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幕时间:2023年3月11日,下午4点至7点
Exhibition Opening:4-7 PM, 11 March 2023
天线空间即将呈现艺术家王墒个展「6E2F」。展览于2023年3月11日开幕,并持续至2023年4月17日,欢迎莅临观展!
王墒
一-PF33 “灯塔”, 2022
布面丙烯
160 x 160 厘米
在过去的15年间,王墒通过自己的艺术逐渐构建出一个名为“6E2F”的虚构世界。他的绘画是那个世界的风景,雕塑是那里的山石,而珠宝则是栖息于其中的生物。这三种创作语言,一方面追溯着中国传统诗书画一体的理想以及向往中和的精神;同时也是对宇宙创造以及晶石美学的效法,以此建构一片层次丰富、万象共生的天地。

王墒
共生-I5WS, 2022
青铜,不锈钢,漆
88 x 73 x 103 厘米
以虚无宏大的宇宙为背景,谛视个人与文明的存在一直以来是王墒艺术创作的出发点。英国物理学家布萊恩·考克斯 (Brain Cox) 宣称是人给予了宇宙意义。王墒认为强调人对于宇宙意义的思想,其实深深根植于中国艺术传统中。开天辟地、代天地立心,是中国古代艺术家们的重要使命,如石涛把绘画看作“劈混沌手”,方士庶更是以“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概括中国山水绘画。在这些思想以及美学的感召下,王墒选择以类似克尔凯郭尔面对信仰“纵身一跃”的方式构建出自己的宇宙。“通过创造宇宙回应宇宙的沉默”是王墒对自己艺术创作的概括。

王墒
一-09RR“爱丽丝”, 2022
布面丙烯
177 x 138 厘米
作为6E2F这虚构世界的风景,此次展出的绘画是王墒在对中国山水绘画传统的借鉴中发展而来的。中国山水绘画致力于创造“舍形而悦影”超越表象世界的虚境。但有别于西方20世纪抽象艺术,在色空与无常思想影响下的中国艺术家并没有放弃对实境的借鉴与刻画。如石涛将“搜尽奇峰打草稿”视为他创作的基础。一方面,作为对古代画家游山玩水经历的效法,王墒通过收集形态各异的晶石体会天地的法则与创造,并以其为依据在传统山水中融入更多“抽象”造型。另一方面,他不断借鉴东西方艺术史、电影、文学以及个人经历中的结构、色彩、概念与故事等,并通过作品将它们与广阔的地质历史相互承接。这些由奇异形态组成的画面构建出一片天地,将抽象与具象,自然与人文,虚空与意义,宇宙与个人,等问题置于对中国虚境美学传统的继承中。

王墒
共生-TK33“回眸”, 2022
青铜,不锈钢,漆
126 x 78 x 157 厘米
这些绘画借鉴着自北宋以来受生生哲学影响的中国美学,坚持着对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塑造。在空间层面中,形态各异的物体被以万千方式相互连接。同时,它们也呈现出时间的流动,展现着宇宙事物发展的前后相续。尼采所阐释的“万物皆在不断的流动中”,决定着主体的自我认识;也是这些绘画呈现宇宙与个人关系的起点。而王墒将留白融入到自己的绘画语言之中,如同传统绘画中的留白,并非空无一物,恰恰是对贯穿万物之气的展现。一方面,留白与烟云雾气的关系成为了他画面的重要构成工具。另一方面,王墒尝试以笔墨效仿烟云,自身变化无常,时而有形时而无形,时现时隐,时焦时湿。在此构图与墨戏的经营中,这些绘画保持着介于秩序与混沌,生与灭的张力。而这一绘画语言也是王墒对加缪荒诞主义哲学中,人类意义与虚无宇宙之间那不可调和之力的展现。

王墒
一-HNB5, 2022
布面丙烯
180 x 180 厘米
面对人的意义与价值这一问题,王墒对加缪所说的“石是万物的缩影”有着强烈的共鸣。对存在主义问题的兴趣,是他的创作——不论绘画、雕塑与珠宝,都与“石”有密切关联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近年来对中国传统山石文化的探索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易经理念也逐渐成为王墒艺术创作的一个新的立足点。王墒把自己的艺术看作是同时进行的对宇宙的借鉴与对抗。也正是以这种创作方式,他试图在东西方不同的天人关系中,构建自己的宇宙——“6E2F”。
图片致谢艺术家与天线空间

王墒|Wang Shang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