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尉洪磊、周思维、韩冰、 崔洁、王伊芙苓韬程、Owen Fu、李明近期展讯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01
挪威斯塔万格艺术博物馆(Stavanger Art Museum)
「Blink:The Collection Of Trond Mohn」
2023年02月25日 - 10月15日
尉洪磊 & 周思维
尉洪磊|Yu Honglei
,#3, 2018
黄铜,不锈钢,铁丝,纸,小米
97 x 39 x 57 厘米
(#1/3)
斯塔万格艺术博物馆(Stavanger Art Museum)收到了来自Trond Mohn先生赠予的67件国际艺术作品。藏品中的几位艺术家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代表了新时代趋势里最受欢迎的一波的艺术家。该收藏展是基于每个艺术家的作品的原则建立的。收藏作品的媒介范围包括绘画、雕塑、装置、影像作品、纺织品和摄影。其中有一小部分艺术家的作品已被斯塔万格艺术博物馆纳入典藏,本次收藏展品以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与博物馆的现有收藏相互联系起来。
周思维|Zhou Siwei
Grass House (Windy), 2019
布面油画
200 x 250 厘米
02
Night Gallery
「Crust」
2023年2月18日 - 3月18日
韩冰
韩冰「Crust」展览现场
@ Night Gallery,洛杉矶,美国
摄影:Marten Elder
韩冰的作品犹如绘画式的导航,在逐渐抽象化的过程中重新配置无序的符号。她的实践源于她对上海、洛杉矶、纽约以及最近的巴黎的城市生活的观察。以 "城市伪装 "为主要素材,特别是覆盖在地铁站里的那些撕毁的海报。随之而来的绘画作品探索了这些碎片化事物中被保存和隐匿下来的信息。正是源于它们的中断、变形,韩冰独特的视觉语言得以形成。
韩冰|Han Bing
Pre Shangri-La, 2022
布面油彩与油粉彩
摄影:Yves Breton
对韩冰来说,“Crust"这个词唤起了她对图像和信息瞬息万变的本质。韩冰从布景设计、模拟录音和文学作品中汲取灵感,在不可预测的氛围中,不同的作品在一个清晰的时刻连接在一起 — 一种诗意的相互碰撞效果。在《Pre Shangri-La》中,狂热的粉彩笔触与印刷广告的歪斜、断裂的图标相遇,动荡的感觉被鲜艳的红色情节所点缀。
韩冰|Han Bing
Vis-à-vis, 2023
布面油彩与油粉彩
142.9 x 177.8 厘米
摄影:Yves Breton
《Vis-à-vis》灵感来源于一盘记录在VHS磁带上的乐队现场表演。舞台的模糊、海市蜃楼般的画质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绘画语言,韩冰在画布上结合了一些与其看似对立的元素:现实具体的建筑特征与录音的像素化和平面化相融合。中央的心形是最突出的形象,让观看者联想起剪影和光线变化所产生的意外形式。
尽管韩冰的作品慷慨而富有诗意,但她的作品拒绝快速联想或简单的阐述。她的作品揭示了观看的行为而非直接定义。
韩冰|Han Bing
C.R.U.S.T, 2023
纸上丙烯和油彩
23.7 x 22.5 厘米
摄影:Yves Breton
03
荷兰视觉艺术博物馆(Museum de Fundatie)
「美丽新世界」
2023年1月23日 - 6月11日
崔洁
崔洁「美丽新世界」展览现场
@ 视觉艺术博物馆,兹沃勒,荷兰
摄影:Peter Tijhuis
很长一段时间里,绘画在西方艺术界是一个微茫的存在。着眼过去的几十年,艺术家们更着迷于数码的表现形式。在这种情境下,绘画作品就显得无望而老套。同时,数字文化促使人们意识到另一个问题:图像本身也可以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意义。在艺术世界的其他角落,绘画依旧保持着其重要的地位。在南美、亚洲和非洲,绘画一直是一种充满活力、强大和有影响力的艺术形式,这要归功于它的触手可及和它所来的漫长而强大的传统历史。
崔洁「美丽新世界」展览现场
@ 视觉艺术博物馆,兹沃勒,荷兰
摄影:Peter Tijhuis
近年来,这种意识激发了全世界的画家:对于绘画的态度已经转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紧迫感。对于新一代的画家来说,数字图像是生活中的一个事实,是TA们成长的过程。然而,TA们选择绘画,正是因为绘画让TA们有机会接触到前所未有的艺术表达和濡染。今天的画家将精湛的技艺、艺术史与当代图像文化相结合。这使TA们的作品完美地反映了我们所生活的动荡世界——一个更丰富、更有挑战性和更有诱惑力的表象。
崔洁「美丽新世界」展览现场
@ 视觉艺术博物馆,兹沃勒,荷兰
摄影:Peter Tijhuis
04
首届北京双年展
「幻方:艺术与文学的互映」
2022年12月31日 - 2023年3月12日
Owen Fu & 王伊芙苓韬程
Owen Fu「幻方:艺术与文学的互映」展览现场
@ 首届北京双年展
幻方是起源于古代中国“洛书”的数字方阵,其中每一行、列和对角线上的数字之和皆相等。幻方自古被视为宇宙自然和谐之力的象征,在后世发展出诸多的变体,并对全球的组合数学、程序设计、人工智能等领域产生过重要影响。
Owen Fu「幻方:艺术与文学的互映」展览现场
@ 首届北京双年展
作为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文学单元的主题意象,幻方既像是汉字书写与文本布局的缩影,亦如同北京城市空间规划的模型。不同方格中数字之间奇妙的对称与互补关系,呼应着北京自古作为多元生态与文化交会之地的特性,也为我们思考本届双年展的主题“共生”带来丰饶的启示。
王伊芙苓韬程「幻方:艺术与文学的互映」展览现场
@ 首届北京双年展
展览借用友谊艺术社区原有的格子结构,营造形如幻方的展场布局,在幻方形成的互映关系中激发艺术与文学的对话。来自全球各地的近30位(组)艺术家的参展作品皆受到文学阅读或书写的启发,并包含3组艺术家与文学作者接受本展览委任、互动合作完成的新作。展览同时指向当今世界生态问题凸显、数字化生存成为常态的双重语境,透过文学与艺术交织的想象,探索人类与不同生命体、人居环境与虚拟空间、历史遗产与未来图景的共生之道。
05
香港艺术门
「隐逸」
2022年12月15日 - 2023年2月3日
李明
此次展览将展出绘画、设计和多媒体影像作品,以传达在偶然世界中寻求永恒的集体愿望。艺术家不为环境所限,将自然和个人经历作为灵感来源。《隐逸》揭示了疏离感作为艺术实践的动力;艺术家克制了作品的直白表达,为观者体味每件作品的微妙之处留出余地。这些后现代文人先锋作品直抵观者内心深处,不动声色地抚慰着观者的心灵。
李明|Li Ming
屏幕幽魂, 2016 [截帧]
单视频⾼清录像(1920*1080)、⿊⽩、有声
07分46秒
李明的艺术实践多元化,早期以影像作品而为人所知。他经常参与影像作品的叙事,探索影像表达的潜力和象征语言。黑白影像作品《屏幕幽魂》参照文人传统,表达了当代世界里的一种深度渴望。道士打扮的李明展开一只手机屏幕形状的大风筝,试图在不同的城市和自然背景中拖放,画面柔和。李明解释道:
“放风筝时,我们需要注视风筝,并用手与其实时互动建立关系。风筝就像手机里的照片一样——可以‘放大,缩小’,可以被拖拉,而重要的是它还处于美景中可用手机拍摄。在这件影像作品中,风筝和屏幕彼此排他、相互隐喻。事实上,在我们这个时代,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会有人掏出手机、点亮黑屏、复制眼前美景。相比之下,屏幕也成了一个黑色色块植入此景,图像就如幽魂般流通各处。”
艺术家通过并置实景和风筝的空白静止图像来叙述这种人造和自然风景的不寻常结合令我们失去了观察自然与周遭环境的临界距离。
李明|Li Ming
屏幕幽魂, 2016 [截帧]
单视频⾼清录像(1920*1080)、⿊⽩、有声
07分46秒
图文致谢艺术家与天线空间
北京首届双年展、视觉艺术博物馆(荷兰)
Night Gallery(洛杉矶)、香港艺术门
周思维(b. 1981,重庆)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200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周思维聚焦于人对于文化的理解以及反之,文化对于人的作用这两方面话题。在周思维的画面中,他将几种视觉和文化惯性糅合在一起,让画面自己发展出新的意图和暗示,熟悉感和陌生感同时体现,留出让人任意解读的可能性。
近期个展:“每周一部新手机”,天线空间,上海(2020);“最后一座桥”,Kraupa-Tuskany Zeidler,柏林,德国(2019);“美化了家”,天线空间,上海(2017);“示意图 Schematic”,麦勒画廊,卢塞恩,瑞士(2015);“环形工作室”,艾可画廊,上海(2014);“晚霞”,82 Republic,香港(2007)等。
部分群展:“Blink – The Collection of Trond Mohn”,斯塔万格美术馆,挪威(2023);“众妙之家”,天线空间,上海(2021);“白日美人 Normal Days”,天线空间 x 游牧画廊,天目里,杭州(2020);“那看见万物的、知道万物的,就是万物”,798艺术中心,北京(2020);“Blasted Heath”,A.M.180画廊,布拉格,捷克(2019);“翡翠城”,K11 Art Foundation,香港(2018);“晴空紊流”,天线空间,上海(2018);“我可以看见最细小的东西”,天线空间,上海(2017);“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广州(2017);“2016年华宇青年奖入围展:不隅之见”,三亚(2016)等。
尉洪磊(b. 1984,内蒙古),目前工作和生活于北京。
尉洪磊的录像和雕塑实践中带有特别个人的视觉语汇,混合了网络流通的图像以及来自中国城市纹理中无序生长着的视觉文化。他感兴趣的是所有可感事物以及文字作为一种思考形式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呈现在艺术家于作品的视觉形式和名称两者之间进行创造式的跳跃,而结果是这些作品以一种带有隐士风格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近期个展:“1,7I6[ ] [ ] [ ] [ ] [ ] [ ]”,天线空间,上海(2019);“新倾向”,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9);“尉洪磊”, Kraupa-Tuskany Zeidler,柏林,德国(2018);“花”,Carl Kostyál,伦敦,英国(2017);“燕子世纪”,天线空间,上海(2016)等。
部分群展:“Blink – The Collection of Trond Mohn”,斯塔万格美术馆,挪威(2023);“年年:动物的能与术”,德基美术馆,南京(2023);“参与的雕塑——OCAT双年展记忆片段”,OCAT深圳馆(2022);“Age of You: A Kaleidoscopic Exploration of the Extreme Self”,贾米尔艺术中心,迪拜,阿联酋(2021);“Palai Project”,Palazzo Tamborino Cezzi,莱切,意大利(2021);“利希滕费尔斯雕塑展”,Camping Lichtenfels ,弗里德斯巴赫,奥地利(2021);“无独有偶:影像及其扩展领域”,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北京(2021);“ONLINE: Benefit for Women in Exhile and Kub”,Kraupa-Tuskany Zeidler,柏林,德国(2020);“白日美人 Normal Days”,天线空间 x 游牧画廊,天目里,杭州(2020);“Condo Shanghai 2019”,天线空间,上海(2019);“极限混合:空港双年展”,广州翼·空港文旅小镇,广州(2019);“贝尔格莱德双年展”,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2018);“Last Night’s Fortune Teller”,Daimler Contemporary Berlin,柏林,德国(2017);“深巷陷凹”,天线空间,上海(2017);“I Scream, You Scream, We All Scream For Ice Cream”,Fondazione Baruchello,罗马,意大利(2017);“Hybrid Layers”,ZKM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卡尔斯鲁厄,德国(2017);“我们之后”,chi K11美术馆,上海(2017)等。
韩冰(b. 1986)现生活和工作于巴黎。她分别于2008年和2011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获得油画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13年,她于帕森斯艺术学院获得艺术硕士学位。
韩冰的绘画实践呈现一个从具象演变至抽象、再使两者交融的转变过程。具象符号经多层过滤提炼之后被破除成为具象的碎片,从而诞生出崭新的、更多元化的视觉语言。
近期个展:“Crust”,Night Gallery,洛杉矶,美国(2023);“Company”,玛戈画廊,巴黎,法国(2021);“不稳定边界”,天线空间,上海(2020);“Territory to be tamed… if not later then when”,Night Gallery,洛杉矶,美国(2018);“韩冰:Neighborhood Institutions – 路径,节点和飞地”,天线空间,上海(2017);“Facades And Waves”,Night Gallery,洛杉矶,美国(2016);“韩冰个展:Best Least Worst Option”,天线空间(场地支持:D-Space),北京(2015)等。
部分群展:“The Drawing Centre Show”,Le Consortium当代艺术中心,第戎,法国(2022);“饱和”,Thaddaeus Ropac,巴黎,法国(2022);“Fifteen Painters”,Andrew Kreps Gallery,纽约,美国(2021);“Majeure Force”,Night Gallery,洛杉矶,美国(2020);“紧急中的沉思”,UCCA,北京(2020);“Abstract! Minimalism to Now”, Tilton Gallery, 纽约,美国(2020);“野蛮生长”,Make Room 创造社,洛杉矶,美国(2019);“渡”,安全口画廊,香港(2018);“晴空紊流”,天线空间,上海(2018)等。
崔洁(b. 1983,上海)现工作和生活于上海。现代化、城市景观的发展和当代建筑统一且乏味的风格一直是崔洁城市系列绘画所讨论的核心主题。在崔洁的笔下,过去和现在的景象联结、交织,转化为她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景观那看似乌托邦式的展望与探索,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引发观众的群体怀念。
她的作品曾被Phaidon出版社出版的《维他命P3》收录;也被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阿斯楚普费恩利(Astrup Fearnley)现代艺术博物馆、鲁贝尔艺术基金会、Kistefos美术馆、香港M+收藏等机构收藏。
部分个展与双人展:“模范新村”,焦点画廊,埃塞克斯,英国(2022);“从亭到太空站”,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曼彻斯特,英国(2019);“凌霄阁”,柯芮斯画廊,伦敦,英国(2019);“造⼀把好椅子”,天线空间,上海(2019);“偌大空间”(与李杰),OCAT,深圳(2018);“后来,从前”,Mother’s Tankstation,都柏林,爱尔兰(2016);“新旧都市方案”,Leo Xu Projects,上海(2014)等。
部分群展:“坚决复习非生产性建筑的标准(上辑:固态磨具)”,长征空间,北京(2022);“共同的现场——UCCA15周年理事收藏展”,UCCA,北京(2022)“溢流地”,Para Site,香港(2021);“金木水火土”,佩斯画廊,旧金山,美国(2021);“L’Invitation au voyage”,Esther Schipper,柏林,德国(2021);“2021年台北双年展巡回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蓬皮杜艺术中心-梅茨馆,梅斯,法国(2021);“第12届台北双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2020)“第一届X美术馆三年展:终端>_?”,X美术馆,北京(2020);“中国非洲”,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法国(2020);“未完成”,四方当代美术馆,南京(2019);“幽灵维面——电驭叛客在未来之年”,大馆当代美术馆,香港(2019);“百物曲”,Para Site X 外滩美术馆,上海(2019);“‘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蓬皮杜艺术中心X毛继鸿艺术基金会,成都(2018);“长征计划:违章建筑三——特区”,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2018);“贝尔格莱德57届十月沙龙”,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2018);“前沿国际:克利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克利夫兰,美国(2018);“过去的肌理”,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PS1艺术中心,纽约,美国(2017)等。
Owen Fu(b.1988,桂林)现工作生活于洛杉矶。2018年,他获得了美国帕萨迪纳艺术中心设计学院艺术硕士学位。2016年,他分别从纽约石溪大学和芝加哥艺术学院获得了哲学和纯艺双学士学位。
近期个展:“美丽而不自知”,天线空间,上海,中国(2022);“Ordinary Things”,O-Town House,洛杉矶,美国(2022);“下班后”,Balice Hertling,巴黎,法国(2021);“6 self-portraits and one lamp”,Gallery Platform LA,洛杉矶,美国(2020);“Bubbly Hills”,Mine Project,香港,中国(2020);“Small Talk”,O-Town House,洛杉矶,美国(2020);“No Story”,Art Center Main Gallery,洛杉矶,美国(2018);“Body Obsession”,Art Center PPR,帕萨迪纳,美国(2018);“Emoji Expression”,纽约艺术博览会,纽约,美国(2016)等。
部分群展:“恐怖谷:肉身”,高古轩香港,中国(2023);“Exposition N°120 (maybe)”,Balice Hertling,巴黎,法国(2022);“The exhibition formerly known as ‘trace image’”,Deborah Schamoni x O-Town House,慕尼黑,德国(2022);“Space”,Laurel Gitlen,纽约,美国(2022);“晦暗里,身体循光深潜”,北丘当代美术馆,南京,中国(2022);“The Going Away Present”,Kristina Kite Gallery,洛杉矶,美国(2021);“Who’s Afraid of the Great Indoors”,Redling Fine Art,洛杉矶,美国(2021);“Pathologically Social”,O-Town House,洛杉矶,美国(2021);“Winterfest”,阿斯彭艺术博物馆,阿彭斯,美国(2020);“Gennariello (part II)”,由Daniel Balice策展,Balice Hertling,巴黎,法国(2020);“About FACE: Cover Me”, Gallery Platform LA,洛杉矶,美国(2020);“Platform: Los Angeles”,卓纳画廊 X Gallery Platform LA,线上(2020);“Condo Complex: Lome x Gallery hosting O-town House”,Lomex Gallery,纽约,美国(2019);“Just Edging 2”,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帕萨迪纳,美国(2018)等。
王伊芙苓韬程|Evelyn Taocheng Wang
王伊芙苓韬程(b.1981,成都)现工作和生活于鹿特丹。2006年,她于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统艺术系获得学士学位。2012年,她于法兰克福Städelschule美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
王伊芙苓韬程的作品应当被视作一个整体的“星群”, 它们涵盖了众多既定艺术门类,包括绘画、书法文字、环境装置、录像短片、服装设计和表演。她的作品作为媒介、载体,为她所设定的多种主题服务,例如中国传统与现当代艺术、以及殖民历史、酷儿、女性文化与女性主义运动等,并通过重叠混合,将这些相互独立的概念交融链接。
2012年至2014年,她作为驻地艺术家参与阿姆斯特丹的De Ateliers驻地计划。收藏其作品的机构包括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法国巴黎蓬皮杜中心,荷兰阿姆斯特丹ABN AMRO Collection,荷兰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荷兰乌特勒支中央博物馆等。
近期个展:外滩美术馆,上海,中国(由朱筱蕤策展,即将展出);“Norwegian Music in Dutch Window”,Kayokoyuki,东京,日本(2022);“眼影之心”,天线空间,上海(2021);“读后感”, Kunstverein Düsseldorf,杜塞尔多夫,德国 (2021);“朝花夕拾”,Hermitage博物馆(ABN AMRO Art Prize),阿姆斯特丹,荷兰 (2021);“Sour Gnossiennes”,Museum Abteiberg,门兴格拉德巴赫,德国 (2020);“传播优雅”,FRAC Champagne-Ardenne,兰斯,法国(2019);“下午无血”,卡洛斯/石川,伦敦,英国(2019);“他害怕什么?”,KW当代艺术学院,柏林,德国(2018);“他害怕什么?”,Company,纽约,美国(2018);“女性悲剧的四季”,Galerie Fons Welters,阿姆斯特丹,荷兰(2017);“对于一个尴尬的人来说,总是很难避免尴尬的事情”,卡洛斯/石川,伦敦,英国(2017);“皱纹热浪”,Chateau Shatto,洛杉矶,美国(2017);“无常的寓言”,荷兰弗朗斯·哈尔斯博物馆 | 哈伦哈勒姆博物馆,哈勒姆,荷兰(2017)等。
部分群展:“Horizens”,东亚艺术博物馆,科隆,德国(2022);“釜山双年展:We, On the Rising Wave”,釜山,韩国(2022);“Note to Self”,Sofie Van de Velde,安特卫普,比利时(2022);“To Be Like Water”, Tent,鹿特丹,荷兰(2021);“汲物之思”,金鹰美术馆,南京(2021);“墨城”,大馆当代美术馆,香港(2021);“|||: She spins the thread, she measures the thread, she cuts the thread”,Nest,海牙,荷兰(2021);“传统的频率”,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2020);“Risquons-Tout”,WIELS,布鲁塞尔,比利时(2020);“Global(e) Resistance”,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国(2020);“In the Presence of Absence”,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阿姆斯特丹,荷兰(2020);“既不是黑/红/黄,也不是女人”,Times Arts Center,柏林,德国(2019);“在我的房间里”,天线空间,上海(2019);“Hollandse Nieuwe”,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阿姆斯特丹,荷兰(2018);“It’s Get Better V”,ICA,伦敦,英国(2017);公共项目,卡塞尔文献展,卡塞尔,德国(2017);“野蛮人和哲学家:黄金时代的中国形象”,弗朗斯·哈尔斯博物馆,荷兰(2016)等。
李明(b. 1986,沅江)现生活和工作于杭州。2008年,他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得学士学位。他早期的实践以DV镜头记录下艺术家自身在中国高速城市化风景中进行的表演而为人所知。李明以自身作品媒介中的时间性,检视数字图像和物质流通的逻辑。在一些作品中,他尝试将这些流通逻辑转化为图像递进的规则。总体而言,其作品的偶发和游戏性等特质,能让人想起90年代中国观念艺术和录像艺术的若干线索。李明的录像作品除了探索数字影像存储设备对记忆和时间感知的影响以外,他的日常冥想实践也启发他追求一种感受性的电影,映射我们的内在现实,以及不同现实之间的超距联结。这点体现在他作品中的非线性影像节奏;在他的影像剪辑以及他对日常事件所进行的重新编排中,都可以见到这样的节奏——时而近乎迷幻,时而仿佛素人自制影片。
李明曾获2017年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以及2008年皮埃尔·于贝尔创作提名奖大奖。他的作品曾于多家重要机构展出,包括釜山双年展、皮诺帕斯卡里博物馆、Borusan当代艺术中心、深圳雕塑双年展、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近期个展:“被吃掉了”,上海天线空间(2021);“201420162021”,佛山华侨城盒子美术馆(2021);“朱昶全 × 李明:狂草狂草”,浙江美术馆,杭州(2020);“1703”,上海天线空间(2018);“烟士披里纯”,杭州HDM和维画廊(2017);“ME I WE”,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15);“中介”,上海天线空间(2014)。部分群展:“OCAT × KADIST青年媒体艺术家项目展览”,上海OCAT(2022);“大象出走”,北京美凯龙艺术中心(2022);“代表作”,上海乔空间(2021);“环形撞击:录像二十一”,上海OCAT(2021年);“情动”,武汉美术馆(2021);“未来未来——青年实验影像计划”,上海CEF实验影像中心(2020);“白日美人”,天线空间 × 游牧画廊,杭州天目里(2020);“我与家庭”,卢森堡让大公现代艺术博物馆(2020);“重蹈现实”,上海OCAT(2019);“原力寺”,上海油罐艺术中心(2019);“走出水墨:来自中国当代艺术的解读”,伊斯坦布尔佩拉博物馆(2019);“与我们所知的世界有关”,西安OCAT(2018);“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入围展,上海外滩美术馆(2017);“.com/.cn”,上海K11美术馆,香港K11基金会(2017)。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