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月11日,“蔡万霖:空灵与慰藉”个展的开幕仪式在今日美术馆二号馆举办。此次展览由今日美术馆副馆长晏燕担任策展人,由大唐国投主办,将持续展出至2023年3月3日。
艺术家蔡万霖
今日美术馆副馆长及展览策展人晏燕
蔡万霖是一位用直觉创作的艺术家,他将自己的经历、阅读、以及对生活周遭事物的观察、体验相叠加,在时间的重叠中建立生命本体的联系。蔡万霖所创作的艺术形象“yy”,一个无嘴无耳、眼神空灵的小男孩,被认为是艺术家具有高辨识度的风格代码。该艺术形象既映射出艺术家的自我观照,也象征着在时代徘徊中思考着生活本质与方向的独立个体——没有嘴巴,却用一种沉默的状态去表达语言之外的意味;眼神空寂,却又蕴藏着一种天真的平静无畏,唤起观者心底的共鸣与慰藉。艺术家在主人公yy身旁配以小猫、小狗、小马等灵动可爱的动物形象,在唤醒童趣之时,承载着令人玩味的寓言性。与“yy”幽蓝空寂的眼神对视,不同人生阅历的观者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有人看到了童年的纯真,有人看到了成年后的沧桑,更有人看到了艺术家多年的禅修状态。如果说“yy”起初诞生于艺术家本人的部分自画像,那么“yy”在后期面向公众时则成为了一面照见内心的镜子,使每一个观众通过凝视“yy”而直视自己。
本次展览由艺术家创作的几个故事篇章构成,包括序篇《指南》,故事篇《宅》《你能去哪》《我的伤心云知道》《不许离开我》《你赢了我没有输》,结语《无相》,以创作情境与绘画内容主题紧密呼应的方式,展开关于个体如何在困顿的世界中与自我和外部环境进行和解的故事线索。展览汇集了蔡万霖近两年来所创作的油画、雕塑及大型公共装置等近60件作品。这些不同媒介、体量不一的作品使得作为情绪载体的“yy”不仅局限于二维平面中,更融入于真实情境,鼓励观众与画中形象发生互动对话。在展览所设置的叙事单元中,观众不仅可以观看yy遛狗、撸猫、旅行、畅想的日常生活,还可以实现与yy的近距离互动——无论是将二维画布里所描绘的彩色沙发“搬进”展厅,还是用画中元素拼贴出的可触摸式互动打卡墙,每一处细节都能唤起观众心底的阵阵温情。
此次展览分布在展厅的上下两层空间,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蔡万霖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成果。色彩、流线形的地贴贯穿起整场展览的视觉统一性,而每个单元的故事也由不同的颜色划分。展厅一层将向观众呈现艺术家的创作手稿及其它文献资料,深度展示其艺术创作的理念和幕后故事;除绘画、雕塑作品外,艺术家还为本次展览全新创作了陶瓷、炫彩及马赛克作品,这些新作与数字艺术作品展示区一同设置于展厅二层,呈现出艺术家对于新技术和数字媒介的运用。值得一提的是,开凿在展墙上的“小窗口”设计生动还原了作品《我要飞》中所描绘的“安全出口”。“小窗口”所构建的空间“透视感”使观众的视线得以“穿透”展墙,望向由另一种色彩主导的叙事单元,极大程度上丰富观展时的视觉冲击感与韵律感。
蔡万霖的艺术创作立足于当下,将“躺平”“内卷”“宅”等时下流行的网络热词以不同的形式、样貌具化在作品中,轻灵而不疏冷,温情而不啰嗦。他对于大时代背景下人们日常生活的写照,既是艺术家直抒胸臆的如实记录,也是激发观众感同身受的情感线索。展览七大部分以蔡万霖代表作品为题,作为展览的开篇,《指南》这件作品选取的是一个独特且具高度概括性的“yy”形象,以此激发出不同个体对于困境的联想,作为展览之序,极具延展性。在展览第二部分故事篇中,《宅》表现了后疫情时代下人们生活的常态,由原本“家”“港湾”的代名词逐渐转化为“围城”的象征。展览的第三部分《你能去哪》代表着一种追问与戏谑,表达了不愿被羁绊的个体对于自由总是充满着无限的向往。展览的第四部分《我的伤心云知道》既是展览的一个篇章,也是整个展览的主题。画中的人物形象手扶胸口,聊以慰藉的是创可贴的拥抱与身旁小猫的陪伴,至此化身成为困境中尝试自我疗愈并达成身体与精神相互慰藉的个体。展览的第五部分《不许离开我》是展览中温情且治愈的情节,既表达了人们因占有而产生的执念,也折射出我们心底的孤独与对于陪伴的渴望。展览的第六部分《你赢了我没有输》诠释出一种出世状态,即超脱于个人困境,在积极的信念下重拾爱、包容和幸福,与外在达成和解的超然境界。作为展览结语,作品《无相》与序篇作品《指南》从图像上建立互文关系,描绘出顿悟“佛系”含义的芸芸众生。依循展览的故事发展线索,艺术家从困顿迷茫之中逐渐寻找到和解之道,以生动情节激发观者对于自身处境的共鸣,彰显出蓬勃的创造力与深刻哲思。
如果说创作中的蔡万霖是色彩与形象的“玩家”,那么他同样鼓励步入展厅的观众成为其展览的“玩家”,观看、参与、探索、共情。yy所代表的不是一个固化的形象,而是一个开放的话题,欢迎有更多人赋予其更多含义。正如蔡万霖所说,“无论是为对方带来欢喜还是治愈的效果,能触达人们心理的柔软处,并带来一种慰藉。这就是我希望达到的。”
你是否也想在困顿中获得心灵的慰藉?步入展厅,与yy相遇,或许我们能在其空灵的眼神中寻求到一丝治愈力。
展览开幕之前,ArtBanana专访了蔡万霖先生。
ArtBanana:如果“yy”是您自我形象和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那么您如何理解“自我”以及“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蔡万霖:“yy”实际上是英文的“why why”。作品当中的思考来自于我对当下世界的认知,反映出我对所做事情的理解。我认为一个当代艺术家在创作作品当中,还是要有对当下生活的理解,否则就没有当代的概念。虽然看起来像自画像,实际上也表达出我内心的想法和对事情认知的态度。这几年创作的作品与疫情有关,更注重内心世界,在疫情期间如何调节自身情绪,怎么化解所遇到的困境。
ArtBanana:无嘴无耳、眼神空灵的“yy”,与《论语·颜渊》中所说“四非”即“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否有一些联系?
蔡万霖:有一定的联系,“无嘴无耳”来自于我的生活,我每天早晚会有一段时间打坐禅思。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是非常敏捷的,内心也更加清静。所以我的作品形象是不听不说的状态,反映了我生活和独自思考的状态。
有句话说:“一个人的精神思想与别人交流的工具是眼睛。”欧洲人说“yy”是一个宇宙、一个世界,你进入“yy”的宇宙和世界的时候,是通过“yy”眼睛进去的。“yy”的眼睛不是锐光的,而是散光的、柔和的,无论哪个角度去看“yy”,他都是与你对视的。希望“yy”能与更多观众进行交流。观众看到“yy”的眼睛,观察到“yy”不同的世界,都有对自己人生和现实状况的理解。
《和平》 蔡万霖 250x200cm
ArtBanana:刚才看了一遍展览,有的作品是对一些永恒命题比如“和平”的形象表达,还有一些是内心世界的小情绪抒发。每个人都在现实生活的经历中,尤其是被社会“捶打”之后,寻找着各种适合自己的,与自我、与世界的和解方式,您通常在什么时候会以怎样的方式达成此种和解?
蔡万霖:这个说到个人创作场景的体现。我身边经常带着一本速写本,当我思考一个问题或者社会现象对我产生影响的时候,我会把当时的想法立刻画在速写本上,这体现出我对社会事件的关心和思考。比如《扫码时代》,疫情期间到任何场所都需要扫码来确认身体“健康”状况,我记录下来疫情期间日常生活的样子,创作的目的是希望疫情之后,还有更多人或者后代能记住我们当时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比如《和平》创作于俄乌战争爆发期间,你会感到这个世界还有战争爆发,那么我们目前生活得安静祥和的幸福感是要珍惜的,昭示着我们都应该爱惜和平所带来的来之不易的幸福感。
我把创作看作一场旅行,你会看到旅行途中不同的风景和事件、人情世故。这些作品是当代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变成对社会的记忆,为我们的后代提供在这个时代经历了什么以及人生态度、经验的参考,这对当代艺术是很重要的一点。当代艺术不是闭门造车,是完全和现实生活经历相结合的状态,才能体现出作品的当代性。如果作品不能体现目前当下所生活的状态,就不能说作品是当代性的,也不能很好地与观众产生交流,不能引起共鸣、共情。
ArtBanana:《扫码时代》我刚才还真扫了一下。
蔡万霖:《扫码时代》创作初期,我在考虑要不要扫出来东西,比如我的官网。我认为这个“扫码”只是作品,不应该赋予和掺杂某种功能,它是记录事件的作品,如果具有了导航或索引功能,那么就会忽略这个事件所产生的本身意义,不希望作品变成了某种现实的宣传或者工具。
ArtBanana:作品中的葫芦造型是有“福禄”的象征意义吗?
蔡万霖:中国习惯把葫芦叫“福禄”,是中国自古以来吉祥的符号。尤其在疫情期间,大家都需要感觉到生活不迷茫。我作品中的葫芦造型把“福禄”概念、“yy”形象赋予其中。“福禄”是古老而传统的一种祝福模式。葫芦的“脸型”和“yy”很相似,就把“葫芦把儿”作为“yy”的发型来处理,加两个辫子,感觉到一种美好的乐趣,在乐趣当中,你会想到是吉祥的祝福。在欧洲展出时,也受到欧洲人普遍的喜爱。我认为作品,首先要给人一种喜感、喜乐、幸福,让人有对生活的向往,做事情时能更加有信心。
《王者荣耀》180X200cm 布面 2021
ArtBanana:这次展出了“yy”的成长之路,接下来想让他如何成长下去?
蔡万霖:“yy”从全国巡展到受邀去威尼斯双年展,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米兰个展、受到欧洲著名艺术家邀请的联展,在2022年掀起了欧洲对“yy”喜爱的风潮。接下来我会在欧洲新建的工作室,进行创作几个月时间。随着国际文化交流,我在“yy”的创作中带有全球化背景的诠释,会有很好的作品呈现。我现在约展的比较多,2023年也有艺术机构进行年度巡展和大唐国投支持我的展览以及接下来更多规划。我极力想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创作当中,坚持自己要静下来创作作品,宣传和展览能够交给机构去做。将来在作品的形式上会有多种呈现,装置、雕塑以及大型公共雕塑。“yy”的形象在国际知名度会不断提高,包括在影视圈, 2022年8月份参加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有些国际制片人对“yy”很感兴趣,现在也有探索对“yy”电影方面的呈现和拓展。因为“yy”这个形象比较单一,容易记忆,所以有些知名品牌与机构也有洽谈,“yy”在进入大众视野、IP的使用上会有更大的空间。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品牌能够使“yy”这个形象进入到更多家庭里。比如欧洲达玛索百年酒庄,一直保持着与优秀艺术家合作,他们也是我欧洲艺术活动的特别赞助商,从2022年开始合作了艺术酒标,也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希望“yy”这个形象能得到更多拓展,进入更多人的视野,让更多人能够熟悉“yy”的创作理念,给各国人带来快乐。
我认为快乐是最重要的。快乐是生活的根本、生活的力量。
欧洲策展人,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桑福先生把“yy”总结得很好:“yy”是我们大家。少年从“yy”身上可以得到快乐,青年从“yy”身上可以得到希望,中年从“yy”身上可以得到力量,中年从“yy”身上可以得到温暖。
我认为他对“yy”的描述是说“yy”能够进入大众视野,每一个人看到“yy”都能从他身上探索到、感受到与自己的生活是有关系的。我也写过一篇文章叫《yy即众生》,“yy”代表了我们当下社会当中每个角色具体的生活状态,他是可以产生共情的。通过这几年的展览,比如《我的伤心云知道》、《真实》等,曾经有很多国内外观众在我的作品面前流泪的现象,他们在作品中找到了自己,发现原来作品和自己是有关系的。“yy”对现实中有压力的人们能够起到释放和舒缓压力的作用,同时有一种共情,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也是我创作的初衷。截止到目前,所有观众看到“yy”都有各自的理解,都能找到各自的位置,这也是我乐意看到的现象。
专访采编:王胤
艺 术 家 简 介
蔡万霖 当代艺术家
展 讯 信 息
注:图片由艺术家惠允,相关资料由今日美术馆提供。

香蕉大大等你来撩~
加我,拉你进入粉丝群
今日推荐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