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2022-2023阿那亚冬季艺术驻留”的一部分,阿那亚艺术中心接待了当代艺术领域的创作者们,这是一次不以结果为导向的短期驻地,也是一次宝贵的交流机会,艺术家们都以各自不同媒介和方式与阿那亚发生着关联。在此我们邀请到第三组完成驻留的艺术家程之初、祝琳、刘澜瑄、陈宇飞和圣人蛋组合(马赛&邵洋)分享自己的驻留体验。阿那亚冬季艺术驻留已经结束,他们也是最后一组完成驻留的艺术家。

我的大地艺术实践是围绕海岸线展开的。海洋与陆地的边界,是人类活动最密集的海岸线,黑夜里俯瞰人类文明,只见成片的光斑璀璨,在这条边线上遁入黑暗。交界之处,海洋与陆地、自然与社会、人类与非人类者,在恒动的交互、博弈与融合中,重构海岸线。每一件被洋流裹挟至此的文明碎片、每一块被海浪冲刷的自然原石,构成了地球与人类共同拥有的潜在记忆。
驻地第一天,我便走访了海岸线,和工作人员聊天。阿那亚的沙子经过几道过筛,才形成沙质细腻的完美沙滩,并由专人悉心维护着,每天捡拾游客和海水冲刷遗留下的垃圾与物件。虽然关于这片海岸线的潜在记忆已经被修饰,我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满潮的水冲刷沙滩,退潮后,沙滩地形高处的水结成了厚厚的冰层,仿若冰川的微缩景观。在南方的海,潮水起落无痕,有一种永动的无常感。在阿那亚,潮水留有“念想”——或许是古老冰川的潜在记忆。
滑动查看更多
为了实现潮水的“念想”,我以潮水的“语言”和“身体”创作了两件场域特定的绘画。潮水的语言,是在驻地创作的七天间,以24小时为x轴,以海平面高度为y轴,绘制的潮汐表。潮水的身体,是以水混合不同深浅(色彩)的墨,借宣纸渗透,层层套色,叠加七层不同的潮汐表。
礼堂所在的位置,在每年大潮时会被潮水淹没。两件关于潮汐表的绘画,取礼堂的窗户为框,记录下了这个特定地点潮水的潜在记忆。坐在礼堂的长椅上观海、冥想、仰望,人们试图在声声浪潮里,在长空的闪烁中,产生同频生命的跳动。

到达的第一天,是元宵节前夜,冬日的阿那亚依然人流如织,满眼皆是京牌或津牌的车。第二天去艺术中心时,小镇广场上的“Winter Wonderland”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灯笼,晚上灯笼亮了起来,寒夜的温度似乎都高了一度。第三天晚上再经过时,灯笼和圣诞树却已不见踪影,仿佛没有出现过,只有地上散落的被遗落的几颗白石子,证明它们曾经参与过的闪亮。
滑动查看更多
快速出现,又更快速地消失——这是今天都市生活视觉体验的一种特征。城市留给我们的视觉记忆越来越“瞬发”,它们快速发生,又快速为新的“画面”让位,并于无限的社交媒体中“永生”。我一直对“移动(mobility)”和“流通(circulation)”很感兴趣,并偏爱那些在生活中“流通”过的材料。当我把这些成为“垃圾”的石子捡回来清洗后,发现它们有着漂亮的晶体色泽,应该是作为模仿雪的功能参与到“Winter Wonderland”中的。我想用某种方式把它们“盛”起来,于是我想到了纸。一定克数的水粉纸被多次上色,会自然弯曲且变硬。我对照着每块石头,凭直觉撕出形状,这些形状似海浪、似沙丘,我想用带有过程感、手工感、直觉性的抽象载体去“盛”那天晚上没有被清理走的这12颗石头。
滑动查看更多
流动性是现代化和全球化的重要特征。阿那亚虽远离城市,但它不仅是城市文化的延伸,也是一个成功的变体。正如人们驱车几个小时去一座美术馆,坐十几个小时飞机去田野深处品尝一家餐厅——城市的逻辑早已不满足于地理概念上的“城市”载体,在这里它得到了新的领地。

在阿那亚的10天驻留期间,我制作了一系列艺术家书,以“窗”为灵感,记录了驻留的感受。
滑动查看更多
北戴河的冬季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它给万物都披上了一层银灰色的滤镜,枯树、沙滩上的残雪、安静的咖啡厅、空荡荡的鹊巢,都提醒着我这是一个表面看似万籁俱寂,内里却在孕育能量的季节。于是抵御不过寒风的我,选择从建筑内,透过窗,由内向外的来观察和感受这里的点滴, 而这种细致的慢节奏观察,也或许是驻地与旅行之间的微妙差别。之所以选择艺术家书来作为驻留作品的形式,主要是因为读者与书之间的关系是一对一的,它是一种个人的阅读体验,就如同“孤独图书馆”的孤独,亦是如我这次独自前往阿那亚驻地观察的感悟。翻开书的动作也如同推开一扇窗,书就像一个画框,把见闻与体会囊括其中。所以我选择了一种非传统的书籍打开方式,用看似更直接更肆意的方式,在四周被线装封锁住的手工书上“开窗”,而窗内的风景却仍是窗,又或许窗本身就是风景,它是连接内外的通道,也是人、建筑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滑动查看更多

我于2023年2月参加了阿那亚冬季艺术驻留项目,在蒋若禹和王森的支持和帮助下,实施了四个作品。在这里,我遇到了同期驻留的艺术家丁海笑和王韶华两位老师,他俩在不同的艺术门类里工作,我们分享了彼此在不同领域工作的情况以及在阿那亚驻留期间的感受和计划,达成了以合作的方式去实现艺术创作的想法。四个作品分别为《海的剧本》、《海的副本》、《海的影院》和《恍如抵达》。
滑动查看更多
“合作式艺术”和“现场艺术”的概念是我近些年启用的一种工作方式,在实践过程中会产生不可预料的偶发性,特定场域也会成为作品的一个重要的关系因素。这与工作室式的艺术创作状态的区别在于:多维度思考的交织和方法的混合运用,改造现实或日常的原有的关系,从个体出发,延伸到与他者合作,集合社交、场所、物件等因素,共同促成艺术生产。
滑动查看更多

滑动查看更多
想象总是带有某种滤镜。第一次来到阿那亚,满眼的白色:建筑的白色,接驳车的白色,就连海鸥也是白色。白的耀眼。自从读大学后,很久没有见到过北方的冬天。那是独属于北方的味道,日照的时间总是很短。海风中没有南方的黏腻与咸湿,阳光强化了轮廓,削弱了内容。白的冷酷。我试图去寻找与这里的联系,答案是我无法找到。一切都被迅速的遮蔽掉了,甚至是我上一秒刚刚抽完的烟头。用极其残忍地方式,切断了这种刚刚建立起来的依存关系。
滑动查看更多
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留白连接着每一个间隙,我们变成了感官的囚徒。寂静的空间填满了缝隙,又是一片巨大的沉默。这是一片留不下任何痕迹的地方。


点击查看第一期冬季艺术驻留
(陈哲、潘丽、苗菁菁、王天羲)

点击查看第二期冬季艺术驻留
(陈若璠、马司亮、陈小果、肖婷婷)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