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木空间正在展出由符茗希、黄蓝、刘叶妹、宁友琼、赵泽良和张银亮共同呈现的展览《持续性短暂》。我们分别采访了六位参展艺术家,并以本次的策展主题“情感/感知”为切入点聊了聊他们各自的创作理念与脉络。
关于艺术家

符茗希
2016-2017年 佛罗伦萨美术学院、佛罗伦萨大学、polimoda时装学院交流生
2019年 获得广州大学绘画专业学士学位
2022年 获得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学位

黄蓝
1989年 出生于湖南
2014年 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

刘叶妹
1996年 出生于湖南
吉林艺术学院研究生 目前工作生活于北京

宁友琼
1997年 出生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硕士就读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熊沁工作室

赵泽良
2000年 出生于新疆
2022年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公共艺术方向

张银亮
2013-2015 英国伦敦大学斯莱德美术学院硕士 2009-2012 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绘画及版画荣誉学士
2010 美国麻省艺术与设计学院学期交换计划
目前工作生活于北京
可以先介绍一下你的创作思路吗?
在实践过程中有哪些方面是你持续关注与探索的?
黄蓝
我一直对宗教、信仰还有关于死亡的问题比较感兴趣,当时毕业做的黄色系列的综合材料作品就是跟这个相关。包括目前在创作的漫画作品讲的也是将进化论跟创世论结合在一起,我自己编的一个关于人类起源的故事。
刘叶妹
我创作的取材来自于影像的静帧,但并不是如实地描绘或是再现,而是结合我的视觉经验和语言来处理图像,形成自己的绘画面貌。
符茗希
说起来像是一直在关注建筑方面,但是我认为建筑其实更像是社会文化的缩影。在不同城市旅游的时候,我会有意识的关注到当地的建筑群及其文化之间的关联,对这方面的信息也很感兴趣。
宁友琼
我的创作主要还是围绕自己的想法和感知展开的,比如生活中低沉的情绪或者是关注到一些社会时事以及引人深思的问题都会成为我创作的素材。
赵泽良
目前创作在方向上和选材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因为我兴趣还挺广泛的,不光是雕塑或者是装置,也会涉及到影像、摄影、图像,刚开始这个阶段我还是想多尝试一些,怎么好玩怎么来。
张银亮
我的创作主要围绕城市景观和公共空间,这其中涉及到政治、文化、历史,以及个人和整体空间的关系。对这方面的关注也来源于我的个人经历,从小在不同的城市生活,泉州、香港、伦敦等,在这种切换当中就会注意到自然风貌的变化,以及在各个城市中自然呈现出的不同样态。我绘画中出现的这些自然元素,比如说沙和水,在我们城市景观中是被局限的,因为本来自然是无法被控制的,但是在城市中却被安置到特定的空间,被赋予特定的价值,我觉得这个现象很有趣。
你觉得情感与你的作品有怎样的联系?
宁友琼
对于我来说,触发我当下去画某件作品的情绪是很重要的,也是比较直接的来源于我的生活、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我会把现实生活中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提炼成具体的图像,并呈现在一个非现实的场景里。然后在画面当中的叙述过程以情感出发,最后完成我的作品。
刘叶妹
我对静帧的选取大多数会凭第一直觉去选,图像是否能给到作品的饱满性以及是否能代表那段情节的缩影,都是来源于偶发性的情感。起稿不会按照严谨的构图比例,会随着自己的心性去画形,虽然整个画面看起来相对抽象,但是来源于具体的对象和内容,也包含着我自己对参考图像的转变。而且作品完成后并非是还原当时情绪的触发,而包含了更多我个人的所思所想,包括观者的所思所想。
张银亮
情感是我创作的一个内在驱动力。像创作的取材和我对场景的选择都是源于情感和直觉与我关注的问题发生联结而产生的,包括我的绘画语言和画面表达方式也是带有情绪的。
黄蓝
我觉得我的作品并不是宣泄情绪,更多是在消解情绪。我基本上平时不会因为生活琐事而感到焦虑,但我的焦虑往往是在面对一些无法抗拒的、特别终极的问题的时刻,所以我需要通过一种类似修行似的、日复一日的创作,来帮我抵抗。
赵泽良
我个人的、比较私密性的情感在目前的作品中表露的比较少,更多的想去诉说我的观点、看法和体验,可能是相对向外的这种寻求。
符茗希
我的作品和我个人都是比较偏理性的,相对来说我会更喜欢以规划和建构方式去创作。那么我想我的感性可能就体现在这种确定之中的不确定性吧。
为什么选择将这件(系列)作品呈现在这次展览中?
赵泽良
因为“持续性短暂”跟时间或者感知体验上有强烈的关系,刚好这件作品跟时间性关联是比较强的。金色这个视觉元素是想表达每个人都有一段黄金岁月,但往往会被我们忽略或是漠视,因此这个作品中时间的指向性是比较模糊的。同时在观看的时候,我们会明显注意到秒针的转动,但是对于分针、时针的运动,或是对于更宏观的和更持续性的变化却难以被及时的捕捉到和感知到。
符茗希
展出的这组作品是稍微早期一点创作的,当时用了一种类似于半透镜的概念。这种镜面有一定的透光性能透到后面,那么当我们透过镜子去看外界的同时我们本身的映像也会出现在镜面上,所以这系列主要是呈现三个平面叠加的图像,或者说是城市图像浓缩在同一个空间的感觉。那结合展览主题的话,“短暂”对我来说是瞬间性的展现,但是“持续”则是包含在短暂背后的一些更宏大的事情。
张银亮
展览中的每一件作品里所阐述的景观都不一样,像不同的词汇,相互之间也不停地在交流,彼此能串联成一句句话。同时,也是从我的个人经验来唤起观者们的共同经验,并连接情感。这是我考虑做出此次展示的动机。
黄蓝
我想在这个空间中,制造一种氛围、一个跟情感有关的故事。这次展出的作品是从我以往创作的不同的系列中选出来的,但是在颜色上都统一有红色作为线索串联起来。而且作品中的视觉元素也有很明显的女性特征,就像一部电影,在观看的时候可以想象出一个故事。
刘叶妹
《虚构的真实》这个系列我已经做过一段时间了,是近期有代表性的作品,持续性短暂相当于一种即时的感觉,在我的创作中,选材也是基于对感觉的触发。这三幅画来源于影视剧《使女的故事》,触动我对于女性命运的思考,在故事背景下,女性是作为繁衍后代的容器存在的,其实现代社会的女性也面临着不同的选择:如何使用自己的子宫、不同的性取向,等等。
宁友琼
这次的展览是关于情感的,《2019》这件作品也是来源于当时回老家祭祖时很触动我的一个场景。我们家乡有个传统就是春节要去祭祖,会起的很早,还有很多习俗、规矩。我作为一个大人是已经明白这些事情了,但是小孩不懂,先是在哭闹,然后又一个人去远处玩鞭炮。小孩当时的心境和大人的心境完全形成了一个非常鲜明而复杂的对比,这个意境再结合当时的环境和沉重压抑的气氛就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在近期的创作中经历了哪些转变?
刘叶妹
我个人的成长会透露在我的创作中,以前总是从这个风格跳到另一种风格,现在逐渐的平稳了,进入了创作的稳定期,自己能把控画面的理念、技术方面的问题。
宁友琼
目前我在读研三,前期我的创作思路跟课程的相关度比较高,会根据老师的课题去进行创作。现在更加注重自己的表达,作品整体的完成度会更高。现在这个阶段,我要从学生跨入社会,作为一个工作者、一名教师,自身的成长也在给我的创作带来转变。
符茗希
我目前在学校教本科的绘画课程,教这门课的时候就会回看这些很基础性的知识,相当于我自己也在重新学习,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而且,毕业之后感觉整体的创作状态松弛了许多,这在我的绘画表达以及创作尺幅中也能体现出来。
黄蓝
前期做作品其实主要是靠荷尔蒙,因为年轻嘛,这样做作品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特别的生猛,而且呈现出来的情绪是很真实的。但在做完第一个个展之后,我有种被消耗殆尽的感觉,所以需要一个更健康、可持续的创作方式。那么现在我是有意识的控制仅凭一时冲动去做作品,会在过程中不断的审视、推翻,更加理性一些。
张银亮
我本科和研究生的时候是绘画和版画双修,在我的实践当中,也越发的觉得这两个媒介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然后,去年生完宝宝觉得身为女性的直觉、警惕感加强了,反馈到创作上也很有意思,如对材料的使用更加的敏锐。
赵泽良
最大的变化我觉得就是作品的形式与媒介上,在2020年之前我痴迷的一直都是物质性和空间感很强的作品,实现的方式是结实存在并且置身于现场的体验,但是由于疫情对这种空间上的限制,导致很多作品没办法实践,人和空间都是短暂的相遇又被很快分离开来的,很难形成连续性的体验,所以在创作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与阻碍,也是在这段时间里我开始渐渐的接触3D和虚拟的创作形式,很多东西只能通过屏幕来显示、建立,也就是转向了一种对于图像与皮面的依赖,许多想法开始往扁平化的方向开始思考,这样也可以随时随地的开始创作。
接下来打算做哪些新的尝试
或者继续深入的创作方向?
张银亮
接下来我可能会更加关注自然生态与景观的关系。
黄蓝
对应我现在正在创作的红色漫画——关于人类的起源,之后想讲一个关于人死了之后,离开人间之后发生的故事。想用黑绿色调去画,像水的这种元素,一种比较静谧的、隐秘的感觉。
赵泽良
之后的创作可能会更多的朝着图像与雕塑间的联系,介于“图像雕塑”中某种扁平与立体化呈现的形式去探索,在这里情感与个人的投射会较之前作品的占比更多一些。目前阶段的创作内容更多的开始把观念从客观的物质性与符号中转移出来一部分到较为主观的图像与虚拟语境里,虚拟也是同现实一样真实存在的,所以我可能会在里面找到并分离出自己存在于屏幕内的一部分感受,与现实发生衔接。
符茗希
之前以半透镜概念做的创作,所呈现出的视觉元素是偏直线性的,到后面我更想去表现一些画面内容的张力,让画面中有一个引导视觉的动力。所以我增加了曲线类的元素,最近的图像也会偏好一些植物性的、生长的概念。其次,在处理图像的交叠、拼合方式上,想也尽量让这个手法没有那么明显的痕迹,所以我现在选取素材制作的时候,会更注重多个素材在形态或者底层文化逻辑上是否是合适的,希望达到一种更自然而然的状态。
宁友琼
角色转换是我接下来的作品当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点,比如孩子跟成人世界的关系、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当下我对这个非常的敏感,所以也会以这个题材进行创作。
刘叶妹
近一两年都想做这个系列。在未来的话肯定是会求变的,但这也是需要我的经历带给我更多的启发,自然而然形成的。
展览介绍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