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2月26日下午,由巽实验小组策划的巽美学院毕业作品展“艺术创作是一种表达方式”在顺德巽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了巽美学院梁劼颖、郭满森两位学员的毕业作品——《入侵美术馆》和《万花筒》。在巽美学院老师们的指导下,两位学员完成了十二次艺术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习,这次展览是对他们实践成果的一次展示。巽美学院院长李邦耀,课程导师陈侗、樊林、段建宇、韩飞、刘声,英国艺术家戴维·布莱斯顿,顺德建筑设计院院长陈霖峰,以及巽美术馆馆长吴美曼参与了开幕仪式。
开幕现场
开幕现场,巽美学院院长李邦耀谈到,这次展览的成功举办提供了一个检验巽美学院教学成果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巽美学院未来需要重新评估顺德本土的当代艺术生态和实践土壤。

巽美学院院长李邦耀
作为长期驻扎在顺德的艺术家,广美国画院前副院长陈侗对顺德本土当代艺术实践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他认为,巽美术馆的“巽美学院”项目把当代艺术不同领域的佼佼者们聚在一起,和当地有艺术追求的群众展开经常的交流,是一件很难得的举措。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前副院长陈侗
身为建筑设计师的学员郭满森则表示:随着课程的进展,他对艺术的兴趣不断加深。在课程中聆听艺术理论及实践故事,在结课后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手工行动让一件艺术作品呈现出来,这些过程让他体会到了创作的成就感。

郭满森作品 《万花筒》

顺德顺峰山公园粤剧大观园
郭满森参与设计作品
郭满森供图
作品《万花筒》最初由郭满森通过3D建模技术制作出作品的形态,对物体的形状、光影与空间的关注使他最终确定选用透明pvc材料与灯具共同呈现一个光影错落的空间。内部灯光的照射使倒水滴型的艺术装置在墙上映出红、黄、蓝等色块,使人联想到岭南古建筑里的广式满洲窗在阳光倾照下打下的斑驳,这是从事顺德多地仿古建筑设计的郭满森在作品上留下的独特个人印记。

郭满森作品细节图
而梁劼颖从陈侗老师在课上提到的“艺术围观者”出发,讲述了作品《入侵美术馆》的立意。她认为这次创作及布展经历就如同一次对美术馆的“入侵”,在有限的时间下与无限疯狂的想法做斗争,最终呈现出了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就代表着作为艺术的“圈外人”对艺术圈本身的入侵。
巽美学院院长李邦耀分别为两位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郭满森和李邦耀院长

梁劼颖和李邦耀院长
最后,巽美术馆馆长吴美曼对参加展览的学员表示祝贺,并对所有老师的帮助和支持表达感谢,又提及,虽然第一期课程已结束,但对于巽美学院而言这只是一个开始,一年的教学实践除了带来不同经验方法外,最重要的还是信心,接下来,巽美术馆将会与各位老师探索更多艺术教育实践的可能。

巽美术馆馆长吴美曼
开幕仪式结束后,郭满森和梁劼颖带领现场嘉宾一同观看了他们的毕业作品。过程中,他们讲述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及落地方法,并与学院导师们一同探讨作品衍生出的艺术问题和更多实践的可能。

郭满森和他的作品


梁劼颖讲解作品

李邦耀院长

开幕现场
关于巽美学院
Duende Academy
让艺术教育“成人之美”
成为艺术家也许要付出一生的努力,但接近艺术则只需要热情与机会,巽美术馆自开馆以来通过展览让当代艺术走近了大众,也使自身成为了地区性的当代文化艺术标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与论证,巽美术馆决定将自身的公共教育功能扩展为学院教学模式,以满足更多艺术求知者的需要,提升社会的整体美育水平,进一步普及当代艺术,让艺术融入生活,美化生活,在现实中发挥作用,为理想增添色彩。
巽美学院理念
除了建立有效的艺术思维系统,学院更注重链接艺术与社会间的实践关系,让艺术学习不仅存在于课堂,更能应用在工作、生活当中。经过“引进来,走出去”的在地性思考,开展人人可参与的艺术实践活动。结合美术馆展览、讲座、互动课堂和沙龙等活动,建立美育进大众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构建多元化、特色化和高水平的共学环境。“大美育”概念通过实践性的教育方法形成艺术→社会→应用的生态链条。
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循序渐进的课程教学,扩大学员知识面,提高感受力、理解力和实践兴趣,培养能够参与一定的艺术实践,具有较强审美判断力和当代艺术追求的高素质人才,并使学到的只是和掌握的经验作用于工作和生活当中。
课程特点
● 一师多课,一课多师
充分发挥教师的资源和个性优势,一名教师主讲多门相关课程,多名教师同台讲授一门课程,两种方式的结合保证了课程的系统性和开放性。
● 合理衔接,互动推进
全套课程设计由艺术发展史渐进到当代艺术,由原理渐进到个案,同时通过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互动推进知识的活学活用。
● 理论思维,现实范例
所有课程都反对照本宣科,而是通过各种范例体现为教师知识积累、理论思考和现实参与的生动表达,旨在让艺术更贴近时代,走进每个人的内心和现实。
任课教师
巽美学院邀请多位艺术史专家、艺术批评家 、 艺术项目策划人 、艺术机构管理者 、当代艺术家担任课程教师,围绕艺术理论、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等,展开多维度的教学与实践指导。
艺术理论与鉴赏课程导师:
邵宏(艺术史家、翻译家,曾先后任教于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广州美术学院)
樊林(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
李邦耀(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胡斌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
陈侗(艺术家,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前副院长,录像局联合创办人)
段建宇(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实践指导课程导师:
韩飞( 项目制作人,广州“顶上空间“发起人)
梁健华 (策展人,广东时代美术馆展览部主任)
刘声 (当代艺术家,199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
李景湖(当代艺术家,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
薛峰 (艺术家,原中国美术学院教师,2017年起生活和工作于深圳)
课程表(以2021-2022学年为例)
课程设置融合理论与实践,包含艺术理论、艺术鉴赏(约占40%课时)及创作实践(约占60%课时)。

教学成果
通过我们的课程学习,你将会获得从理论到实践的多维度学习成果。
① 行动与表演:戏剧(小品)创作或录像拍摄
② 个人或小组策划艺术项目(如展览、公共艺术)
③ 收获艺术收藏和艺术创作经验
④ 课程文献出版
⑤ 当代艺术批评写作
⑥ 关于当代艺术的一次辩论赛
⑦ 学员艺术作品成果展
课程参与方式
开课时间:首期已于2022年12月17日结课,现在报 名加入课程的具体时间可咨询助教。
课程时间:课程安排于每月第三个周六
授课地点:巽美术馆 + 移动课堂
课程规模:10-25人/班
垂询:巽美学院助教Lila 13121963527(微信同号)
美育融入社会,艺术实践未来。
一起走进巽美学院,感受艺术的浩瀚世界。
巽美学院持续招生中,欢迎你的到来。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