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期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于2022年3月启动,本期计划首尝改变,首次将征集作品范围由管弦乐作品调整为中国弓弦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奏曲,进一步凸显中国音乐元素的魅力。
历时一年,第七期“计划”现已完成作品征集、预评、初评等工作。日前,经过海内外10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机构艺术总监等构成的专家组严格评审,以下10部作品入围展演环节,将在接下来数月由国内多家职业乐团进行公开演出。
作曲:张贺程(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
二胡(中胡)与管弦乐队协奏曲《咸亨》,取材于鲁迅《呐喊》中的《孔乙己》,将其笔下的故事与人物于百年后再现,以作纪念。此曲将浙江绍兴地区的曲艺(莲花落及越剧)、名曲《二泉映月》的传统民乐曲调素材等进行融合与创新,并对管弦乐和胡琴乐器的表现力与技术进行了探索与深入研究。
作曲:刘豫徽 (中央音乐学院)
思南,有对中国南方戏曲音乐的思考之意。这部作品主要是对黄梅戏中念白与唱腔元素的提炼与外延,乐曲将黄梅戏音乐中的腔核作为贯穿性核心材料,并以念白段与唱腔段交替出现的方式结构全曲。
作曲:李萌能(毕业于法国里昂高等国立音乐学院)
作品灵感来源于长诗《太阳》。创作上,作曲沿用了与众作曲家朋友共同提出的称之为“松风主义”的写作指导原则。一方面,广泛吸收建立在现代声学基础上的当代严肃音乐的观念,音响与技巧;另一方面,承认传统或通俗音乐中的诸要素,如传统旋律与和声等在社会音乐生活中的重大意义与经验。
作曲:周嘉颖(上海音乐学院)
冰玉堂筹建于建国前,在今天已成为一段历史。淡绿的四合院形状的房子见证了顺德的历史事迹。很多人和故事在历史中流转于时间尽头消逝,留下建筑、习惯、约定和无法磨灭的精神。该作品以流行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和其他粤语流行地区的粤剧唱段和龙舟说唱曲艺“除却了阿九”作为一种“口吻”,诗意阐述冰玉堂的风霜。
作曲:南思羽(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古代传统水墨画是国画的代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分支。水墨寄情于山水,其作画讲究立意隽永,气韵生动,本作品的艺术构思是以二胡为笔墨,乐队为画纸,试图以音响为媒介,勾勒出一幅浓淡相宜、疏密有致、风骨遒劲的水墨画卷。
作曲:安格尔(上海音乐学院)
《旋律与快板》是专为民乐而作的系列作品,二胡协奏曲是这个系列当中的第三首作品。作品灵感来自于作者在草原上对各类声音捕捉并观察的经历,并将这些声音(动物的叫声、风声、牧民放牧时抽打鞭子的声音等等)拟声化后融合到了作品当中。
作曲:吴一昊 (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
作品标题中的“对合”取自其英文原词——“Involution”,词源为拉丁语“Involutum”,原意是“转或卷起来”。笔者用二胡的三个演奏法——拉奏、拨奏、滑奏以及其在乐队上的声学频谱解析作为材料,以此表达在无所不在的同质化、过密化等实际中,对于个性、生存空间、破蛹而出发展的思考……
作曲:楼嘉(上海音乐学院)
天象奇观,璀璨星辰,是浩瀚宇宙给我们的礼物。从宇宙回望地球没有国界,只有陆地与海洋。长久以来,人类对苍穹之外一直充满着好奇与向往,探索宇宙的步伐从未停止。二胡与乐队就像人类与宇宙,追逐着灿烂星河,遨游在苍穹之外。
作曲:文子洋(中央音乐学院)
“恸”意为极度悲伤,柳宗元曾以“我歌诚自恸”为诗。作品有感于自春秋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悲音为美、悲音为乐”的艺术创作审美倾向,强调了二胡音乐中的悲情气韵。弓弦嘶鸣呜咽之间,闪耀着人类不屈的灵魂。它是悲歌,它是希望。
作曲:李霓霞(上海音乐学院)
中国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国戏曲的综合艺术形式表达了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艺术过程。该作品力图通过胡琴乐器强烈的音色质感,表达乐器独具的声音表现力,同时也想通过我们熟悉的“音乐、音色、素材”在不同音乐阶段的出现、消失、重叠、组合与分离,来表达乐器的角色功能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美。
所有入围展演作品一经查证有任何抄袭等有悖章程的行为,将立即取消继续参赛的资格,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组委会将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
电子邮箱:youngcomposer@chncpa.org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2号 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组委会
邮政编码:100031
文案:雨暄
编辑:高建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