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供图与文人格调
︱石娲︱
“清供”发端于佛像前的插花,属于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常见题材,与“四君子”“岁寒三友”等题材均受到历代文人的青睐。清供图中常见的瓶器、花卉、蔬果、古玩、墨砚、奇石,以及各类器皿摆件,韵味清雅,是古代文人雅士日常生活、读书作画、雅集消遣的一种图像缩影,蕴含着独特的人文精神与文士情怀。北宋徽宗朝《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中有言:“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故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鹜,必见之幽闲。”强调了花鸟画的“寓兴”特质——将人的情感或品格迁移、投射至画中的花木。清供绘画突出体现了花鸟画“观赏”和“寓兴”两大功能,呈现独特的美感,同时也体现中国古代文人审美的独特旨趣。
清供图的缘起
什么是清供图?说起“清供”这种祭祀祈福的形式,大约起始于秦汉时期,在唐宋时期广为发展,在明清时期最为兴盛。《辞源》中对“清供”的释义是“清雅的供品”,《说文解字》中注:“供,设也”,“设,施陈也”。清供,最初源于佛前供花,后指古人在传统节日或祭祀时供奉的鲜花、蔬果等供品,接着又逐渐发展为“清玩”——诗、书、礼、乐之家或文人雅士于厅堂、书房和案头所摆放的各种古器物、书画、文房用具、观赏石、插花等。而古代供佛时的“禅房供花”,则促成了文人插花之风尚的兴起。总而言之,古人常在大年初一或传统节日时,将插花与金石书画、古玩彝器或平日喜爱之物什摆设于案几之上,以供欣赏品味,增添生活情调。后来,画家将清供绘制成各类型的清供图,挂于家中壁上,以示祈福纳祥,收藏把玩。清供图由此产生,并逐步成为文人墨客们钟爱的绘画题材,长盛不衰。
清供图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既不乏文人画的思想内涵,又讲求世俗画的应时应景,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节日氛围。明清时期的文人画家讲究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合璧,相得益彰”,因此,清供图中自然也要配以题画诗句,以强调其创作主题和目的,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心境、理想或对画中之物的咏赞。如明代画家陈洪绶在《冰壶秋色图》中画瓶中菊花,并题:“采菊赋诗,以集秋香乐境”,赞美菊花的香气和高尚纯洁的品格。
清供图的分类
清供一般可以分为“岁朝清供”“文房清供”“博古清供”“案头清供”等,也可以根据清供的形式和目的分为“有名之供”和“无名之供”。“有名之供”,顾名思义,是指在各种传统节日时的富有吉祥寓意的节日清供,如岁朝清供、端午清供、中秋清供等。画中多见牡丹、山茶、水仙、松树、梅花、天竹、菊花、佛手、灵芝、寿桃等寓意平安吉祥、富贵长寿的花卉蔬果和树木,承载祈福之意,烘托节日的气氛。“无名之供”则是非节日或祭祀时,喜好古雅的人士在家中随心摆设的清新雅致之物,如插花、盆景、陶瓷、字画、古董、笔墨纸砚等,不仅装饰了居家环境,也体现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
古来文人热衷于鉴赏和收藏古玩器物、文房四宝,常在自己的书房案头摆放古代或仿古的器物,如焚着香饼的香炉、笔搁、砚台、墨块、砚滴、镇尺等,这样的清供别有一番诗情画意,被认为是文士风雅的标志之一。南宋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中,把古器、古籍中的古琴、古砚、古钟鼎彝器、古今石刻、古画和文房中的砚屏、笔搁、水滴、怪石等都归为文房清供。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中把文房清供分为古铜器、古画、古墨迹、古碑法帖、古琴、古砚、珍奇、金铁、古窑器、古漆器、锦绮、异木、异石。岁朝清供也是文人画家们喜爱和重视的题材,“岁朝”是农历正月初一的意思,岁朝清供就是在新年第一天供奉祈福,以求一年的吉祥好运。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中有一篇《岁朝清供》写道:“曾见一幅旧画: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款道:‘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这才真是‘岁朝清供’!”梅花这个清雅的人间草木,在汪曾祺的笔下更加灵秀。
(清) 朱耷 花草瓜果册之三 纸本水墨
纵22.5厘米 横28.4厘米 〔美〕弗利尔美术馆藏
清供图中的文人格调与意趣
关于文人画的定义,朱良志先生在《南画十六观》中写道:“文人画,又称‘士夫画’,它并非指特定的身份,而是具有‘文人气’(或‘士夫气’)的画。‘文人气’,即今人所谓‘文人意识’。文人意识,大率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丰富的人文关怀、特别的生命感觉的意识,一种远离政治或道德从属而归于生命真实的意识。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人画,就是‘人文画’——具有人文价值追求的绘画,绘画不是涂抹形象的工具,而是表达追求生命意义的体验。”
文人花鸟画往往包含比画面所显示更为深沉的含义、隐喻和暗示,清供图作为传统花鸟画的一种,与文人生活和精神内涵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明清时期,清供题材十分盛行,无论皇家贵族、平民百姓,还是文人儒士都爱在家中摆设清雅怡人的供品以供清赏,亦喜爱将清供绘画挂于家中壁上。明代的陈洪绶、周之冕,清代的八大山人、虚谷、赵之谦、任伯年,近现代画家吴昌硕、齐白石等都绘制过风格各异、数量不同的清供图。清供图不仅是逢年过节的应景之作、文人雅趣和清新格调的体现,更是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明代文人画家陈洪绶的艺术高古寂厉,他晚年隐身遁世,曾自白:“趋事惟花事,留心只佛心”,表达他对生命的挚爱以及对道禅哲学的参悟。这与他经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无奈而又痛苦的现实人生处境有关,生活的悲惨遭际使陈洪绶亲近佛门,他说:“偷生始学无生法。”“偷生”是指当下之处境,“无生”指佛门解脱与超越之法,即大乘佛学所言不生不死的智慧。在自己的世界里,创造高古的艺术境界,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追求不变的意义,花事与佛心两相倚。
从陈洪绶的清供图中,可以感受到其尚古、向佛、超脱世俗的文人格调。朱良志评论陈洪绶的绘画说:“中国绘画史上,还没有哪位画家像他这样,对高古之境如此迷恋。看他的画,如见三代鼎彝,他似乎只对捕捉遥远时代的东西感兴趣,他的画风渊静,色彩幽深,构图简古,画面出现的东西,几乎非古不设,往往一个镇纸,一个小小的如意,侍女浇水的花盆,都来历不凡,锈迹斑斑,似乎都在向观者倾诉:我是多久多久之前的宝物。”陈洪绶的《岁朝清供图》轴,画中一尊古朴的梅瓶,瓶中插着一枝挺拔的白色蜡梅、几枝新嫩的竹叶,和数朵明艳夺目的红色山茶花;梅瓶身后有一古松盆景,配怪石。这是为新春而作的应景之画,但画中的一花一瓶、一树一石都流露出文人好古的风雅意趣,具有古拙的美感,当属文人画的范畴。《和平呈瑞图》轴,画中有夏季的荷花与荷叶,几枝杂花杂草,一尊年代久远的青铜花瓶,朴素的花盆中长着灵芝和奇石。画中的花瓶透出浓厚的铜锈,暗绿色的斑块诉说着器物的不凡来历和物主的博物好古,也体现了明代中后期以来,文人受金石风气影响,常有的酷爱古器、“烂铜”的嗜好。《冰壶秋色图》画古瓷瓶中白色秋菊数枝,充满静谧、古朴的韵味。
陈洪绶许多描绘文人逸士的人物画中,也频频出现各种文房用具、古玩、瓶花、茶具、盆景、赏石等清供元素,且在画面中所占比重较大,结合了逸士活动的清供图《高隐图》《高贤读书图》《参禅图》《品茶图》《玩菊图》等均属于此类作品。作于1645年的《品茶图》中,两位高士对坐饮茶,高士身旁的石台上摆放着茶炉、茶壶,巨大的花瓶中插着盛开的荷花,还有篓筒中放置的书画卷轴,这些元素占据了画面一半的空间,可见画家在其中倾注的心力;《吟梅图》上细细描绘了文人几案上的笔搁、镇尺、香炉;《玩菊图》里的片石上供放了一只开片冰裂纹花瓶,一位老者正在专注地欣赏瓶中的白菊;《高贤读书图》描绘了石台上古香古色的香炉、书卷、茶壶、插着梅花的花瓶等。陈洪绶笔下常见的文人清供、酒具铜器、作为文房器玩的如意、笔搁、镇尺等器物,无不高古久远,使人印象深刻,仿佛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重现于观者眼前。
(明) 陈洪绶 蕉林酌酒图 (局部) 绢本设色
纵156.2厘米 横107厘米 天津博物馆藏
画僧八大山人,并不常作清供图,但是他的许多作品却具备清供图的形式特点和意趣,充满禅意,让人过目难忘。八大山人墨笔写意的《兰芝清供图》构图简洁、清冷高雅,画中描绘一古朴的冰裂纹瓷瓶,瓶内插着兰花和竹子,旁边的瓷瓶中种着小小的灵芝,兰、竹清高坚韧、生机盎然,体现画家清贫简朴的生活,孤冷出世的思想情感和强烈的个人风格。八大山人其他的清供形式花鸟画构图都极为简单,如《安晚册》之二的《瓶花》,方形的空间留白占据了大半,只在纸面的中间画了一只小的冰裂纹古瓷瓶,瓶中也只有一枝正在开放的小兰花,左上角花押“个相如吃”,钤印“八大山人”屐形印,仅此而已。“个相如吃”形容说话不流利,表达了他“涉事涉尘,随意自在”的思想,与画中的那朵小小的兰花意相连属,小花无言,自在开放,一瓶一花就是一个圆满的世界。类似的作品还有其《杂画册》中的《瓶花》,同样只画一只造型古怪的花瓶,瓶中插了一枝荔枝。《花果册》之五《果盘》,画面的中间画了一只青色瓷盘,盘中只有四五个小枇杷和一朵兰花。八大山人还曾画重阳清供《瓶菊图》轴,画中一尊石头模样的高瓶中,插着几枝野菊花,右上角落款:“甲戌之重阳画”,钤“可得神仙”印,可见此图是为重阳节应景而作的菊花清供图,呈现典雅幽淡的文人意趣。《二十四诗品》中《典雅》品云:“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八大山人的清供图真正画出了“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感觉。景小却大有意在,涉事而真,随意而往,就是八大山人所独有的境界与格调。
晚清海派画家任伯年的清供图作品活泼热闹、清新明快、寓意美好,对物象的描绘栩栩如生、富有动感,如《盆花清供图》《商爵春卉》《清供图》《岁朝图》等。汪曾祺在《岁朝清供》中说:“‘岁朝清供’是中国画家爱画的画题。明清以后画这个题目的尤其多。任伯年就画过不少幅。画里画的、实际生活里供的,无非是这几样:天竹果、蜡梅花、水仙。有时为了填补空白,画里加两个香橼。‘橼’谐音‘圆’,取其吉利。水仙、蜡梅、天竹,是取其颜色鲜丽。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任伯年上法古人、注重写生,据说他出门总要带着一手折和铅笔,以备随时勾写,且作画非常勤奋,“终岁伏处一室,六月犹御羊裘”(李伯元《南亭笔记》),常年处于全身心投诸艺术的忘我状态。其所雇镊工曾言:“任先生每一篦头,青黄赤黑白,各种颜料,自其发中簇簇而落,实为未有之奇。盖皆作画时搔首凝思,故沾于指者,即滞于发也。”可见他对用色赋彩研究之深入,才得到作品的色彩之新、对比之和谐。他的《清供图》寓意美好,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画花瓶、梅花、白菜、柿子、香炉等生活中常见的花果蔬菜等物什,种类丰富多样、色彩清新、水色交融、笔墨轻盈灵活。观任伯年的清供图作品,世俗化与文人性融合,写真与写意并存,传统与西法兼收并蓄。这种雅俗共赏、潇洒自由、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反映出他热爱生活、情感细腻、好古通今的文人个性。
吴昌硕是晚清民国时期最为典型和突出的文人画家,在金石、书法、绘画三个领域内均为一代宗师,他的作品“苍茫古厚”(潘天寿《回忆吴昌硕先生》,《美术》1957年第1期),色彩浓郁,对比强烈,笔墨洒脱,“直从书法演画法”,以篆籀运笔弄墨,将金石之力融于画,“使他笔下的花卉蔬果爆发出一股雄劲苍古的生命力量”(郎绍君《中国近代名家精品集——吴昌硕》之序)。这样一位气魄不凡、艺术个性强烈的文人大家,亦十分喜爱清供题材。吴昌硕一生中创作了各色清供图,如《岁朝清供图》《岁朝图》《清供图》《山家清供》《萧家清供》《佛手石榴图》等。历代画家都喜欢在农历新年这一天绘制《岁朝清供图》,作为新年伊始的首幅作品,吴昌硕也不例外,他几乎每年都画《岁朝清供图》,主题常与祈愿福寿安康、富足平安有关,虽有世俗画的意味和功用,但是画面却透露出文人画的清雅韵味。文人画竹常常表示孤寂、宁折不弯,画梅花常常寓意不畏寒冬、孤洁、清高等道德理想,是一种期望和寄托。吴昌硕的岁朝清供图很少取材牡丹之类富贵雍容的花卉,而是常画梅花、水仙、菊花、兰草等。对此他在《缶庐别存》中自白:“己丑除夕,闭门守岁,呵冻作画自娱。凡岁朝图多画牡丹,以富贵名也。予穷居海上,一官如虱,富贵花必不相称,故写梅取有出世姿,写菊取有傲霜骨,读书短檠,我家长物也,此是缶庐中冷淡生活。”反映了吴昌硕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他挚爱梅花,因梅花不惧寒冷、傲霜斗雪、高雅俊逸,这正是文人的理想人格。
吴昌硕创作的《鼎盛图》中,将古铜器全形拓于纸上,细致逼真,巨大的古代金石鼎彝中插着梅花、牡丹等清供花卉,配吴昌硕的书法题跋,亦是一种形式新颖的博古清供图,反映了明清文人的鉴古博古之风。《茗具梅花图》画茶壶、茶杯与折枝的野梅花,说明饮茶和赏梅是吴昌硕的文人生活雅趣。《岁朝清供图》以红梅、水仙、蒲草、秀石、柿子等组合而成,部分置于瓶、盆等器物中,以示案头清供之物。物品错落有致地安排于画面,左上角和右下角分别配以题识和印章,是吴昌硕花卉画中常用的构图形式。画面左上角自题:“岁朝清供。岁朝写案头花,象(像)古人所作岁时物之迁流也,兹拟其意。乙卯岁寒吴昌硕。”高颈古瓶里一枝苍劲挺拔的红梅,搭配翠绿的水仙、一盆浓墨写意的蒲草,笔法遒劲古拙,用墨浓淡相宜,清逸雅淡的文人气节与生动活泼的生活气息兼具,乃是真正的雅俗共赏。1921年的《岁朝清供图》画红梅、牡丹和香橼。《花卉》上一枝婀娜的红梅在古朴的瓷瓶中,一旁有佛手,一盆盛开的水仙花,并题诗云:“水仙古称雅蒜,寒梅天酿春风。佛说如是如是,那(哪)知三友如龙。”《萧斋清供》青色的高颈古瓶中插着一枝浓墨艳红的红梅,傲然挺立,使人印象深刻。他在《缶庐别存》中写道:“三年学画梅,颇具吃墨量。醉来气益粗,吐向苔纸上。浪贻观者笑,酒与花同酿。法疑草圣传,气夺天池放。能事不能名,乃无滋尤谤。吾谓物有天,物物皆殊相。吾谓笔有灵,笔笔皆殊状。瘦蛟舞腕下,清气入五脏。会当聚精神,一写梅花帐。卧作名山游,烟云真供养。”吴昌硕追求的就是梅花的精神和古朴的韵味。他所画的清供图中,品茶、赏花、观石、鉴古,是文人喜好的体现,也表现了他心中理想的生活氛围与案头陈设。吴昌硕的金石古拙、梅花清香,诗书画印融于一体,更加升华了清供图的文人内涵。
古代文人雅士多通过赏鉴山水画来体悟自然气韵,卧游山水秀色,无限遐想,殊不知其乐于玩赏清供图亦是一种居家之中的“澄怀味象”,从中可感受历代文人画家的喜好雅趣、生活态度、精神追求、美学趣味,以及文人画家真性情之流露。观者于清供图中,既能识得花草蔬果的自然趣味,金石古器的古雅之美,又可沐文圣贤达的思想之光、世俗生活的纯朴之情,亦不失为高雅的艺术享受与精神升华。
(清) 吴昌硕 岁朝清供图 纸本设色
纵151.6厘米 横80.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作者供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编辑:刘谷子)
︱全文刊载于北京画院《大匠之门》㉞期︱
图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