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逸空间 参展艺术家|吴越之、杨一凡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逸空间 参展艺术家|吴越之、杨一凡 崇真艺客


吴越之 WU YUEZHI

文字整理自吴越之自述

在吴越之上一个创作阶段“梵尼蒂”中,意象的选择来自荷兰静物画中独树一帜的“虚空画派”(vanity),骷髅,泡泡,易腐的鲜花,表现死亡的亲近和生命的转瞬即逝,在这个阶段创作的基础上,他将线索进一步扩展到still life ,“静物”这一更大的绘画经典母题中,所借用的对象也从狭义理解的“西方静物画”,扩展到“有静物元素的经典图示”,从昆庭马赛斯的《借债人和他的妻子》,卡拉瓦乔的《酒神》,到元代吕敬甫的《花卉草虫图》,至今天随处可见的商品广告图片,吴越之以一种具有“破坏感”的留白笔触侵入这些图示。


逸空间 参展艺术家|吴越之、杨一凡 崇真艺客

当我穿过你 普罗米修斯 

When I pass through you,Prometheus

吴越之 Wu Yuezhi

木板丙烯 Acrylic on wooden board/147×117cm/2022


这些留白在不同的画面中表现出不同的破坏形态,火焰,闪电,裂痕,腐烂凋零的缺口,使用绘画语言上的“破坏”感冲击绘画对象代表的“美好”意味,是今天的物质生活似乎已经空前繁荣而人的精神状态却仍然在错乱和不安的状态中撕裂的一种复现,“脆弱感”也是这种状态再现在画面中时赋予作品的一种质感。


逸空间 参展艺术家|吴越之、杨一凡 崇真艺客

燃烧的肖像之一 Burning Portrait No.1

吴越之 Wu Yuezhi

木板丙烯 Acrylic on wooden board137×105cm/ 2022


关于“留白”的绘画语言,在吴越之比较早的一些丙烯作品中会不经意地出现,最开始只是单纯的为了画面需要而使用的留白,(可能来源于之前国画传统训练的绘画自觉)而在这之后,这种留白的动作被他有意识地保留下来,有时仍然是单纯的绘画性上的画面构成,有时这些“留白”会主动地保留具象的轮廓形状,是其成为画面叙事中的其中一种意象。



逸空间 参展艺术家|吴越之、杨一凡 崇真艺客

逸空间 参展艺术家|吴越之、杨一凡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 Installation View



杨一凡 YANG YIFAN

文字/黄石 洪显婷


黄石:不能对杨一凡的这一系列绘画做字面意义的直译,与传统绘画的观看与阅读不同,新一代绘画艺术已经悬置了图像客观的叙事、再现,这是一种涌现。所谓涌现,即把不同属性的事物经过装配溢出了事物固有属性的陌生化图像,与其说我们在观看,不如说激发了视觉心灵的新经验;绘画平面因为这些事物的构成关系获得了一种意识的深度、神秘性与戏剧性。


杨一凡的这一系列绘画具有日常经验不具备的图像的揣测性,不确定性与情感的历险,经验不是一种时间的片段或追忆,而是在动物、植物与意识中折叠的幻像,这些幻像呈现了沉默的喧嚣、艳丽的梦境、鲜活的抒情。


逸空间 参展艺术家|吴越之、杨一凡 崇真艺客

日落之岛 Sunset Island

杨一凡 Yang Yifan

布面油画 织物 Oil on canvas  Fabric130×120cm / 2022



洪显婷:杨一凡的作品给我的感觉是柔软和自由的,作品中的织物元素是柔软的来源,缺席的“在场者”无处不在与多变的形象带来自由的想象。艺术家在童年时代制作的拼贴画里已开始使用多元材料,万物皆画笔,而每天与我们贴身相处、保护我们肌肤并为身体保持温暖的织物却常被人遗忘,这一点是类似家人的存在,于是织物自然地被艺术家用在了表达回忆家庭与逝去亲人的作品中。


艺术家近期的作品以家庭回忆的持久性,纪念物的实体化为线索,通过荒诞的动物、人形以及景观再造来体现缺席的身体,突出了缺席的“在场者”。作品中常出现偏暖的,丰富的色彩,画面基调似乎传达出温馨和快乐,而作品的基底蕴含着与家庭的羁绊和不可追的回忆。



逸空间 参展艺术家|吴越之、杨一凡 崇真艺客

云与松 Clouds and Pines
杨一凡 Yang Yifan
布面油画 织物 Oil on canvas Fabric130×120cm / 2022



艺术家有意用一种温暖快乐的外向表现手法来包裹一些复杂的情感,正如杨一凡所说的,“孤独从来不是‘1’的存在,而是用‘2’的缺席体现出来的。这种反差更有力量,因为人们总会期盼与事物表征相反的内因。”作品探讨了私人经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通过创造出的个体形象和日常物的再次改造,探索这些在公众和私人领域至今依然相关的家庭记忆和亲人与时间逝去的纪念性。作品中出现的异化人形、动物或物品让人产生猜想:这是代表某位家庭成员灵魂的形象吗,亦或是他们之间独特的共同回忆的代表?回忆的快乐与悲伤便在观者的观看与猜想中流转。



逸空间 参展艺术家|吴越之、杨一凡 崇真艺客

逸空间 参展艺术家|吴越之、杨一凡 崇真艺客

展览现场 Installation View



ABOUT ARTISTS

艺术家


逸空间 参展艺术家|吴越之、杨一凡 崇真艺客

吴越之b.1997),出生于浙江嵊州,2019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综合方向,2022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当代水墨方向,现居住和工作于杭州。


逸空间 参展艺术家|吴越之、杨一凡 崇真艺客

杨一凡b.1999),202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多维表现工作室,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多维表现工作室研究生,工作生活于杭州、上海。现为绿手实验室成员。作品以家庭回忆的持久性,纪念物的实体化为线索,通过荒诞的动物、人形以及景观再造以此来体现缺席的身体,突出了缺席的“在场者”。作品探讨了私人经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通过创造出的个体形象和日常物的再次改造,来探索这些在公众和私人领域至今依然相关的家庭记忆和亲人与时间逝去的纪念性。


Currently On View
正在展出

逸空间 参展艺术家|吴越之、杨一凡 崇真艺客




逸空间 参展艺术家|吴越之、杨一凡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