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ndex}}/{{bigImglist.length}}
点击下方名片茶友会|订阅我们
礼仪是吴越楚逐鹿会盟的内在动力,青铜礼器是吴越楚文化交流的实物佐证。在嫁娶姻亲的仪式过程中,在烹食煮酒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学习中原礼仪制度,保持礼尚往来。楚国与中原相通较早,率先礼制革新,吴、越两国相较悬远,自成风尚。
克黄鼎,春秋晚期,通高36.7、口径38厘米,1990年河南淅川和尚岭楚墓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侈口,方唇外折,长方形立耳外撇,束腰,并有两个变形的兽形饰,腹部微鼓,平底,蹄足,耳饰三角形纹;腰部饰一周凸弦纹,其上饰一周宽带状蟠螭纹,其下饰两排垂鳞纹;蹄足根部浮雕兽面。鼎内底部正中有一行4字阴文铭文:“克黃之”。
楚王酓歬(读音:[yǐn][qián])鼎,战国晚期,高9.7、宽60.5、口径46.6厘米,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故宫博物院藏。体圆,直口,方唇,双立耳,深腹,三蹄足,足上端饰浮雕兽面纹。有盖,盖顶中心有一双兽耳衔环(环已失),周围有三钮,钮上饰直线纹。通体饰云雷纹,盖面饰凸弦纹二道,腹上凸弦纹一道。器口沿刻有铭文12字:“楚王酓歬作铸鐈鼎,以共(供)岁尝。”盖顶刻有铭文4字:“集脰攻鼎”,盖内铭文3字:“囗集脰(读音:[dòu])”。“酓歬”即战国楚考烈王熊元,公元前262年~前238年在位。“集脰”是负责王室饮食的机构,“攻”是祭祀名称。铭文表示这件鼎由集脰管理,以作祭祀之用。
上鄀府簠(读音:[fǔ]),春秋晚期,通高22厘米,器口长33.6、宽23.5厘米,1972年湖北襄阳山湾取土场收集,襄阳博物馆藏。铜簠盖、体基本相同,上下对称。整器作长方矩形,平口,直壁,下腹壁斜折,矩形足外侈,平底。
盖、器两短边斜壁各有一对兽首耳,盖长斜壁上有6个兽首卡扣。通体饰蟠螭纹。盖、器内底铭文相同,有5列32字:“隹(唯)正六月初吉丁亥,上鄀府(择)其吉金,铸其(瀝(读音:[lì]))(簠),(其)(眉)老(寿)无记(期),子子孙孙永宝用之。”
蔡侯申作媵(读音:[yìng])尊,春秋晚期,通高28.5、口径23.5厘米,1955年安徽寿县西门内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喇叭形口,长颈,鼓腹,圈足。口部饰嵌红铜三角形回纹。颈下部有铭文9字:“蔡侯申乍(作)大孟姬賸(媵)尊”,是蔡昭侯申为大孟姬出嫁所做的媵器。蔡侯申,即蔡昭侯,春秋晚期蔡国国君,公元前518年~前491年在位。
--------------------------
点击上方名片关注我们
主页右上角设置加星标,就不会漏掉任何一篇文章
请右上点【···】分享!看完请在右下角点个赞。
{{flexible[0].tex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