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上海油画雕塑院”关注订阅最新活动资讯!

2022年,上海油画雕塑院以开展新时代艺术创作与研究、打造精品展览、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为己任,以助力“上海文化”品牌建设和上海城市软实力提升为目标,积极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与实施,完成了一系列创作、研究、展览、美育等活动。
*
*
*
2022
主题创作
刘曼文《流光溢彩的都市画卷——上海外滩光影秀》
布面油画 200×300cm 2022
刘曼文《流光溢彩的都市画卷——上海外滩光影秀》
(小稿)


石至莹《双龙探极——雪龙号》 布面油画 240×180cm 2022
石至莹《双龙探极——雪龙号》局部
韩子健《上海的港口,停着世界——洋山深水港区》
综合材料 高260cm 2022
韩子健《洋山风景》(小稿)
纸本 52×40cm 2022
林森《红旗颂——“七一勋章”获得者吕其明》
树脂 160×70×60cm 2022
林森《红旗颂——“七一勋章”获得者吕其明》
(小稿)
十年·海上风华
中华艺术宫 展览现场
*
*
*
2022
展览回顾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
2021上海油画雕塑院年度展
上海油画雕塑院年度展是一个展示我院年度创作与研究的常规展。“2021上海油画雕塑院年度展”不仅和往年一样综合展示了我院油画创作室、雕塑创作室与理论研究室的创研人员2021年度创研成果,体现了他们该年度在各自创作、研究项目上所做的努力以及各具特色的艺术风采与学术面貌,而且特别增设了“迎春”主题板块。这一板块从院典藏作品和在职创作人员的近期新作中挑选了一批赞美自然山川和唱颂风物人情的油画、雕塑作品予以展示,以迎接即将来临的虎年新春。


回眸——上海油画雕塑院现实主义创作精选展(1970-1980年代)
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八十周年,我院特别策划云展览“回眸——上海油画雕塑院现实主义创作精选展(1970-1980年代)”,通过微信公众号以线上形式展出。遴选了二十余件(组)上海油画雕塑院1970年代至1980年代现实主义创作的部分代表性作品,辅以相关艺术文献,通过回眸经典,在展现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历程与历史思考的同时,也重点分析了上海油画雕塑院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些典型方法,研究其艺术表现上的时代共性与属于自身的艺术风格特征。
未知及至——袁侃作品展

“未知及至——袁侃作品展”为上海油画雕塑院第六届雕塑学术系列展之一,展出艺术家袁侃近期创作的多件雕塑及相关绘画作品。袁侃率真而勇敢地将自己抛向未知,在艺术实践中,富有实验性与探索性地营造出一种朦胧的张力。值得注意的是和艺术家的自我酝酿与判断有直接关系的作品的秩序及情感表现,其目的就是为了表现现在,表现此时此刻未知如何编辑的内心和情绪,将观者带入他个人的宇宙中,并触发对自我的审视。笔触、肌理之于绘画、雕塑,就如同音符之于音乐,时而狂野,时而安静,两者所达到的平衡,恰好焕发出作品极具“冲击力”与“个性化”的生命力。


初芒计划(2022)
——上海少儿优秀美术作品展

今年是“初芒计划”开展的第五年,征稿通知发布之后,得到了学校、家长和孩子们的积极响应,共收到来自上海和其他省市2306件(组)投稿作品。参与投稿的少儿年龄跨度从3岁至16岁,作品涵盖绘画、雕塑、陶瓷、手工、综合材料及视频、动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经评委会认真评审,最后遴选出126件(组)作品参加本届展览。这些充满情感、富含童趣、各具创意的作品,体现了孩子们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对情感的认知与表达、对未来的期待和想象以及对爱的理解与传递。


午间1小时·艺术微导览
点击文字跳转链接观看
身份——王蓓祺近作展

展览主题“身份”,体现了某种双重性,既指涉自我,同时也指涉他人。对于画中不同人物“身份”的观察、探究与表达,显示了作者近期对于人物画创作的关注重点,即个人身份与社会角色间的关系及其转换。事实上,今天社交网络的发展和人们对其的日益依赖乃至产生的困惑,使得这样的关系及其转换比之传统社交方式显得更为复杂多变。王蓓祺显然敏感地注意到这些并试图将之以合适的绘画语言表现出来。


午间1小时·艺术微导览
点击文字跳转链接观看
流变之境
——当代女性绘画•长三角邀请展
展览邀请十五位来自长三角地区、活跃在当代绘画实践领域、作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探索性的女艺术家应邀参加本次展览,共计展出油画、水墨、水彩、综合材料等各种类型的绘画作品约90件(组),该展为近年来国内举办的较大规模的当代女性绘画展。展览不仅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代绘画领域中女性创作的真实面貌与丰富出色的实践,同时也生动地折射了长三角区域底蕴深厚的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在时代衍变中的艺术传承与创新探索。


午间1小时·艺术微导览
点击文字跳转链接观看
东方风来——上海油画雕塑院特展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上海油画雕塑院从典藏作品和本院艺术家及专业人士近年的新作中精心遴选了70余件作品,分为“光辉历程”“东方风来”“山河锦绣”三个板块呈现。旨在通过优秀的艺术创作反映中国的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概略地展现百余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奋斗、锐意进取的宏伟征程;歌咏祖国河山壮丽、文化灿烂、历史悠久;颂扬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历经风雨,百折不挠、继往开来、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午间1小时·艺术微导览
点击文字跳转链接观看
167平米极限’行动计划Ⅲ——日常·事件

该展为上海油画雕塑院第六届雕塑学术系列展之一,“167平米极限”行动计划是我院雕塑家张新自2014年发起并延续至今的观念行动。作为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这一特定场所发生的连续性艺术项目,该行动计划以“167平米”的形式介入美术馆2000平米的展厅,以独特的视角探讨在当下社会背景与语境中,集体和个人关系的演变。同时,张新以进一步延拓现代性语境下雕塑的形式、语言和概念为方向,以“雕”与“塑”作为行动与当代语言系统中的彼此相互作用关系为前提,通过展览场所的地理性、空间性与雕塑语言之间所发生的有限性介入,揭示有限性、规范性之外,艺术介入是如何可能的问题。“167平米极限”行动计划亦试图通过展览彰显在急速发展的社会文化中“雕塑”作为行动语言如何展现社会学的意义。


多向度——当代雕塑研究展
展览以“多向度”为主题,汇聚了京沪两地三家专业艺术机构,上海油画雕塑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共计34位雕塑家的40余件(组)精品力作。此展为上海油画雕塑院第六届雕塑学术系列展之一,院雕塑创作室朱勇、林森两位艺术家担任项目策划,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担任本次展览的学术策划。“向度”是指一种视角,通常用来判断、评价和确定一个事物的概念。这里用“多向度”来指代参展的34位雕塑家,他们在思想观念、文化价值、发展路径、媒介手段、审美趣味等方面不同的志向与追求。面对当代艺术的语境,这些雕塑家不断打破既有学科和范式的限制,不断拓展认知、思维、表述的边界,积极开展当代性、开放式、多元化的探索与实践。


*
*
*

上海油画雕塑院
↓↓↓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动态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