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


《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




《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


原文载于《周末画报》杂志

2023年2月11日刊

经授权转载



爱丽丝·尼尔:绘画的灵魂


撰文 / sophia

编辑 / 小唐



【1】爱丽丝·尼尔,1961年,摄影:Fred W. McDarrah;【2】《来自福特汉姆大学的男人》(细节)1965年;【3】《费利克斯·格林》(细节),1969年;【4】《迪克·科尔玛》,约1965年。



如今,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美国画家之一”的尼尔已无需证明自己突破了艺术创作与性别的藩篱。她的作品在国际一流博物馆、美术馆及画廊展出和收藏。

2021年3月,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为其举办回顾展《爱丽丝·尼尔:以人为先》,百余幅作品横跨其茫茫一生,是近二十年来艺术家首次在纽约举办的博物馆级的个展。



《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

《爱丽丝·尼尔:以人为先》展览现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2021年



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1900-1984)几乎满足了普罗大众对于艺术家——一名女性艺术家的所有想象。她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据闻,离世那年,她的公寓里约有三百幅绘画。她的创作主题涵盖人物、风景与静物,尤其是人——那些在哈瓦那游离失所、“比世界上最贫困的地方还要贫困的”的陌生人,那些在哈莱姆区过着平凡日子的波多黎各人,那些始终身处聚光灯下、正推动着时代命运的艺术家、写作者、共产主义者和女权主义发起人,那些最平凡的“母亲”——怀抱着孩子移民到纽约的印度母亲,裸露身子、挺着孕肚悠然侧卧的母亲,垂垂老矣却自在地看着观众的母亲都坦率地走进她的画布。


《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

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
《来自福特汉姆大学的男人》,1965年
布面油画
作品尺寸:111.8 x 71.1 厘米
装裱尺寸:120 x 79.7 x 5.4 厘米


女艺术家的爱情神秘而传奇,尼尔也是。她经历过一段短暂而心碎的婚姻,之后又爱过几个人,也被人爱。她有过四个孩子,大女儿桑蒂拉娜(Santillana)早夭,二女儿伊莎贝塔(Isabetta)随前夫生活,“一辈子也没见过几次”,与她相伴的理查德(Richard)和哈里特(Hartley)是她与两位情人的结晶,他们并不向往母亲波西米亚式的生活,都有着世俗界定下体面、稳定的工作。


《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
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
《理查德》,1967年
布面油画
作品尺寸:151.4 x 114.6 厘米
装裱尺寸:161.6 x 125.4 x 6 厘米

《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
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
《迪克·科尔玛》,约1965年
布面油画
作品尺寸:203.2 x 76.2 厘米
装裱尺寸:213.4 x 86.4 x 7 厘米


当然,这些最亲密的人自然出现在尼尔的画中。究其一生,她始终孜孜不倦地创作,像果戈里笔下的乞乞科夫那样“收集人的灵魂”,她的作品像一面明镜,在二十世纪的重要事件下从不缺席。大萧条、共产主义的兴起、女权运动和民权运动的发展都浓缩在画布之间。“我想描绘的是二十世纪,描绘这个时代的精神。”在晚年的一档纪录片中,满头银发地尼尔悠然自若地坐在屋里,身边摆着一组组旧作,她缓缓而有力地说道。


《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

《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爱丽丝·尼尔:以人为先》展览现场,纽约大都会博物馆,2021年



如今,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美国画家之一”的尼尔已无需证明自己突破了艺术创作与性别的藩篱。她的作品在国际一流博物馆、美术馆及画廊展出和收藏。

2021年3月,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为其举办回顾展《爱丽丝·尼尔:以人为先》,百余幅作品横跨其茫茫一生,是近二十年来艺术家首次在纽约举办的博物馆级的个展。众所周知,离开与前夫的爱巢后,尼尔的余生落定纽约,从最初的布朗克斯辗转到格林尼治,从挚爱的哈莱姆区到最终的上西区,而这场展览如同放映影片一般追溯这位纽约客的一生。


《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

《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

《爱丽丝·尼尔:投注的目光》展览现场,蓬皮杜艺术中心,2022年



去年秋季,因疫情延期两年举办的展览《爱丽丝·尼尔:投注的目光》则在另一座艺术之都巴黎展开,七十五件绘画与素描悉数亮相于蓬皮杜艺术中心,不仅再次回顾了尼尔在不同阶段的创作面貌,还以“阶级差异”和“性别差异”两部分重塑她的社会承诺:作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尼尔的目光始终聚焦在那些最平凡的甚至边缘群体,她曾坚定地称自己最为关注“在这个国家,‘第三世界’的公民是怎样生活的”。


《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

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

《肯尼斯·费林》,1935年

布面油画

76.5 × 66 厘米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收藏



在一张为肯尼斯·费林(Kenneth Fearing)完成的画像中,她展现了对这位马克思主义者的关怀与情志。画中的费林坐在常去的咖啡店里,那是弥漫在大萧条下的深夜,费林嘴里叼着一根烟,四周的光晕将他照亮,前方的红色封套书是那样耀眼,费林的心脏处,流淌着鲜血的骷髅赫然在上,据闻费林本人并不满意这么处理,而尼尔解释称,哪怕他的诗作常有讽刺之意,可内心必然为当时饥寒交迫的人们所流泪。

据悉,尼尔共产主义的倾向曾触动了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注意,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FBI曾秘密监测她的行动,而这点也在蓬皮杜艺术中心的个展中得以佐证。


《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

《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

《爱丽丝·尼尔:六十年代的男人们》展览现场,卓纳香港,2022年



此外,近期刚于卓纳画廊香港空间落幕的展览《爱丽丝·尼尔:六十年代的男人们》则将切入点落在热烈、激荡的六零年代。那是黑人民权运动逐步扩张并涌向高潮的十年,是更多年轻人涌入公民权利运动,呼吁更自由的性、更平等的两性权利的时代。此时的尼尔,如上一个、再上一个十年一样,并未被时代主流的艺术潮流所影响,波普主义、欧普艺术、激浪派,她仿佛浑然未觉,依旧执着于描绘一个个生命,一个个灵魂。


《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

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
《黑人男子》,1966年
布面油画
作品尺寸:111.8 x 71.4 厘米
装裱尺寸:118.8 x 78.7 x 4.8  厘米

《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

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
《身处绝境的兰德尔》,1960年
布面油画
作品尺寸:91.8 x 71.4 厘米
装裱尺寸:98.7 x 78.4 x 4.4 厘米


展览中的男性,每一位都栩栩如生:艺术家哈雷尔·兰德尔·贝利(Harrell Randall Bailey)的脸、五官、身体都不由自主地扭曲着,他看起来太紧张了,连嘴都无法自然闭上;休伯特·克雷汉(Hubert Crehan)似乎也有些急促不安,双手看似自在地垂在椅子上,可镜片后的目光和紧闭的双唇依旧透露着高傲和怀疑。“我给他看了迈尔斯·克劳格的肖像,然后他说:‘嗯,这是很棒的艺术。’他没有预料到——他们都以为我只会画些花卉和盘子。”


《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
休伯特·克雷汗和他的肖像画,约1961年


而今,尼尔的下一站将是伦敦,瑰丽的新展将于2月16日至5月21日假座巴比肯艺术中心。在杰出的女性创作者不断受人瞩目的当代艺术世界,尼尔毫无疑问迎来属于她的时代。


《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
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
《休伯特·克雷汗》,1961年
布面油画
作品尺寸:97.2 x 79.1 厘米
装裱尺寸:107.6 x 88.3 x 6 厘米

《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
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
《费利克斯·格林》,1969年
布面油画
作品尺寸:127 x 86.4 厘米
装裱尺寸:135.9 x 94.9 x 5.1 厘米


可事实上,在漫长的八十四年中,她获得的褒奖远不及她蓬勃的创造力和接二连三的失意。早年丧女、婚姻陨落,她曾因此精神崩溃甚至意欲自杀;母亲眼中那个“又老又丑的水手”令她走出离婚丧女的阴霾,可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瘾君子,还在某一日撕毁了她所有宝贵的绘画(虽然有数件得以修复);大萧条时期,她加入美国公共事业振兴署,还获得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每周三十美元的资助,条件是每六周给一张画;可到了1944年,当Pinacotheca画廊最后一次展出人物肖像后,画廊主罗斯·弗莱德意识到风向变了——这是抽象表现艺术的天下;整个五、六十年代,艺术主流的思潮依然绕过了尼尔;直至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再次向她抛出橄榄枝,期望已久的回顾展为期三十八天,让尼尔看到了曙光,“是惠特尼证明了我的创作价值。”

那年,她已七十四岁。不过,坚强的艺术家永远不会停止创作。


《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
尼尔在惠特尼的个展开幕现场,1974年


几年后,一张八十岁时实现的自画像让更多人目瞪口呆。那是一张全裸画像,老妇人自在地、不避目光地展露每一寸身体,下垂的脸孔、耷拉的乳房,像这样生动、真实的裸体老人在漫长的西方艺术史里也难寻先例。

评论家来了,“这是对性别的抵抗,女性(身份)被抹去了”;政要来了,“市长请我吃饭。一百三十九个人在格雷西大厦坐了下来,就因为我在八十岁的时候什么都没穿。”;媒体来了,尼尔登上了《纽约时报》。

然而,若追溯尼尔的往期作品,这样的坦诚司空见惯。她像那些直白露骨描绘性器官的男性艺术家——席勒、霍克尼、沃霍尔——一样丝毫不忌惮细致地描绘赤身在外的躯体,而在某些刻板印象中,这样的描绘独属于男性。


《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

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

《自画像》,1980年

布面油画

135.3 × 101 × 2.5 厘米

华盛顿国家肖像画廊收藏



“爱丽丝·尼尔,像男人一样画画。”在为数不多保留至今的影像中,尼尔不止一次地谈到这个评价。说这句话的是一位波多黎各人。当时她就直言不讳:“不,我画画时就是女性,只是我不画那些陶瓷。”

是的,她是一位女性、一位母亲,一位终身没有独立工作室、和两个儿子分摊空间的创作者。她是坚毅的女权主义者,是靠着艺术在失意中不断自愈的艺术家。在艰难的时刻,在等待的时刻,在亲人和爱人纷纷离开的时刻,她保持着属于艺术家的直觉和坚持创作的勇气。“我追求的道路,让自己保持艺术家状态的道路,就是无论我身上发生什么事,都要继续绘画。”尼尔这么说道。她身体力行。


《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

《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

《爱丽丝·尼尔:六十年代的男人们》展览现场,卓纳香港,2022年



尼尔于1900年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梅里恩广场,幼年,举家迁至小镇科尔温(Colwyn)。“我恨它——那里有一切,只是没有作家,没有艺术家。当一个年轻人从窗户探出头,没有人写下;当梨花开得烂漫,没有艺术家把它画下来。我想这么做,但我那时是小孩。”尼尔第一次怀揣艺术之梦时,母亲当头一棒:“我不知道你想在这个世界上做什么。你只是个女孩。”有趣的是,在她的记忆中,母亲才是一家之主。“我父亲是个很有哲理的人,但我对我的母亲更感兴趣,她聪明,知道得更多,画画也更快。”


《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

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

《法国女孩》,1920年代

布面油画

76.2 x 55.9 厘米



1921年,尼尔进入费城女子设计学院(现为摩尔艺术与设计学院),保留至今的早期作品《法国女孩》或是那一阶段的习作。画中,女孩的面容陷入浓烈的土色里,当时的用色远不及成熟期时的大胆而绚烂,却流露出含蓄、诗意与静谧。风华正茂的尼尔在选择院校时尤为理性,选女校的原因之一是确保自己不被多情的男孩纠缠。


不过,1924年夏,在一档暑期课程中,她恋爱了。家境殷实又帅气的古巴艺术家卡洛斯·恩里克斯(Carlos Enríquez)强烈地吸引着她,一年后,他们结婚,尼尔随丈夫去了古巴,在那儿他们各自作画,度过短暂的快乐时光。可是,激情远比想象得燃烧更快,女儿桑蒂拉娜(Santillana)出生的喜悦并没有延续很久,白喉夺去了她的生命,也让年轻的恩里克斯心生退意。


《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

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
《卡洛斯·恩里克斯》,1926年

布面油画

76.2 x 61 厘米



在1930年创作的一张绘画中,从未为有机会为桑蒂拉娜悉心作画的尼尔画了一个婴孩,她在一片暗淡的灰青色下漫步,双手却犹如捆绑枷锁,这件作品被视为艺术家对亡女的祭奠。在晚年一档节目中,尼尔回忆这段往事,已平静地说:“我结过一次婚,我知道婚姻。一切很贵,离婚、再婚……我实在没时间折腾这些了。”此刻的观众,却因为她的率直笑出声来。


《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
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
《努力的徒劳》,1930年
布面油画
66.7 × 62.2 厘米


尼尔与恩里克斯的婚姻维持了五年。恩里克斯如愿去了巴黎——原本,他们计划拿着父母的资助一同前往,这个梦因迅猛的大萧条破裂了。伤心欲绝的尼尔则回到纽约,在精神疗养有所成效后,因机缘认识了新情人“水手男”肯尼斯·杜立特(Kenneth Doolittle),两人一同搬去格林尼治村。“会吉他、会唱歌”的杜立特虽然吸引着尼尔,但善妒的他警觉着其他异性与生机勃勃的艺术家交往,其中一位便是尼尔终身的资助者、追随者约翰·罗斯柴尔德(John Rothschild)。


《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
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
《肯尼斯·杜特里尔》,1931年
布面油画
66 x 60.8 厘米
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收藏


杜立特的直觉也非多虑。他们都是尼尔的模特,而她毫不避讳地描绘着他们的身体,坐立的、躺着的、衣冠楚楚的,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双人裸露的。最终,杜立特因摧毁尼尔的画让这段关系戛然而止;而罗斯柴尔德则与尼尔有着长达四十余年的友情——尼尔有过多位情人,可并未称他是。

有趣的是,1975年,他们“终于”同居,可吊诡的是,罗斯柴尔德的热情瞬间消失了。“我发现,对他来说,有意思的部分是追求带来的乐趣。而他却真的成为让我感到困扰的人。”回到恩里克斯——有了杜立特和罗斯柴尔德的尼尔,俨然无心回头眷恋。


《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
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
【1】《穿条纹衫的约翰》,1958年,木板油画,70.5 x 55.2厘米;【2】《何塞》,1936年,布面油画,58.4 × 45.7 厘米,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


与何塞·圣地亚哥·内格隆(José Santiago Negrón)的热恋始于La Casita夜总会,据说他比尼尔小十岁,身形修长,面容俊朗,“简直是古巴丈夫的代替品”。然而,电光四射的年轻人是懦弱的逃兵。在尼尔生下长子理查德后的几个月,内格隆走了。

1940年,尼尔创作了一张名为《T.B.哈莱姆》的人像,画中人是内格隆的兄弟卡洛斯,二十四岁的他正饱受结核病之苦,他孱弱而憔悴,仿佛生命的时钟会随时停摆。真实世界中,卡洛斯躲过了死神,而这幅画却是尼尔与尼格罗真正的挽歌。

若说内格隆为尼尔留下什么,一是她不忍心打掉尚未出生的理查德;二是迷人的哈姆莱区,她在那里生活了整整二十四年,那些不受时代即刻潮流左右的杰出创作都在这里完成。事实上,内格隆的侄子拉夫·马雷罗曾这样总结这段无疾而终的爱情。“我不认为爱丽丝有兴趣继续和何塞在一起。何塞对自己更感兴趣,爱丽丝则对她的艺术更感兴趣。”几十年后,当尼尔本人回忆起这些逝去的恋人们,她一本正经地讲:“‘哈佛男’(罗斯柴尔德)、‘水手男’,我都不太在意他们。”唯有对艺术,她始终郑重其事。


《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

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
《T.B. 哈莱姆》,1940年

布面油画

76.2 x 76.2 厘米

华盛顿国立女性艺术博物馆收藏



因此,观众才有机会看到焦躁不安的安迪·沃霍尔。画中的艺术明星比以往更消瘦、更脆弱。他的锋芒因一次暗杀全然殆尽,他的身体似乎蜷缩着,连胸部都悲伤地下垂。那些身上的伤疤,那些被他戏虐地称作“像一条迪奥的裙子那样大”的伤口无处掩藏,完全摆在对面已过古稀的艺术家面前。诚实的画家用艺术拥抱着诚实的模特。有评论者称,这是一张接近没有完成的画,而尼尔曾得意地说,沃霍尔亲口告诉她,这是他心中最权威的一张画。

事实上,很难从尼尔的创作谱系里找到绝对意义上的代表作。她的画千姿百态。若用一句话形容:在磅礴的二十世纪,她曾真实地存在过,所有的作品,都是眼睛,都是证据。


(全文完)






本文原载于《周末画报》杂志

2023年2月11日刊

经授权转载


《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

《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




排版制作:Chantal
图片美工:Gabrielle





《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周末画报》专题|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绘画的灵魂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