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书屋的第二次“翻书”活动,我们将拿出这本《最美中国画》,绵延千年的中国绘画是取之不竭的宝藏,书中选取了最具美学价值和流派代表性的国宝级名画,不仅如此,它也可能是史上最大开本中国艺术珍藏画册,震撼视效让你一次过足眼瘾;同时我们还请到了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周颢老师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孟昭翰老师,来到视觉书屋与读者们进行一场最美中国画的“穿越”,在老师的带领下深度解读十幅名画,共赏流转千年的东方审美以及中国绘画的艺术。

周颢
湖北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画学院写意人物画教研室主任,
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画创作研究院青年画院艺委会委员,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工人物画专业。

孟昭翰
现供职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师从卢甫圣、邵琦、彭莱诸先生。多次参加重要美术展览;
出版专著多部,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内核心刊物。

中国艺术史专家耗时3年写就,百余位大师160幅传世作品,全景重现1600年中国绘画的恢弘气韵——
本书在挑选历代绘画作品时,秉承“最美中国画”的原则,既侧重所选绘画作品的经典性,也兼顾了绘画风格之间的差异性,全面涵盖了山水画、人物画与花鸟画。
大家可以跟随两位名师从魏晋南北朝的《洛神赋图》《九色鹿本生图》到隋唐年间的《游春图》《步辇图》,从宋元的传世名篇《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到明清的《关羽擒将图》《桃源仙境图》......品读名画,感受画家精妙造诣。《女史箴图》顾恺之
《女史箴图》
唐代摹本绢本 纵24.8cm,横348.2cm,
现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
《女史箴图》东晋画家顾恺之作于公元400年左右,是目前世界上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专业绘画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国美术史的“开卷之图”。《女史箴图》现存有唐代摹本(公元6-8世纪),其神韵最接近顾恺之的原画,因而被后人奉为经典摹本。此摹本为绢本设色,卷长343.75厘米、高24.37厘米。几经转手,唐代摹本于1903年被纳入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TheBritishMuseum)收藏。
从图上的印章和题字可知,《女史箴图》曾被许多文人墨客收藏过,犹可见到唐弘文馆“弘文之印”、宋徽宗瘦金书词句等,甚至在清朝乾隆皇帝时期成为了皇室收藏,足见此图之珍贵。
《女史箴图》局部
顾恺之创作的《女史箴图》,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笔法如春蚕吐丝,形神兼备。他所采用的游丝描手法,使得画面典雅、宁静又不失明丽、活泼。画面中的线条循环婉转,均匀优美,人物衣带飘洒,形象生动。女史们下摆宽大的衣裙修长飘逸,每款都配以形态各异、颜色艳丽的飘带,显现出飘飘欲仙、雍容华贵的气派。
← 左右划看
《五马图》
李公麟 北宋 纸本 纵29.3cm,横225cm
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五马图》为其传世佳作,图以白描的手法画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各由一名奚官牵引。李公麟以其“行云流水”般的线条,飘逸而行止如意,虽只是白描勾画,却非常具有质感。人物的面部刻画很简单,但结构异常准确,状貌极其生动,须眉之间,不但可视其年龄、身份、民族,甚至从表情可以窥其内心。衣褶自然是线描最优美之处,观者打开画卷,无不立即就被这些流畅圆润而又凝练劲挺的线条所吸引,不能不为其造型之精美而折服。后人推其为宋画中之第一。
《四梅图》杨无咎

《四梅花图》卷
宋扬无咎 纸本水墨 纵37.2厘米,横358.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画是杨无咎应友人范端伯之请而画,一共四段,分别为:未开、欲开、盛开、将残,描绘梅花从含苞到初绽、怒放、最后凋零的全过程。枝干皴擦用飞白法,花朵兼以双勾和没骨结合,用笔圆润。全卷纯用水墨,不施任何色彩,但注意了浓、淡、干、湿、焦的变化,画面给人以斑斓之感。
《鹊华秋色》赵孟頫
《鹊华秋色》
赵孟頫 元代 纸本 纵27.5cm,横62.8cm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赵孟頫绘竹石,强调“以书法入画”,此幅绘古木新篁生于平坡秀石之间,以飞白法画石,以篆书法绘树,纯用水墨表现,是其“书画同源”之理论在绘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元代文人画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此图坡石的勾皴以侧锋斫扫,苍劲的笔道中丝丝露白,正是典型的“飞白”书体;整个描绘,以轻重疾徐的笔势,配合了干湿浓淡的墨彩,来摄取对象的形质、态势、情趣,朴实利落中,特别显得格局宏敞,意象高华。
《洛神赋图》顾恺之

《洛神赋图》
顾恺之 东晋 绢本 横572.8cm,纵27.1 cm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以曹植的《洛神赋》为题材绘的图卷。作品采用工笔重彩技法绘成,笔法细劲古朴、延绵流畅,犹如春蚕吐丝,色彩鲜艳厚重、华丽富贵。顾恺之善于刻画人物的形态特征,这幅《洛神赋图》线条流畅,栩栩如生。通过画作人物面部的不同表情,来表现其内心丰富的情感,意在传神。
顾恺之画眼睛格外传神,没有多余的勾染,落笔精准到位,从画中人物的眼眸,可以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画中景物幼稚古朴,奇异神兽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游春图》展子虔
《游春图》
展子虔 隋朝 绢本 高43cm,宽80.5cm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是展子虔的传世之作,亦是中国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画。该画用青绿着色法描绘了贵族春游的情景,脱离了以山水为人物画背景的地位,独立成幅,反映了早期独立山水画的面貌。

《游春图》局部
在布局的巧妙性上,《游春图》右上部分绘有崇山峻岭,山峦起伏,数峰叠起;右下部绘有土坡,低坡丛树,山路逶迤,既为崇山峻岭的下段延伸,又作为辅垫,使全图具有稳重感。左下部绘一低峦小山,与右上边山脉遥相呼应,形成对比;中间绘有大片水域,波光潋滟,湖天一色。一小船点缀其间,船内绘有三四人物,姿态不同,形态各异。《早春图 》郭熙
《早春图》
郭熙 北宋 绢本 纵:158.3cm,横:108.1cm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我们在《早春图》中,仿佛可以看到这种澹冶的环境和“笑”的动态,正是这种环境和动态,渲染出画面宁谧而生机勃勃的氛围。而这种氛围的营造又得益于《早春图》的全景式构图,巧妙地将他所提倡的高远、平远、深远“三远”表现手法融为一体。
《早春图》局部
画面景致空明净洁,幽趣万端,真有“淡冶如笑”之情致。虽然树枝尚未吐绿,但毫无冷僻之感。具体地说明了郭熙山水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具有神秘感、高洁感、亲切感相结合的美学意义。
《千里江山图》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 北宋 纵51.5cm;横1191.5cm 绢本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千里江山图》的魅力除了体现在画面内容上,还体现在画面材料上。画家采用特殊的材料作画,使画作能够千年不褪色。王希孟的这幅《千里江山图》可以说是耗时耗力,画面尽显其心血。宋代绘画颜料品种日益增多,矿物颜料得到了推广,颜料的制作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一点从《千里江山图》中就可以得到验证。画面中的石青、石绿历经千年仍旧焕然如新,令人赞叹。
《千里江山图》局部
《千里江山图》的画风、笔触以及用料相比于唐代的青绿山水画要更加趋于成熟。咫尺千里,五色备焉,王希孟用简单的色彩展现了大好河山。《富春山居图》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局部
黄公望 元代 纵50cm,横600cm 纸本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著名画家黄公望的作品,是在他82岁时为无用师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原作为六张纸连成的画卷,高一尺余,长约二丈。此画后来几经辗转,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他极为喜爱,临死前竟然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后被他的侄子从火中救出,但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随着时代变迁,两幅画身首异处,“无用师卷”被清廷收藏,而“剩山图”流落民间。
《富春山居图》局部
《富春山居图》画的是浙江富春山两岸初秋景色,笔墨苍简清润,体现了黄公望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其作山水画所倡导的去邪、甜、俗、赖的高标画风在此画中做出了完美诠释。这是一幅浓缩了画家毕生追求,足以标程百代之作,可谓水旷、山远、林幽、石秀的全息式山水长卷,足可媲美张择端风物画《清明上河图》的全景线轴。无怪乎董其昌见了惊呼:“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 《无法可说图》陈洪绶

《无法可说图》
明 陈洪绶 绢本 纵30.2cm, 横25.1cm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无法可说图》以变形夸张的手法表现古拙奇崛的特征,描写佛教传说中的罗汉拄杖坐于大石上,对面跪拜一人,衣饰长摆,异国情调,突出了装饰性趣味,图页上自题名为“無法可说”,颇具禅机。

金石同好 |“翻书、看画、赏拓"雅集





视觉书屋诞生于1998年,是一家专门经营艺术图书的独立书店,位于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校区附近。视觉书屋秉持“艺术·人文·思想”的经营理念,致力于传播艺术阅读文化,模糊艺术与生活的界限。2022年是视觉书屋的第24年,我们期待着将它一直延续下去。武昌区中山路368号 / 027-88720311
书店营业时间:09:00-20:00
咖啡营业时间:09:30-20:00
关注我们 成为书店的朋友
商务合作|微信号shijueshuwu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