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3号,奥斯卡就要颁奖了。
在“最佳男主”的提名名单里,目前为止看过的、最让人心觉震颤的表演者,当属在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导演的《鲸》里,扮演男主角的布兰登·费舍。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布兰登·费舍的印象,还停留在当年的“票房收割机”《木乃伊》系列里。
那时候他身材健硕、身手矫健,长了一张有古典气息的脸,五官精致得像文艺复兴时的雕塑。
*《木乃伊》中的布兰登·费舍
2008年之后,好像很少再见到他的作品,倒是看过不少他逐渐长残的路透照,身形臃肿、不修边幅、神情落寞。
当时觉得他太不爱惜自己。
可是直到2018年他接受GQ采访时才知道,这个曾经风靡全球的好莱坞型男,经历了离婚破产、多次手术、母亲去世,还被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HFPA)的主席菲利普·伯克(Philip Berk)性骚扰。
*布兰登·费舍和菲利普·伯克(右)
本以为他会就此一蹶不振。
但这次看到他跟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导演合作《鲸》,才意识到他这么多年经历郁结的情绪,让他的表演变得已臻化境。
所以这部电影才能在第79届威尼斯电影节、第80届金球奖和第95届奥斯卡金像奖上,都获得重要奖项的提名。
*第79届威尼斯电影节露出的《鲸》剧照
也就是说,他那让人心酸的经历,与他在《鲸》里扮演的男主角的心境,有着某种幽暗微深的奇妙关联。
这个改编自塞缪尔·杭特(Samuel D. Hunter)的电影,看似是在讲一个救赎的故事。它说的是在爱达荷州某乡村的一个破旧公寓里,重达272公斤的英语教师查理(布兰登·费舍 饰)隐居避世,尽管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却坚持不去医院,目的就是要把自己吃死。
故事截取的就是他去世前的最后一周,他如何对妻子和女儿心怀愧疚地寻死,如何被愤世嫉俗的无神论护士丽兹(周洪 饰)拯救身体,又如何被摩门教传教士托马斯(泰·辛普金斯 饰)拯救精神。
但他们俩无论在肉体还是精神上的努力,都不过是一厢情愿,真正能让他获得心灵慰藉的,反倒是8岁时被他抛弃,现在对他尖酸刻薄、充满仇恨的女儿艾莉(萨迪·辛克 饰)。
表面来看,这个披着“救赎和被救赎”外衣的故事,似乎是在讨论“一个人犯过错,能不能被原谅”,也正是因为抱持这个态度,很多评论认为,拍摄了《鲸》的阿伦诺夫斯基,收起了自己此前电影里,探讨人性黑暗时的凛冽和狠辣。
比如他最知名的《梦之安魂曲》(2000)和《黑天鹅》(2010),就把人性的深不见底,描摹得淋漓尽致。
与这两部代表作对比,《鲸》就像是阿伦诺夫斯基对自己的背叛,因为他居然讨论起“救赎和信仰”的命题。
*阿伦诺夫斯基导演(左)在《鲸》的拍摄现场
如果只是浮于表面去看这部电影,确实会得出这么个结论。
但实际上,讨论“救赎和信仰”,不过是阿伦诺夫斯基的障眼法。
阿伦诺夫斯基真正要说的,其实是人活于世的艰辛和磨难,以及人性到底有多虚伪。
说人活于世的艰辛和磨难,表现在电影里的每一个角色身上,尤其是男主角查理。作为有妻女陪伴的他,人生何以至此?
原来,多年前他跟自己学生艾伦相爱,抛弃妻女追寻真爱后,学生艾伦却因为虔诚信仰宗教的家人没办法接受他和老师相爱的事实,抑郁之下选择自杀,留下查理悲痛欲绝、自暴自弃。
从道德和宗教的角度看,这份真爱确实不会得到祝福。但从单纯的情感角度来说,这也是对真挚爱情的渴求。
情感和道德的矛盾对垒,让查理遭受着双重煎熬,他既没办法寻回真爱,又没办法回到从前,只想通过暴饮暴食,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整个观影过程,导演就摁着观众,让我们跟查理一起,沉浸在他的悲恸和闭塞里——这一方面是导演在透露电影的舞台剧根源,另一方面也是导演在强化男主角的禁锢感。
或许是担心观众猜不透这种禁锢感,导演特意选用1.33:1的画面比例,并用昏暗的色调与光线,增强封闭感受,这甚至让本就肥胖臃肿的男主角,看起来更加庞大。
包括屋内很多的摆设细节,都在诉说男主角超重的身躯,如何让他的生活变得无比艰辛。
这种从内到外的庞大和挤压是在说:我们曾经犯下的错,不仅无从弥补,还可能会持续膨胀出更多的错,最终挤压到我们再也站不起身。
这就是《鲸》要说的,人活于世的艰辛和磨难。
那么人性的虚伪,又是怎么来体现的呢?
正是很多评论都认为的部分,也就是救赎和信仰。
先说最先登场的传教士托马斯。他在雨夜敲响男主角的门,声称是为了宣扬上帝的教义,并在看到男主角自暴自弃的现状后,三番五次登门造访,希望他能在上帝的宽恕里获得救赎。
但实际情况却是,他只是个偷了教会一笔钱的毛贼,因为害怕被教友和家人惩罚,才选择离家出走,而他敲响男主的门,不过是想找个地方避雨。
当他得知家人和教会选择原谅他,他先前的阴郁和痛苦一扫而光,甚至对男主是否愿意在上帝的宽恕里得到救赎,都不再关心。
导演之所以让男主角反复念叨那句“没有人能拯救任何人”,原因正在于此:有些人真正在意的,永远只有自己,即便在信仰面前,也是如此。
更明显的是男主角的女儿艾莉。
她选择跟父亲和解的前提,是父亲说要把自己的全部积蓄,统统留给她——她所有的言行举动,都是以这笔遗产为基础的。
但即便如此,她也没有收敛自己对父亲的愤怒和恶意。
当然,是父亲对她的亏欠,导致她选择了这样的态度。
可是导演并没有让她的这种恶和攻击性只简单地停留在原生家庭的讨论上,反而还要借她母亲说的“她就是个恶魔”的评语,来强化女儿深入骨髓的恐怖。
或许是觉得观众不相信这一点,所以剧情才安排艾莉诱导托马斯再抽大麻,并装出一副善意的模样,诱导托马斯自爆真相,反手就把这段对话的录音,传给了托马斯的家人和教会。
艾莉对所有人都充满恶意和攻击性,她对外界的负面情绪是无差别的。更关键的是,她会为了满足自己的攻击欲,伪装出和善的姿态。
这就是《鲸》要说的,人性到底能有多虚伪。
但是,如果只有这样的讨论,那我们还是低估了阿伦诺夫斯基导演。
他是在说人生多艰,也有在说人性虚伪,但他并没有说,这两者就是泾渭分明的。
恰恰相反的地方在于,一个人的虚伪和邪恶,既有可能对他人的悲惨落井下石,却也有可能会成为他人被拯救的开端。
还是男主角的女儿艾莉。
她对男主角始终如一的攻击,以及她对托马斯的伪善,都在她自己未知的层面上,让对方得到了被救赎的机会。
也就是说,即便在价值观里被划分到负面阵营里的虚伪和邪恶,阿伦诺夫斯基也没有要否定它的意思。
他反而要用那种不可预知的含混和模糊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对别人太早下结论,也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对方身上,因为即便连高高在上的神,可能也无法说清楚这一切安排究竟要走向哪里。
就像这部戏的男主角布兰登·费舍,他先前的那些悲恸经历,才让他有机会对这个角色做出如此有深度的体认和演绎。
这么说当然很残忍。但这就是现实,不是吗?
懂得这一点,也就会明白,阿伦诺夫斯基从来没有背叛自己在《梦之安魂曲》和《黑天鹅》里的议题。
恰好相反的是,他对人生和人性,其实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呈现。
作者 | 苗 子
编辑 | 楼 主
校对 | 胡 晓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