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ndex}}/{{bigImglist.length}}
秦航是国内较早认知到石刻价值的藏家。现任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艺术品市场管理专家委员、陕西省民办博物馆协会副会长、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理事长、西安古代石刻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西安秦商经济发展促进会会长。近十几年来,一直专注收藏研究中国古代石刻艺术品,曾在多家收藏期刊发表古代石刻方面学术论文。此外还从事民间石刻的文物鉴定工作。他的收藏是伴随着不断学习的过程进行的,这也是他成为专家级藏家的原因。

释迦多宝佛造像 北魏正始三年 (506)
《国家宝藏》第三季描述中国古代石刻时说:“这些看似冰冷的石头,却沉淀着中国人内心最重要的文化血脉!”
夫蒙建孃佛道造像碑 北周
诚然,冰冷而坚硬的石头,更能表达人们最柔软的心灵和最热烈的情感。金石不朽,贞石永固。石头坚硬的质地决定了古人往往将最重要的事情以石刻来表达。对祖辈的追思、对后辈的嘱托、对伟人的颂扬、亦或对宗教的信仰等,我们的文化、审美、精神力量也凭此不断传承、发扬,愈加弥足珍贵。


马三忞画像石 东汉
该馆的创建者秦航,温文尔雅,书生意气。早年毕业于陕西外国语师范专科学校,后从教数年。辞去教职后,在旅行社从事导游工作,工作的机缘使他走遍了陕西的名胜古迹,饱受熏陶。由于特别钟情于古代石刻,他渐渐地走上了收藏之路,起初多收藏石狮、石凳、石镇等小型石刻。后经过自身不断地学习,加之陕西是周秦汉唐故地,各类石刻遗存十分丰富。经过艰辛的收藏历程,收藏品日益丰富,品质愈来愈高,自成体系。秦航不满足于个人收藏和保护而是希望将文物所承载地历史文化传播出去,用艺术影响大众。随着国家对非国有博物馆的鼓励和扶持,秦航紧随号召成立了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并于2012年5月15日正式开馆,将收藏的四百余件藏品,展示给广大观众。


武官石像 唐
墓石刻,据史料记载,始于秦汉。《封氏见闻记》载:“秦汉以来,帝王陵寝,有石麒麟、石辟邪、石兕、石马之属。人臣墓有石人、石虎、石柱之类,如生前仪卫。”但据考古发现,秦代陵墓前未见石刻,目前发现最早的陵墓石刻是陕西兴平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霍去病曾征伐匈奴,功勋卓著,死后陪葬茂陵。其封土修造如祁连山形,封土上放置的石刻有怪兽马、牛、虎、鱼、象等石刻数量众多。最著名的为“马踏匈奴”,具有纪念性质。其他石刻也多是在自然石材上随形就势雕刻而成,造型拙朴,气魄雄伟,但未成规制。

墓门 画像石门
地下墓室建筑类装饰性石刻,最具代表性的是画像石。画像石是根据墓葬建筑结构的需要,以刀代笔在石板上刻划出各种图像,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被称为“石头上的画卷”。陕北汉代画像石的内容多为神话传说、珍禽异兽、车马出行、农耕狩猎等,刻法洗练,线条流畅,有的辅以彩绘,充满了黄土高原粗犷与野性,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藏品中的“铺酋衔环四神墓门”画像石,一铺五石,采用减地平雕,刻出轮廓,再以线刻表现细部,最后敷色。门楣刻流云狩猎、车马出行图。门框刻卷草纹,执戟及执彗门吏,下有玄武。两门扇,上为展翅而飞的朱雀,中部为铺首衔环,下有腾跃的青龙、白虎,形象生动,尚存彩绘,具有典型的陕北汉画像石风格。
鞍马 唐
唐代陵墓石刻,规制完备。唐十八座帝王陵前的石刻群雕数量众多,气势恢宏,包括文臣、武将、鞍马、翼马、狮、虎等,蔚为壮观,有“天然石刻艺术博物馆”的美誉。馆藏唐代石鞍马及牵马人,形体较大。马腹下减地镂空,四腿、足及座残缺。马呈站立状,额首前视神态自如。马头雕刻精细,双目圆睁,鼻孔微张,剪鬃整齐,络头、缰绳俱备。马背佩鞍、鞍袱自下飘垂。牵马人站立,为胡人形象,深目高鼻,须髯呈扇形,右手屈于胸前作牵马状,左手置于腹部,神情自若,气宇轩昂。唐代帝陵南司马神道多会放置五对石仗马,但大多破坏严重。此石鞍马及牵马人,因埋藏地下千年,保存较好,细部清晰可见。从造型风格上看,与唐前期,如昭陵、乾陵高大壮硕的石马相比略小,比例准确,雕刻精致,与唐建陵的石马相似应为唐中期之物,为唐代陵墓石刻中的精品。

释迦、多宝佛造像 北周
陕西遗存有大量的佛教石刻。该馆收藏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时期造像数十尊。北魏早期佛像,受键陀罗、秣菟罗艺术风格的影响,有明显的外来因素。北魏中晚期推行汉化政策,佛教造像与中国传统艺术风格融合,形成了褒衣博带、秀骨清像的特征。



唐代经幢构件 唐
该馆收藏的唐代经幢座,方形四边各1米多,高0.42米。正面左中部正书“大唐皇帝供养”。皇帝跪坐于榻上,身着冕服,头戴冤旅。面相丰雍,神情庄严,双手于胸前执笏板,榻前有一男侏儒,身后有执扇侍臣。
唐代经幢构件 局部
右侧中部正书“大唐皇后供养”。皇后跪坐于榴上,着唐代皇后礼服中最高等级的“袆衣”,面相丰润,神情娴头戴花簪,前挂三串步摇,双手于胸前执莲蕾,后有执华盖、执扇侍女。
唐代经幢构件 局部
最左侧刻“言亡考桓元徽供养”“大宝幢主清信士桓纳言供养”字样;最右侧刻“言母金氏供养,幢主清信女言妻赵氏供养。右边刻有八位供养人形象,每人头戴幞头,着圆领长袍,足穿靴,上方有各自的官衔、姓名。左面刻“故人赵元哲供养”。其妻跪于榻上,其他供养人或跪于榻或站立身边各有题名。背面中间为兽首。双龙腾云相交,两侧各一只蹲狮,祥云缭绕,龙腾狮踞,气势恢宏。
唐代经幢构件
帝后礼佛图像,在北魏龙门石窟、巩县石窟中都有表现。特别是敦煌莫高窟壁画220窟初《帝王礼佛图》中的皇帝形象及服饰、冠冕与此经幢座上的形象很相似。皇帝、皇后前侧的男女侏儒与章怀太子墓壁画中的男女侏儒形象亦同。
唐代经幢构件 局部
此幢座内容丰富,人物众多,造型准确形象生动。人物服饰及华盖、执扇、鹊尾香炉、龙、狮等都具有典型的唐代风格。经幢上皇帝、皇后形象,在唐代石刻中为首次发现,且刻制精细,极为珍贵,堪称“镇馆之宝关于造幢人,是哪一位皇帝、皇后尚无定论。幢座正面刻“大宝幢主清信士桓纳言供养字样。但有人认为此人为桓彦范。桓彦范神龙元年拜相,任纳言一职,后又改任侍中。唐初纳言”“侍中”均为门下省长官“宰相”,两者换用,故推测桓彦范即桓纳言。进而延伸到言”为桓彦范的自称。刻石中有“言亡考桓元徽供养”。近年洛阳新出土、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收藏的桓臣范兄弟《桓臣范墓志》记载:“大父法嗣、考思亮。”可见桓彦范与桓纳言井非一人。刻石中又有“言弟纳言”供养,可视为兄弟排行。另有“故人赵元哲供养”,其后有哲妻李程氏供养”,都是用姓名的最后一字代之,而唐代未见有官职和姓名混用的例子。
唐代经幢构件 局部
供养人中唯一史籍有载者为“中大夫行别驾郑国公魏膺”。《旧唐书·魏徵传》云:“神龙初,继叔玉子膺为郑国公。”魏徵,太宗时封郑国公。其子魏叔玉,其孙魏膺均封郑国公。以此推断,神龙年间(705-707)或稍后建此幢,或认为图中的皇帝、皇后为唐中宗李显和韦皇后。此幢座较大,其幢身亦应高大宏伟,刻经应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按常例,幢身除刻经文外,应有详细的题记,记载建幢的原因、姓名、年月等,可惜缺失,留下了未解之谜,有待新材料的发现和深入的研究。
三足盖罐 唐


罗冲墓志 唐 显庆三年(658)
近年来,该馆注重碑刻类的收藏,并收藏有多方墓志。墓志具有历史文献价值,同时又有书法艺术价值,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如《北周宇文贤墓志》《隋杜粲墓志》《唐罗冲墓志》等。

姚珽墓志 唐 开元二年(714)
特别是新入藏的《唐姚延墓志》。此志形体较大,高、宽各0.9米余,共2000余字,详细记载了姚珽的家族、世袭、历官、生平事迹。姚珽,京兆万年人,其祖姚思廉为唐初著名史学家,曾与魏徵合撰《梁书》。姚珽自幼苦学,举明经,武周时任定州等五州刺史,以善政间名,中宗时封宣城郡公、后宫历太子詹事、秘书监、户部尚书。开元二年(714)卒,享年七十四岁。卷有《汉书绍训》四十卷,文集二十卷,新旧《唐书》有传。墓志撰文者刘知柔,为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之兄,亦为高官名流。
唐 姚珽墓志 饰纹
此志书法布局严谨,字体秀丽,近于小楷,仍存唐初楷书道劲之风。此志石四侧及志盖刻满了各种纹饰,在连续的蔓草纹间,刻有各种翼兽、飞鸟,造型奇特,飞动流畅,绵密繁丽,为碑志纹饰中的精品。


























| 特别推荐 |
▼

▼
本平台收集甄选了近
2T
高清版古代书画资料
会在本平台陆续刊发一些
并在每篇后提供当篇的免费下载链接
您也可以
一次性将这些资料打包收入囊中
▼
本平台收集整理了
百余部
晚清民国时的摄影图片及相关资料
会在本平台陆续刊发一些
并在每篇后提供当篇的免费下载链接
您也可以
一次性将这些资料打包收入囊中
▼
《达古斋古证录》
1930年出版、内容共计700余页
以图文形式将著者所经眼的各类珍玩分门别类列名
揭示了许多古物造假方法和鉴定经验
是二十世纪初古玩考证的最为重要的参考书之一
此书出版年代久远,印刷数量有限
如今在古书市场售价便宜的也在四五千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研究
南山供秀平台特翻拍整理了此书全部内容
—————————— ——————————
转发分享是对本平台的最大支持与鼓励!
【南山供秀】
感谢有您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flexible[0].tex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