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的迷宫与材料的思考
文/许嘉维
我1999年出生于香港,⽗亲是⽼⼀代的菲律宾华侨,他对我的影响让我总能从生活的只言片语中触碰到华⼈们远在他乡时对于家乡记忆的特殊情感。长大后,由喧闹的唐⼈街、1950年代⼈们远赴海外的地图轨迹、带回家乡的笔挺⻄装与华⼈形象等等元素,推动我开创了以“记忆”为切入点的一系列绘画创作。
在“记忆”系列的创作过程中,我发现在这些互相靠拢、分歧、交错和永不相扰的时间线里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因此,我搜集生活中看似规整而脆弱的物品,持久反复地进行一种近乎强迫的行为,试图破解事物的秩序。人物情感与身体的附着物如同积木一般被拆开,再重新组装。这样一来,作品中的各个元素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迷宫般的记忆赌场,一切都在闪烁晃动,这些亲密物件从它们的背景中被孤立开来,成为不断逼近失控的预兆。为了完成这样的画面,我就需要大量积累素材,并有整理、分析和绘画的时间,而绘画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创作自信就是帮助我最终完成作品的关键。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创作思路是比较典型的当代艺术的思考方式,必定会和传统的国画拉开距离。记得在本科期间的一次创作收尾阶段,导师评价我的作品缺少了某种东西,并用墨水把画面全部泼黑。虽然由于宣纸材料的特殊性,那些墨水最终被有效地晕染吸收,使得画面看起来确实整体和统一了不少。但是这也让我思考,所谓“缺少了某种东西”是什么?是中国画文脉传统中强调的“水墨性”吗?对我而言,这个问题在我目前的创作中其实尚处于悬置的状态。在我近期的绘画中,以色彩和块面催动的视觉感受是作品主要的呈现方式。坦白地说,就是体积感和空间感的营造来自不同色块的有机组合,而不再主要依靠线条的勾勒和墨色的氤氲,对于中国画而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后两者无疑都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也许在以后的创作中,悬置的问题会随着我绘画实践的深入而落地,但就目前而言,我对于自己的创作面貌是坚定和自信的。
关于艺术家
许嘉维
1999年出⽣于⾹港西贡。
202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同年考⼊中国美术学院⼯意笔⼈物画研究⼯作室。
现⼯作⽣活于杭州、⾹港。
许嘉维作品欣赏
《啃食》 纸本设色 100x100cm 2022年
《亲吻边缘》 纸本设色 100x100cm 2022年
《最后夜晚》 纸本设色 100x100cm 2022年
《杯中物》 纸本设色 100x100cm 2022年
《杯中物》 纸本设色 100x100cm 2022年
《杯中物》 纸本设色 100x100cm 2022年
《密语》 纸本设色 100x100cm 2022年
《情人》 纸本设色 100x100cm 2022年
《藤蔓》 纸本设色 100x100cm 2022年
近期展览&项目
赛麟空间
Sailing Space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