市美术馆。
“客堂间”源自上海话“Khek Dhang Ke”,为“客厅”的意思,是由上海外滩美术馆发起的长期社区项目,关注美术馆所在的外滩区域内社会与个人经验变迁——外滩区域作为上海的起点,被视为上海的标志、也随着时代变革发生着各种业态的转化和人口流动。该项目中,我们希望搭建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与外滩社区的朋友们建立连接;并通过系列研究及艺术项目策划,考察并记录这些逐渐消失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人群和故事,构建与该区域相关的文献档案,关注在这个区域内工作生活的普通人,对抗“附近的消失”。
🔺“2022风自海上——蝶变宝武与艺术社区场域”展览现场图,2022, 中华艺术宫。图片由上海美术学院提供。
这一系列老照片来自观众给“客堂间”的“记忆博物馆”项目的投稿,多拍摄于上世纪60-90年代,承载着投稿者们回想时依然历历在目的深刻记忆与青葱岁月,也记录下了当时的建筑风情与城市文脉。回看这些照片,不难发现和平饭店与上海大厦是最热门的留影纪念点,从外白渡桥一侧取景更是标志性的角度。日常的照片也弥足珍贵,是历史与特定时代中集体记忆的缩影。
🔺“2022风自海上——蝶变宝武与艺术社区场域”展览现场图,2022, 中华艺术宫。图片由上海美术学院提供。
这一组照片捕捉了现在的外滩区域,不同于通常提到“外滩”时的标志性建筑摄影,这些照片的视角都非常市井日常。照片拍摄者为“客堂间”社区项目参与者们,他们身份各不相同,有美术馆从业者、摄影师、老师——但都工作或生活在这个区域里。作为上海近代城市开始的起点,外滩这个区域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社会变迁铸造出的独特性——老旧的居民区和高度现代化的商区只是一墙之隔,大量历史保护建筑坐落其中。走过一个街区,穿过一条弄堂,或许你就能感受到外滩截然不同的AB两面。
🔺“2022风自海上——蝶变宝武与艺术社区场域”展览现场图,2022, 中华艺术宫。图片由上海美术学院提供。
《客堂间·故事》是“客堂间”项目和大家的一个交流窗口,既记载着客堂间项目的研究成果,也有这个区域内的居民及工作者的观察与分享。报纸内容包括田野调查及文献研究产出的文章、个人与区域故事等、摄影及绘画作品投稿等,完全由客堂间小组成员及合作者编辑及设计,以每年两到三期的频率产出。借用“报纸”的形式,《客堂间·故事》希望唤起大家的情感与记忆,建立更亲密和广泛的连接。
“风自海上”是上海美术学院近两年来着力打造的展览学术品牌项目,也是在“大美术馆”计划下,上海美术学院和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文教结合的合作项目。今年是第二届“风自海上”展览,以“蝶变宝武与艺术社区场域”为主题,讨论艺术在城市更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展览分为两个单元的内容,“蝶变宝武”单元展出了65位艺术家的百余件作品,从过去、现在和未来展现了钢铁生产的历史记忆、宝武的现在和上海美术学院的未来。钢铁生产的历史记忆部分展出了中华艺术宫和上海中国画院收藏的林风眠、李詠森、陆抑非、朱梅邨、俞云阶、杜家勤、陆一飞等二十余件与钢铁生产建设主题相关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向上朝气。宝武的现在部分展出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相关院校艺术家到宝武进行采风创作和以钢铁为媒介创作的作品七十余件,艺术形式多样,有水墨、油画、版画、雕塑、摄影等,艺术家们从不同的视角呈现了宝钢的建筑空间和环境,探索钢铁材料创作的多重可能性。上海美术学院的未来通过主校区的建筑图片、模型和新媒体装置来呈现“云上一公里”。虚拟与现实相结合,以全新的互动方式带来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艺术社区场域”单元选取了近两年来自全国各地24个艺术进入社区的相关案例。随着新美术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机构不再局限于美术馆的白盒子空间,而是积极参与到社区的实践中,高校与社会志愿者的力量也加入进来,形成了一个艺术社区的生态。本单元以文献展的形式,将案例分为“高校与社区”、“美术馆与社区”和“社会志愿者与社区”三个部分。此次展览利用中华艺术宫0米层前厅的公共区域,在原来的建造基础上,采用案例移植的方法,以图片、文献、影像及相关实物多类型相结合的展示手法打造了一个新的艺术社区场域。“高校与社区”板块展出了上海地区以上海美术学院、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与东华大学为代表的相关艺术进入社区案例,此外还有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近几年来在城市、乡村中开展的实践案例。从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高校在新文科的背景下,在艺术社区理论与实践中如何进行跨学科交叉与人才的培养。“美术馆与社区”板块选取了来自长三角的艺术机构与社区相结合的案例,分别有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浦东碧云美术馆、艺仓美术馆和张家港市美术馆。这些美术馆在馆内外开展各类艺术进入社区的展览与公共教育活动,不仅带动市民参与美术馆项目的自主性,而且对于公共文化的创新也有推动作用。“社会志愿者与社区”板块展出以社区枢纽站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在推动艺术社区发展中起到的作用,通过多领域的融合,持续带动当地社区的发展与跨学科理论的推动。因为艺术社区不是简单地把艺术作品送到社区,而是强调社区居民自觉的参与,通过艺术在社区构建一个价值的认同,让社区变得更加温暖、有活力。本单元还特设“艺术社区课堂”特别项目,并在展览期间举办各种公共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案例,分析和讨论艺术进入社区如何与社区微更新相结合,如何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自发与主动性,使得艺术社区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推进艺术社区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公共文化政策的创新,充分发挥学院、美术馆、社会志愿者在艺术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本次展览除了在中华艺术宫举办的展览外,还将在上海美术学院举办“新海派:上海美术学院教师年度展”,是本次展览的平行展。在展览期间,也将分别在人民公园、陆家嘴老旧社区举办艺术社区系列活动,在奉贤区南桥镇也将举办首届“摩登田野:新海派乡村艺术节”。这些展览和活动与本次大展共同形成一个文化艺术网络,通过美术馆、学校、社会志愿者与社区的相互联动,共同打造艺术社区场域,服务新时代的社会美育。
马琳 张悦
程雪松 翟庆喜 毛冬华 李谦升
策展团队
展览时间
2022年12月16日-2023年2月24日
周二至周日 10:00-18:00(17:00停止进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
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路205号
中华艺术宫15、16号展厅、0米层前厅
📅 2022.11.12-2023.02.05
📍上海外滩美术馆,虎丘路20号
开放时间:
周五至周日 10:00-18:00,17:30停止入场
周一至周四暂停运营。
*后续开放时间请留意RAM官方发布
如您对参观访问有任何问题,欢迎联系我们的企业微信客服“RAM小助手”。⬇️
▴郑明河,《夜途》影像截图,2004年,彩色有声单频道录像,98分。艺术家惠允
放映时间:
10:30 12:40 14:30 16:20
▴郑明河,《第四维度》影像截图,2001年,彩色有声单频道录像,87分。艺术家惠允
放映时间:
10:00 11:40 13:15 14:50 16:30
▴郑明河,《生活是圆的》影像截图,1985年,彩色有声单频道录像,135分。艺术家惠允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