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万世居”驻地研究项目作为坪山美术馆首期艺术驻地项目,于2022年8月开启。5组艺术家(贾羽明、梁宏伟、李赢、毛茸茸有感情的田野、周梓璇)与驻地项目组一同经历了至此已5个月的驻地研究,并从2022年1月底开始将驻地作品在大万世居呈现。
本次驻地项目希望能够挑战惯常的驻地机制,在创作的可能性上进行突破。从抵达大万世居的方式,到作品完成后的再思考,也都进行了多角度的尝试。同时,通过论坛和各种讨论活动,项目得到了诸多学科领域专家的支持,使本次艺术创作研究在大万世居完成了更多角度的渗透和衍化。
在创作中,我们呼吁并鼓励艺术家突破艺术作品的类型框架、传统创作模式和空间的物理性界限,使用跨语言、跨媒介、跨空间维度的方式,创作和展示自己的作品。过程中项目保留了大量的创作研究文献和资料,并通过诸多短片和纪录片的方式希望使这场思想的尝试持续下去,继而与更多人产生碰撞。
同时,本次论坛作为对创作研究的回顾,在我们分别重点从社会学、历史学、媒体学角度进行深度思考后,希望回归对艺术创作的文学性和实验性的总结与探讨。尤其是在具备在地属性和公共属性的创作情境中,文学的、实验的思考表达可以如何生长。本次“项目纪录短片首发暨创作回顾论坛”活动将邀请沈少民、王樽、罗凤鸣三位老师作为对谈嘉宾,与驻地艺术家和项目组就上述议题进行分享和讨论。
策展人:王尤
策展人、艺术家及嘉宾走访大万世居展览现场
论坛现场

刘晓都
坪山美术馆馆长
欢迎大家来我们这次论坛,今天的论坛是回归正常以后的一个活动,其实所有的流程都在慢慢地回到正轨。坪山美术馆一经开馆就遭遇了疫情,这是我们馆的第四个年头,我们本来是要更早启动驻地计划的,由于疫情的时候被打断,并且艺术家们需要过来住和交流,这在疫情期间是不可行的,那么去年也是觉得不能再等了,所以就开始启动,正好这个时间点上在大万世居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场地是可以来做艺术展览的,这个地方也是比较适合来做驻地项目的。跟策展人王尤我们做了一些沟通研究,希望坪山美术馆的驻地还是面对青年艺术家,让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
坪山美术馆馆长刘晓都
这次是我们第一次正式的驻地项目,我们邀请到了5位年轻的艺术家,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这也是我们所希望的一个状态,他们非常认真的多次的来现场驻地研究。因为他们都是不同的背景,做的作品也都不太一样,最终呈现的丰富性也是不错的,我们可以很好的做一个总结。今天也感谢他们能够全部到场,也感谢这三位特邀嘉宾过来跟我们有一个对话,对艺术家们也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那么我也提个问题给几位艺术家和几位嘉宾,像我们驻地的方式你们怎么去看?有没有一些的建议?因为这种方式我们当时设想的,有点像命题作文,我给你一个地方有一个院子和几个房间,要求得做跟客家文化相关的内容,其实等于我们是在规定了你要跟地方、空间、文化发生关系,所以艺术家们做的基本都是很应题的一种创作,这种创作的方式和这个做法是不是合适?未来我们怎么去更好更完善的继续做驻地方案?我也在想可能驻地的作品在大万世居的空间里面应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我们在下一个驻地的作品进来之前,其实这些作品能够保持得住的话是可以一直放在里面,作品也会跟这个空间发生一个更长时间的关系,甚至于可以看着它们自然坏掉。

王尤
独立策展人,万尤引力实验室创始人
因为我们的项目地点在坪山大万世居,我们对客家文化的研究是一个基础研究,所以前面几次论坛,我们更多的是邀请客家文化的学者来与我们年轻的艺术家进行对话,那么作为整个项目最后展示也是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们需要让整个创作研究的过程回归到对艺术性和文学性的探讨,所以这次我们邀请的这三位特邀嘉宾,都会分别从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和专业角度与我们的艺术性和文学性进行一些对话,我非常感谢刘晓都馆长发起这个项目,事实上是坪山美术馆的第一次非常正式的启动一个驻地的项目,给予了青年艺术家非常多的关注支持。
策展人、万尤引力实验室创始人王尤
在前期策划中,我更多思考的是在这个项目里坪山美术馆的基因怎么表达?大万世居怎么承接不同背景的年轻艺术家?除了注重研究之外,如何用尊重空间的态度使用它?5组年轻的艺术家的背景很不同,但他们的创作大多具备较强的媒介或者媒体属性。而“大万世居”这样一个已经没有人继续生活的居住功能建筑,它也拥有独特的媒体属性。并且我一直强调我个人主体性在项目策划时的表达,刘晓都馆长给了我非常大的空间。比如我的游牧民族属性,最早我就在思考游牧文化和客家文化既然都和迁徙有关,是否具有哪些对比关系?当我带入了个人的生命情感,我在想是否可以带入我对呼麦的理解,用声音去阐释整个这次游走,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方式。那么在整体项目的呈现上,是比较松弛的,尤其是作品在大万世居上天街里呈现后的,作品与建筑间的统一性,其实是严格在松弛的基调上进行的。作品表现出的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状态,不是因为我们有这样一个项目就要让作品在这里是老大,要服从统一,尊敬这里存在的自然(这里的自然代表大万世居原本的样貌和文化)。这种松弛也许就是游牧民族敬畏自然的本性在我个体这里的留存。所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生活体会跟这个地方的一些东西相接,每个人都用不同的创作语态链接上了他们个人的世界。
当然还有电影叙事方法与工业合作方法给我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可能表现在策划创作、与艺术家讨论作品方案,整个项目组组织的形式与艺术家间的合作模式等等。当然很欣慰哪怕由于疫情的阻隔,我们仍然留下了一部驻地项目过程的纪录片。这是出于影像表达的本能,等等。所以整个项目组其实有点像一个电影摄制组,我们来到大万世居,创作一部以多元表达方式的电影作品。当然这是个比喻。接下来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其实就是要做研究手册,它既作为坪山第一次驻留的一个范本,也作为我们对于未来创作的一个白皮书。从一个行动者的角度,只要做就是进步,在每一次继续的做里,都会有工作方法上的进步,交流上的进步,宣传上如何去进步,创作的进步。

沈少民
当代艺术家、纪录片导演、诗人
我对驻地计划的项目,还有项目的执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比较感兴趣。在疫情之前,我们北京的工作室每年赞助三个澳大利亚的青年艺术家,所以我对驻地计划比较关注。全世界有几百个不同的驻留计划,但是大多数做法都有点相同,给艺术家提供一个空间,在那里创作各自的作品,大概这个形式是差不多的。我觉得王尤策划的这次驻留是完全不同的,几位艺术家的作品我看过两次,每个人用不同的语法来表达他们对这个空间的体验,对客家文化的了解,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是一个行走的过程。比如说賈羽朙的作品,我特别关注的是他行走本身对他自己还有对整个计划的影响。我觉得艺术家跟专家们的学者,研究科学文化的学者是不同的表达方式,艺术家是提出问题,学者们可能他们是把它变成一个历史的研究方向,所以说每个艺术家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周梓璇对空间的理解是来自于她一种虚拟的一个幻想,这是她在梦中理解的一个现实的空间,然后用影像语言把它表达出来。粱宏伟的作品,有很多石头是从外面捡回来的,不是院里的石头,比如说石头原来还挺多的,现在所剩无几,我觉得这个过程特别有意思,艺术家主动的从外面捡了一些石头,然后失控的被一些观众拿走。我觉得把这个作品延伸到你无法控制的一个场域,观众可能是外地人,不一定是本地人看到这个作品拿走了,所以你可能不知道这些石头现在在哪,这种互动是艺术家无法设定的和产生的,我觉得这个是特别有意思的,不管观众出于什么目的拿走这块石头,一定有他的想法,也是作品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说这样的一个创作过程,不像艺术家在工作室里去创作,我觉得在驻留计划更多的是这个场域或者说这个空间,你想象的过去这些客家人在里面的一些生活的想象的景象,对艺术家的影响,我觉得更像是一个个学者在寻找追问已经消失的一种文化,幻想它再现是一个什么样的现场。李赢是一个非常专业和成熟且非常优秀的一个雕塑艺术家,但是这次作品出乎我的意料,她把雕塑变成一种光影,然后钉在墙上,这就像一个历史留下的痕迹一样,她说我们可能在一面墙上,我们什么都没有,看到的是一些历史留下的痕迹,它就像一个包浆的一面墙,里边承载了很多过去客家人在里边生活的点点滴滴,可能里面也收藏了很多声音和影像,只不过是我们没有看见。罗森的作品很浪漫,他想象一个姑娘的时候感情也是很丰富的,而且它这种形式也比较好。我再回到了驻地的本身,坪山美术馆第一次做驻地计划是非常成功的,我个人非常希望这种驻留计划能够一直延续下去,不一定是在大万世居,当然在同一个场域,不同的策展人,不同的艺术家,我觉得一直做下去也很有意思,策展人有不同的思考,艺术家有不同的语言,我觉得提出问题的本身就是它的意义。
当代艺术家、纪录片导演、诗人沈少民
听5位艺术家介绍了他们的创作过程,我觉得整个驻地项目的作品和策展人的理念加在一起,更像一首流淌的诗歌。这是我听了以后对整个驻地计划呈现出来的作品的一个想象。如果说这个驻地项目还有其他可能性的话,我觉得贾羽明的作品对未来的驻地形式是可以借鉴的,大万世居它是一个起点,但不一定局限在大万世居的空间里面,我们去探讨这样一个文化问题,我觉得艺术家应该是提出问题,通过你的作品,通过你的表达,让更多人去思考,而不是说你去研究客家文化,而是通过这种文化现象,艺术家提出什么样的一个社会问题,更多的应该跟社会学有关,而不是仅仅是完成一些作品。

王樽
散文随笔作家,批评家,深圳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今天是我第一次到坪山美术馆来,也是和刘晓都馆长再次相遇。未到之前,概念里的坪山很遥远,现在觉得很亲近,没想到这里的展览如此现代,如此前卫,体现出的多元、丰富和开放性,给人很多联想,让我有种意外之喜。策展人王尤,我是第一次见到。中午时,她提到一个概念,说我的电影文字像策展人,是我从事文字这么多年以来,第一次有人用策展人的概念谈及我的写作。这个说法很独特,也很新鲜,我想这也是一种发现。
好的艺术品,或者说好的展览和创作,应该给受众提供新鲜的视角,有审视与发现的空间。看了“大万世居”的驻地研究创作,感觉是立体的,流动的,散射的,有种时空聚散重构的意味。如果有时间,应该细细打量、揣摩。今天的展览看得匆匆,但对我来说,仍是一次新鲜的体验。
首先是对艺术家的认识,没有想到这几位艺术家如此年轻。之前,总是觉得他们这代人跟我们这代人差距很大,包括很多学者专家,对年轻的一代可能不太寄予厚望。因为他们的生长环境、对社会苦难的经历都很欠缺,而这会直接影响其艺术创作。今天看过展览,我忽然想到,这可能是个误会。每一代人都有自己认识的苦难,有属于自己的经验。展览的作品里面,有着很强的现代意识,并有各自对于社会、人性的忧思。其中,不少创作理念可圈可点。对于环境、人文的关切意识,也让我有些意外,比如,賈羽朙那些贴在墙外的标牌式作品,如果不加以介绍说明,我可能意识不到——标牌上的每一个钉子孔,都不是随意而为,而是根据建筑原有的钉孔,经过仔细测算比照后再钉上去。这些对原有空间的保护意识,细心和用心,让我很有触动。
散文随笔作家、批评家王樽
罗森的作品,以现代的手段给人带来思考。通过手机界面,按不同的键会进入到不同的区域,我是在完全无意间,误入了他人的一个私密空间。我注意到,作品开始还引述了一段布莱希特的话,是关于空的概念。大家知道,布莱希特是20世纪的伟大戏剧家,很多人都忽略他作为诗人的一面,忽略他批判现实的一面。其实,他的每首诗都对应着当下,有对时代社会的揭示,独到而深刻。比如,布莱希特写于四十年代的一首短诗:“这是人们会说起的一年,这是人们说起就沉默的一年。老人看着年轻人死去,傻瓜看着聪明人死去。大地不再生产,它吞噬。天空不下雨,只下铁。”诗非常短,却极为震撼,就像在写我们当下的疫情时代。
伟大的艺术,总是可以穿越时空,让我们审视当下的处境,与我们产生强烈共鸣。罗森的作品,因为引述布莱希特,给我带来很多联想。他将布莱希特的意识和概念引入到自己的创作,使作品得以借力,增加了一种深度。李赢和周梓璇用不同手段,选择了对墙、围等空间的观察阐释,在具象与抽象之间,给观者带来新的感受。
法国有个哲学家叫巴什拉,是我最喜欢的哲学家之一,国内翻译过他的很多书,比如《空间的诗学》《梦想的诗学》,他总是能在生活的日常中,看出非同寻常的东西,拓展我们对生活空间的认识。在周梓璇、梁宏伟和李赢的作品中,我能感觉到这种对空间的认识、表现与挖掘。这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能体味到某种诗意的流淌。其实,观察古往今来所有伟大的创作,无论是小说、戏剧或绘画、雕塑,本质上都是诗篇。作品没有诗意就没有生命力,没有诗意的作品不值一谈,甚至不能算创作。
此次“大万世居”的驻地研究创作,或多或少,总让我想到诗意或与诗意相关的电影。比如,梓璇的影像作品,一个孤独的女子走在寂寥的小巷,自然让人想到戴望舒的《雨巷》,场景和情绪,有异曲同工之处。賈羽朙挂在墙上的那些招牌,让观众在移动中看到不同的文字,就像伯格曼一部电影的名字——《犹在镜中》,二者气场上似有所呼应。粱宏伟的装置,在地面,与草、路融为一体,自然与人为,无用与实用,让我想到伯格曼的《野草莓》,男女主人公的那种相爱未遂,若即若离,接近又疏远,也让我感受到某种接地气的连接。罗森的作品以动画呈现,虚拟空间,不同路径的不同可能,让我想到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的后现代电影《罗拉快跑》,电影里对命运的三段式不同设计,现代而不确定效果,也是借助动画完成的。
李赢的作品,让我更多想到的是毕加索,它是装置、塑像,静态、立体,让观者见仁见智。说到毕加索,我想跟现场观众分享一下,我为什么喜欢他?其实,不完全是因为他的作品,而是喜欢他的智慧,他对艺术的独到见识,将艺术与生活的精妙联系,我觉得他是所有艺术家里最具智慧的人。他有很多妙语令人过目难忘,比如,有人曾经问他,说在你的作品里,为什么水里的鱼要飞在天上,天上的鸟儿却游在水里?毕加索回答说:“在和谐中一切都是可能的。”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的艺术问题,而升华成生活与现实、真实与虚构的更深层次的阐述。归根结底,好的作品,体现的是艺术家的好创意。
如何将作品影响力充分释放出来,这是当代艺术特别重要的问题。好的作品,必然蕴藏着丰富含义,重要的是能够进行多维阐释。将展览以不同形式和介质呈现,可能会带来更大影响力。虽然我们处在一个媒介空前发达的时代,但每个人的接触面实际非常狭窄。我住在深圳,若不是今天特意来看展览,大万世居驻地的这么多艺术家,我可能还一无所知。由此,我就想说,这个项目本身也是流动的艺术,就像舞台演出一样,可以不断丰富,不断修改,不断变化,幻化出很多不同的样式和意义。如果可能,将它们做成一个文字的东西,每件作品都得以阐释,把最初的想法、作品成型过程,变化过程,及最终完成,一一展示出来,会非常有意思。好的作品,一定要有阐释的空间和机会,否则大家可能都不知道。可以把整个项目,从萌芽到结果,涉及到的各种变化细节,用文字和图片生成一本文献,有本书在那里,影响和传播力会更大,更久远。

罗凤鸣
媒体人,深圳城市文化研究者,自媒体《深圳客》创办人,深圳客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每次来坪山美术馆对我来讲都是一次惊喜,每一次都有各种意外的成果。策展人王尤在很早之前就跟我说要跟刘晓都馆长一起来做大万世居的艺术驻地计划,当时对我来讲这个概念比较模糊,我不太能确切的感触到在大万世居这样的一个传统的的客家围屋,能够带来什么样的艺术创作,或者是有一种什么样的新的碰撞?我们知道深圳有大量的类似于大万世居这样量级的客家围屋,在我刚来深圳时候就参观过很多,大多数都是废弃的,甚至是断臂残垣完全连一点保护都没有的。那时候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这些人后来去哪里了?为什么他们曾经留下过这么大的一些个宅子,这么大的一些建筑空间,然后在当代的城市里头却找不到它的主人,你无法确切的直接的去跟里面曾经的生活过的人对话。这可能在我作为一个城市自媒体人的观察的视角,就是说在这么多的空置下来的历史空间里头,事实上它应该是这个城市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和历史遗存的部分。比方说我们一谈起深圳城市历史的时候,就是从改革开放开始谈起,从1979年好像是一夜之间这个地方就变成了一个经过40年快速的发展后变成了这样。事实上不是,从在过去40年前甚至是个更长时间,一代一代的先人沿着像賈羽朙从北方开车走过来这条路一样来到这里。在我们改革开放之前,甚至已经有大量的海岸线沿岸的30多万的客家原住民,他们向南逃亡去香港,带来信息上的交流,带来资本上的交流。这是在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之前。其实深圳的沿岸的这些客家围屋里边住的人,他们其实已经跟世界在进行着充分的交流和连接。大多数的围屋里边的先民散落在南阳各地,包括龙岗的鹤湖新居,他们的后人在全球各地像牙买加、非洲、美国、欧洲。我觉得正在构成一个深圳的这种穿透历史的一个维度,并不能全部沉浸在一个当代非常宏大的一种趋势体系里头。通过这次的艺术驻地计划的作品呈现,包括影像资料的纪录片的观看,给我一个非常切身的感受,就是我没想到在这样一个空间里能够有非常魔幻的一种感受,在墙上扫个二维码,你好像可以穿越到另外一个时空里头,虽然它是个二维的形态,在艺术家构筑完之后,可以让你产生一种生活的联想。周梓璇在讲她的作品的时候,无意中一句话让我感触特别深,她觉得她进入到这个空间,她只能按照空间给她的方向决定,没有别的选择,她只能按照这个方向来决定。这是非常有趣的,可能是我们的这些先人的祖先,已经在这个空间上面预留了很多的文化的思想层面的内涵在里头,等待着后面的年轻人来不经意间的做一个创作,激发出它的更加深层次的东西。
媒体人、深圳城市文化研究者罗凤鸣
像大万世居这样的空间,现在政府已经开始加强类似于这样的保护,但是里边看到大多数是民俗性质的,是一些非常传统农业社会的这种手工复原。我觉得这是跟深圳的城市文化气氛不匹配的一件事情,应该有更高于的追求,应该有更加开放和多元的呈现。晓都馆长包括策展人王尤和艺术家团队做的一些事情在深圳是极具开创意义的,值得我们在此刻把它记住,然后在未来要继续推广。我也希望如果能够有更多的这种机会的话,这个事情能够持续的做下去,甚至是在其他的围屋,其他的村落都能够有一定程度的实现。我觉得这样的计划应该坚持下去。如果将来基于这个空间,基于地域,如果有更加开放的这种创作的机制,然后持续的坚持下去,如果每次都有一个确定性的作品的生成,进而能够留存,我觉得这几年下来是不得了的。甚至说不同的策展人,不同的艺术家都可以围绕这个命题进行展开,很有可能这就成为坪山美术馆一个新的可能性。也不一定就是大万世居,我觉得只要以坪山美术馆去推动这个事情,全市这么多的区域里边,其实对这样的文化和艺术的需求大家都还是非常强烈的,如果在将来能够去持续的在全市范围来推动这件事情,我觉得它是非常有意义的。

罗森(毛茸茸有感情的田野)
跨领域空间研究、创作和实践者,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第十工作室课程导师(2019),毛茸茸有感情的田野FFF发起人
这次大万世居的驻留艺术创作我没有做过多物理上的介入,而是选择了用线上链接和页面跳转的形式,是希望探讨一种在数字时代,展览的场域在非展览空间里面实现和延伸的可能。借助线上的形式进行对作品的讨论与表达几乎可以说是疫情时代向每一个艺术家提出的问题。但我所采用的这种线上的媒介形式,以及对于作品场域延伸的问题意识,更多是在回应大万世居的原住民在2004年之后迁出围屋建筑之后,融入到都市的居住、工作、生活的真实情境。
艺术家罗森
“Miss Wan:私人时间的探寻”这件作品,表达的是一个曾经居住在大万围屋里的女主人公在步入都市生活后产生的对大万世居生活画面的回忆。这些画面并非完全是对大万客观真实的写照,而是记忆与想象、虚构的混合,记忆在现实不同情境中的开启。“你可以把任何一个空的空间,当作空的舞台。一个人走过空的空间,在一个空的房间里面游戏,这就是我要对你讲的故事。”这是我对布莱希特《空的空间》里面一句名言的改写,我想借布莱希特的隐喻,表达一种在现实中虚实相生的记忆与眼前世界叠加的状态。而这就是女主人公从日常生活瞬间中跳脱的记忆敷演的场域,是带领每个置身卷入都市频繁匆忙的工作节奏的人们触目可及的白日梦。
我认为在数字时代对于艺术作品观看的范围、以及对于一处场所体认的时空界限都被充分地打开了。我非常希望在数字世界不同界面的时空穿梭里面,能够更加充沛地建立对大万世居的场所记忆和情感的体认。而关于数字界面在现实中产生的时空断裂,和内化在每个个体中的情绪交互,也正如王樽老师提到的那位哲学家巴什拉提出的:巴什拉曾在《梦想的诗学》里对与人的梦想关联的“阴性词”与词义清晰明确的“阳性词”进行区分。Miss Wan故事里的图像,不是强调作为对象的与“阳性词”对应的信息承载,而是强调作为“阴性词”的记忆和现实诗性错位的瞬间表露。不同的画面从现实向图像虚拟端的跳转,从一般的阅读界面向私密链接的跳转,开启的是在不同的时空境遇里建立的城市空间、私人经历、想象、回忆与当下交织的不同维度。Miss Wan的这件作品试图打开、回应、联系和建立的,是正如那些在城市化过程中,离开了传统稳定的生活和道德的框架,在现代性的摇摆、震荡和自我的主动探索中产生的具身感受。

贾羽朙 gnimuyAij
1981年出生于齐齐哈尔,现居北京。“方案联播”成员。“一个人的美术馆”发起人
我这次又是开车过来的,所以我就说一说之前没有的这种体会。之前,其实我对客家文化、对围屋一点了解都没有,但是通过这两次旅行,我觉得大万这块地方特别难得的一点就是他现在的状态。是我走过的路也很少(的原因吧),像梅州那些围屋,有些人还在居住,还有一些现代的东西在里面,但感觉是活的;然后还有一种(围屋状态)类型感觉特别的新,让你进去之后一点感觉都没有,这次我特地去了一下号称闽南第一大围屋的满堂围,一个小时的山路开的我都绝望了。然后到那看了一下,它太新了,没有任何一点人文的东西可以给你。
艺术家賈羽朙
另外一种(我去过的围屋)真的是什么都没有,残垣断壁,有一些没法辨认的那种状态。相比之下我觉得大万现在的这种状态恰恰是处在一个对于文化输出来讲很有价值的状态。

周梓璇
创作实践以影像、装置为主,并涉及多种媒介。作品关注当代身体经验,以自己为实验对象,探讨数字时代下人与空间的新型关系
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说。第一个维度,我把大万世居看作一个客体,我作为一个主体。任何人对一个空间的理解都习惯如此,比如你去一个地方之前,你先通过网络信息了解这里,当你真正置身其中,也不完全用感官去感受它,很多时候是以视觉为中心的、只通过手机去记录它。但当你离开这里之后,在回忆或梦中出现的那个最抽象最模糊的空间画面对个人来说好像才更加真实。所以我的影像作品从形式上看是我将大万世居作为客体后的——我来之前,我来之后,我离开后的——三种空间感受。
艺术家周梓璇
第二个维度,我将自己作为客体,空间是主体。影像里的所有行走都基于我在大万的身体经验,围屋本身规定着我的行走路径以及观看方式。第三个维度不是主客体的二元论,我觉得建筑就像人本身。比如影片的第一段监控画面,通过卫星导航和摄像头我们看到了大万的整体形态,这就好像建筑的肉体;第二段的影子画面,置身其中我们真实看到了它墙面的质感,这就好像近距离触碰到了它的皮肤;第三段的数字模型是我们记忆里与梦境中的建筑结构,时间的推移也许让大万内外的风景发生变化,但我们每次去都能清晰体认到的、变成身体记忆的其实是它作为围屋的骨架。影片整体风格不是一个纪实的实拍影像,也不是一个虚拟的数字影像。我觉得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很多时候分不清楚现实是纯粹的线上还是线下,它更多的是一个线上线下的混合现实。所以我就想把这种空间体验,以大万世居为坐标来展开。我用当下人们对空间的理解方式走进大万世居,但从大万世居出来却开始反思这种理解方式,重新思考数字霸权的今天,身体和空间的关系。

梁宏伟
现任北京FRONTOP艺术总监。新媒体空间&装置方向,他把炽热的能源物和古老温润的中国文化用数字建模、机械加工等等非手作的方式重新建立
我以往在创作的过程中,是会加入大量的光电元素,这是我的习惯。在做这次方案最早的版本,甚至包含一些空气压缩机一类的元素。在大万世居驻地的这一段时间里,心境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还包括我近些年对我广西的父亲一直在老家忙着修缮祖宅的看法。我起初不是很理解,但现在通过这次驻地,自深入的了解大万世居和客家人,我意识到对家族一些事物传承的必要性。这也让我最终的方案比区别于以往。
艺术家梁宏伟
把一些外来的材料带到大万世居里发生产生新的反应……我非常在乎的事情,石头的使用的历史,是整个人类的历史。典型的国内愚公移山的语言故事,这都跟石头有关。我想我可以分享石头做翻模创作的过程的细节。石头在硅胶翻模的过程中会由于吸水的不均产生一些气泡,这会影翻出的磨具也带有气泡痕迹,这就像是一种被重新生成的记忆,既是那块石头也已经不是那一块石头了,所以我想这此作品以这种形式翻模就已经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去创造一个新的东西。我觉得如果之后有更多的时间再改良作品,可能还会做得更完善。再这次驻地的过程中,进度受到疫情影响,大量的时间还是在线上去进行一个沟通,我觉得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于以往驻地项目不一样的地方,这也许也是个很好的事情。田野调研很重要,整理和梳理也很重要,给更多的时间去梳理材料,自己能更准确的做出准确的判断。虽然有影响,但整体看来这又是一种积极的被动,让创作者自己能够有大量的时间去冷静的思考作品和推导,感受研究对象本身。

李赢
创作实践以雕塑、装置为主,作品制造无限的关系,强调关系内部活动、力量、发展
我分享一下,之前好多次的小组讨论方案过程当中,我们的创作也是会有一些推进,变更,或生长的。在最初的方案讨论上,我表达出世居家族的生长,由一个单个体为单元--以小家庭为单位,进而达到整个姓氏族群的发展。就像一个很简单的元素,不断的去复制它,去裂变,生长。让我看到建筑“模量”的概念,其实在中国古老的文字、青铜器、兵马俑、陶瓷等都通过模块化的组合形成万物。我想抽取出这个抽象概念,做有关无限镜像,镜像其实像是在一个母体基础上复制,同时在它复制品上面有一些变更。通过几轮讨论,大家会发表对互相方案的看法,交换思想。记得讨论我方案的时候,小伙伴根据我关于复制、镜像的想法,推荐我去看电影《烟灭》,这是个科幻带点哲思的电影。我在观影后,从电影里面会有所拓展启发,比如关于生命的存在形式,比如是强调意识的传递,还是肉身的更迭?这些都集合到我最终的创作当中,最终以较传统的造型语言呈现,让图像和实体的并置提示这种精神性空间和现实存在空间的重叠关系。发展是肉身的复制,还是在保持把意念传承,一个地域性的存在与发展,不关是在物理空间的拓张,也关乎代表独特性的地域文化或精神是否与其他地域区分还是接纳融合形成扩张。
艺术家李赢
策展人:王尤
出品人:刘晓都
驻地艺术家:贾羽朙、李赢、梁宏伟、毛茸茸有感情的田野、周梓璇
*按艺术家姓名首字母顺序排列
项目时间:2022.08-2023.03
地点:大万世居+坪山美术馆
指导单位: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主办单位:坪山美术馆
执行团队:坪山美术馆团队、万尤引力实验室
项目论坛嘉宾:
张卫东 深圳大学客家研究所原所长
刘丽川 深圳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于长江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执行院长
黄成 跨媒介艺术家
黄锦 电子音乐人
张安定 声音艺术家
邓春儒 深圳鳌湖艺术村发起创始人
周建新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沈少民 当代艺术家、纪录片导演、诗人
王樽 散文随笔作家,批评家,深圳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罗凤鸣(深圳客创始人)
(*按论坛场次先后顺序排列)
项目执行:汪娇、米选萦、黄思聪、许栩、马嘉慧、罗晓毅、黄韶云、廖悦莹
文本编辑:汪娇、米选萦、李语湉、骆昱彤
视觉设计:徐翔宇
摄影摄相:黄思聪、张嘉瑶、蔡东霖、罗晓毅
鸣谢单位:大万世居、大田世居、鹤湖新居、 南山博物馆、 何香凝美术馆、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东江纵队纪念馆、北京电影学院、振世远景艺术展览
鸣谢: 周力、白伟振、江扬、何竞飞、李安红、刘旭光、黄扬、孟磊、王晓东、张悦、王伟爱、曾锦青(大万世居村长)
特别鸣谢:呼麦/ 海木日台
正在展出
内容整理|米选萦
编辑|骆昱彤
审校|刘晓都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