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卫·萨利
生命之树 · 一时有感而发
David Salle
Tree of Life, This Time With Feeling
Thaddaeus Ropac画廊 巴黎玛黑
展览日期:2023年1月21日—3月4日

大卫·萨利,《打电话给你》(Telephone for You),2022年
油彩、丙烯酸、麻布,204.3 x 142.5 厘米 (80.43 x 56.12 英寸)
“一时有感而发”(This Time With Feeling)是美国艺术家大卫·萨利(David Salle)的新作个展,将呈献其知名的“生命之树”(Tree of Life)系列的高峰之作。萨利充满活力的作品以彼得·阿诺(Peter Arno)为《纽约客》(New Yorker)杂志绘制的插图人物为主角,创作了一部耐人寻味的人性戏剧,对绘画和艺术史展开反思。
在本次展出的多幅大型画作中,色彩鲜艳的树木似乎从画面下半部的地底世界拔地而起,令人联想到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的视觉语言。这样的构图为萨利提供独特的创作空间,以试验更本能的痕迹创作(mark-making),令树的“根部”得到滋养,并使画面充满灵动感。正如萨利在最近的一次访谈中提及,“艺术在我心中似乎释放了一些能量、一些文化力量,随之引发出一系列的反应。”在萨利的每幅作品中,他都用鲜艳的颜料交替地倾倒、泼洒和点缀画面,有时以实验性的方式叠加解剖草图或马蒂斯式的毛毡剪纸,与画面上半部所构建的示意性叙述形成对比。通过借鉴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圣坛绘画的范例,萨利的“祭坛画”(predellas)同时从文化、私人和艺术史的角度回应着过去。

大卫·萨利,《生命之树 — 微笑》,2022年
油彩、丙烯酸、麻布,177.8 x 127 厘米 (70 x 50 英寸)
与“生命之树”系列早期的作品相比,“一时有感而发”中的树木大多较为凋零,似乎昭示着该系列的结束。“生命之树”作为创作的主题,贯穿了整个艺术史,包括老卢卡斯·克拉纳赫(Lucas Cranach the Elder)于1528 年所描绘的伊甸园里的树木,或19世纪震教派艺术家汉娜·科洪 (Hannah Cohoon) 的画作。从法国绘画到美国现代艺术,也都有树的踪影。萨利将所有参照物融合在他的新作中,这些树与集体经验联系起来,如“上帝的声音”一般,预先决定了画面左右人物的行为和互动。

大卫·萨利,《生命之树 — 天堂之光》,2022年
油彩、丙烯酸、毛毡、麻布,248.9 x 182.9 厘米 (98 x 72 英寸)
作品邀请观众识别画作上半部分上演着无声人性戏剧的匿名黑白男女形象。这些漫画人物取材自彼得·阿诺于20世纪中期为《纽约客》创作的封面,萨利十分欣赏他“用极少的笔触展示姿态或情景”的能力。这部定义了纽约社会的漫画从1925年《纽约客》出版的第一年开始连载,直到1968年阿诺去世。正如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所说:“也许彼得·阿诺和他的合作者说出了爵士乐队无法诉说的、关于纽约繁荣时期的一切。”
萨利在他的画作中重新塑造了阿诺漫画中的角色,并删除了所有标题或对话,以引出角色因交换眼神和手势而产生歧义和误解的可能。戴圆顶硬礼帽的男人和处于不同宽衣解带阶段的上流社会女士,体现了自创世神话以来,西方社会中男女之间的动态。这也反映在画作下半部一些支离破碎的人偶状身体部位中,由此探讨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以艺术史的相关术语来说,这些场景似乎是对创造力神话的一种诙谐模仿,皆因它源于一位男性艺术家及其女性缪斯的相遇。

大卫·萨利, 《生命之树的对话》
油彩、丙烯酸、麻布,261.6 x 269.2 厘米 (103 x 106 英寸)
位于展览中心的三幅大型方形画作仿佛演出的加演,汇聚“生命之树”系列的全部角色。成群的动物茫然地看着他们,与克拉纳赫对亚当和夏娃的典型描绘如出一辙。法国国立现代艺术美术馆前馆长伯纳德·布里斯泰纳(Bernard Blistène) 在随附的展览图录中写道:“大卫·萨利的‘生命之树’旨在以他独有的幽默感,邀请观者探索关于无知与知识、善与恶的概念。”在“一时有感而发”展出的画作中,下半部分拥有更多的手势标记,以此见证现代生活的喧嚣,或如布里斯泰纳所描述的“就像世界开始时的状态,以及它终将成为的模样”。
萨利断裂式的构图避开了任何线性解释。“生命之树”系列中所有人物的匿名性使观众得以将自己的经历投射到角色上,并对他们的互动做出自己的理解。同样,画作各部分视觉参照物的多样性形成了艺术家所描述的“意义的可塑性”,而这正是他创作的核心。萨利说道:“我希望观众像享受音乐那样欣赏作品,因为识认音符与你真正听音乐的感觉截然不同。”
展览将配合出版一本图录,其中收录伯纳德·布里斯泰纳为展览撰写的专文。
关于艺术家
大卫·萨利 (David Salle) 将对比强烈的视觉元素并置,令画作与别不同,他从卡通图像、广告、涂鸦和艺术史等流行文化中挪用这些视觉元素。看似不相关的图像有如在虚拟空间中交错漂浮,透过以不同的表现风格组合,他把玩了观众的审美期望和视角。利用蒙太奇(montage)和叠加(superimposition)等电影技术,他创造了一个共时、平衡的世界,建立具戏剧性、甚至是荒谬的关系。艺术家反思了媒体主导的世界不断输入图像和想法的现象,如何成为集体意识的一部分,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自我意识。
对萨利来说,绘画 ── 好比语言或诗歌,强调对比元素的平衡:“压缩、并列、共时、对封闭的抵抗、不和谐[......] 任意地使用令人感到惊讶与突兀的过渡和并列方式。它试图将整个情感和复杂的经验,提炼成反映真相的细节和的细致碎片,继而代替整体。他的作品包含了对波普艺术(Pop art)、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和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以及1950年代和60年代的卡通的暗示,他的作品结合了各种图像和形态上的特质。作品的万花筒效果亦看似反映了不断同时涌现的思想、感情和视觉,对当代生活和绘画自身的地位,构成一种幽默甚至讽刺的评论。
萨利1952年出生于俄克拉荷马州的诺曼,在纽约的布鲁克林生活和工作。1970-75年,他修读加州艺术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并获得概念艺术家约翰·巴尔代萨里(John Baldessari)指导,亦于当时首次对电影和蒙太奇产生强烈兴趣,从他最早期的作品中可见一斑。1980年代,他作为 “图像世代” (Pictures Generation)的领军人物,开始崭露头角,透过挪用和探索大众媒体,对图像的地位提出质疑。萨勒首次博物馆个展1983年于鹿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 Rotterdam)举行,他首次回顾展随后于1999年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 Rotterdam)举行,其后巡回至维也纳的路德维希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moderner Kunst Stiftung Ludwig Wien, Vienna)、意大利都灵的沃利城堡当代艺术博物馆(Castello di Rivoli Museo d'Arte Contemporanea, Turin, Italy)和西班牙的毕尔包古根汉美术馆(Guggenheim Bilbao, Spain)举行。此后,他的作品在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和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in New York)以及洛杉矶郡立艺术馆(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等机构展出。2016年,他在马拉加当代艺术中心(Centro de Arte Contemporáneo de Málaga)举办个展。萨勒也是一名多产的作家和评论家,他的文章和采访发表在《艺术论坛》(Artforum)、《美国艺术》(Art in America)、《现代画家》(Modern Painters)、《巴黎评论》(The Paris Review)和《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以及众多展览目录和文集中。他的评论集《怎样看》(How to see)2016年由W·W·诺顿(W. W. Norton)出版。
- 画廊地址 -
伦敦伊利府邸 | LONDON ELY HOUSE
37 Dover Street, London W1S 4NJ
+44 (0)20 3813 8400
巴黎玛黑 | PARIS MARAIS
7 Rue Debelleyme, 75003 Paris
+33 (0)1 42 72 99 00
巴黎庞坦 | PARIS PANTIN
69 Avenue du Général Leclerc, 93500 Pantin
+33 (0)1 55 89 01 10
萨尔茨堡卡斯特别墅 | SALZBURG VILLA KAST
Mirabellplatz 2, A-5020 Salzburg
+43 (0) 662 881 3930
萨尔茨堡哈雷 | SALZBURG HALLE
Vilniusstrasse 13, 5020 Salzburg
+43 (0) 662 876 246
Yongsan-gu 04420, Seoul
+82 2 6949 1760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