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景:诗意的栖居
何桂彦
什么是风景?它是何时进入绘画领域?风景画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又怎样改变了人们观看自然的方式,形成某种趣味,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显然,从认识自然,到形成风景画的观念,再到依托风景,构筑艺术家独特的艺术世界,这个过程,不仅涉及人们关于自然在认识论上的变化,还涉及风景如何进入绘画的历史。
在四川当代油画中,从1980年代以来,风景或与风景相关的创作一直绵延不断,不仅有自身的线索,而且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当然,在不同艺术家的作品中,风景的意义与价值也各有侧重:有的追求自然主义的风格,有的强调作为文化表征的风景;有的以现代主义风格为取向,有的立足于对都市化的反思,用田园般诗化的风景来捍卫消失在城市化背后的乡土记忆。
在翁凯旋的个人创作脉络中,风景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母题。就语言与风格诉求,大致经历了“乡土”、象征与诗化三个时期。早期的代表性作品是《老城》系列。这批作品追求形式的现代意味,画面的基调沉着而苍凉,流露出艺术家对正在被现代都市所取代的老城的眷恋与幽思之情。将象征和隐喻提升到文化反思的层面,突出风景蕴含的社会学意义,代表性的是其后的《废墟》系列。在翁凯旋的作品中,“废墟”曾被赋予了双重的意义:既在画面那些焦灼、荒凉的色斑中,留下了人类对自然带来的伤害,也在静穆的悲剧性氛围中透露出一线生机。近年来,艺术家画了许多风景写生,诗化的语言、意象的审美、古典的意味,使其弥散出浓郁的东方生命意识。
“诗”与“思”、“意”与“趣”是翁凯旋风景画最重要的特质。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些平常的风景:一段马路、一片树林、庭院一角、林间一隅……它们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然而,在这些被都市人熟视无睹,且被忽略掉的日常视觉经验中,艺术家却能借助构图的层次感和有意味的形式,以及斑驳细微的色彩变化找到隐藏其间的“诗意”与趣味。事实上,魏晋以来,在中国的古典美学范畴,存在着两种观看自然、表现客体世界的观念,这种审美观照的方式,类似于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和“以物观物”。对于翁凯旋来说,“诗”与“意”源于东方美学所推崇的“超以象外”,进而在风景的世界中,构建一种独特的“有我之境”。当然,诗性的表达背后,还流露出一种“思”的品质,即艺术家所追求的文人气质与审美品位。换言之,在翁凯旋看来,艺术家不仅要善于发现日常风景所蕴藏的审美意趣,更重要的是,用艺术的方式观照,使其映照一种不同于都市生活的文化,表征一种疏离都市喧嚣而返朴归真的生活,从而唤起都市人失去理想田园之后的审美情愫。在这个意义上,在翁凯旋的作品中,艺术家、现代人、都市人的审美观照是“三位一体”的,共同赋予笔下的风景一种潜在的文化身份。虽然说这只是一些写生之作,但艺术家对自然与人、都市与乡村、社会与文明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已经内化在笔下的风景之中。
侯宝川早期的创作曾与1980年代的“乡土绘画”有直接联系,不过,直到1990年代初期,才出现了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风景。就艺术创作而言,只要能唤起审美体验的对象,包括自然的风景,其表象的下面必然会隐藏一种内在的形式。因为艺术家的创作冲动本质上说也是一种形式冲动。探索形式的表达,也就是对表象世界的抽离,通俗地说,就是将其转化为“有意味的形式”。侯宝川的创作没有太多的陈规,也不迷恋技巧,他喜欢率性自为的表达,但对形式的追求却近似于苛刻。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侯宝川大多采用一种全景式的视角,并没有将注意力放在细节的表现上,形式处理也多使用“减法”,在艺术家看来,画面的整体氛围与内在的气息是尤为重要的。于是,诗化的语言、富有装饰感的形式、静谧的乡土氛围,不仅使其笔下的风景带给人一种宁静、悠远的审美享受,还能唤起都市人内心那“剪不断”的乡愁。
1990年代中期以来,侯宝川以大凉山为素材,创作了大量的风景作品。如果说早期作品追求的是“形式与审美的风景”,那么《大凉山系列》多少具有象征的意味,力图表达一种苍凉、苦涩、凝重的感受。在这一系列作品中,艺术家大多采用直线化的分割,笔触十分粗犷,斑驳的肌理让画面显得凝重有力。为了在气势上显得更有力量,侯宝川采用了全景式的构图,但弱化对远山与天空的描述,使其尽量与中景中的大地融为一体,从而产生一种混沌、苍茫的意象。对于侯宝川来说,《大凉山系列》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一批具有象征意涵的风景,因为在苍凉、苦涩的画面背后,潜藏着艺术家对大凉山的热爱,以及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礼赞。或许是因为风景远离喧嚣的都市,远离现代化带给人的“异化”,所以它能成为当代人诗意的栖居地;或许是由于风景置身于大地,更贴近人的性灵,更容易唤起艺术家内心那不可磨灭的乡土记忆。于是,透过侯宝川近年来所画的大量风景,我们会注意到,与其说艺术家是对自然表象世界的再现,毋宁说是跟内心的乡土记忆在对话,其对风景的挚爱,也源于艺术家对自然的崇敬,以及内心对自由的向往。
梁益君的风景追求主观表现,率性自为,画面不受既有程式的束缚,其简洁的构图、概括的色彩、洗练的笔法,使其富有独特的视觉与情感张力。追溯起来,梁益君的风景创作始于1980年代中后期。与翁凯旋、侯宝川早期的作品比较,梁益君并没有在“乡土绘画”中有过停留,相反,从一开始,他就希望寻求语言与形式的现代表达。在梁益君的绘画语言体系中,平面性是一个关键。对平面性的强调,不仅意味着艺术家放弃了对风景的“再现”,而且,也使得笔触的解放成为了可能。在画面中,一旦艺术家减少了描绘性的笔触,那么,语言就会更富有表现性,从而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在具体的创作中,梁益君一方面需要面对风景,将其进行形式的提炼与转换,追求“有意味的形式”;另一方面,立足于平面,借助形式的演绎,让画面有一个更为稳定、内在的视觉结构。形式的绵延、形式的演绎不仅为作品注入了当代意识,也使得形式有了自己的生命。正是从这个角度讲,在梁益君的风景中,我们多少可以感受到塞尚提供的滋养。梁益君风景画的另一个特点在于色彩。大致来说,艺术家的作品中蕴藏着两种色彩观念。一种是受到西方现代派绘画的影响,其中,既有印象派的光与色,也有后印象派的视觉与结构,同时,也受到了表现主义绘画那种直接画法的启发。另一种色彩观念来源于四川美院的绘画传统,从李有行、张仰浚的“分色”与现代构成意识出发,也包括丝网版画的色层与视觉逻辑,使得梁益君一直致力于追求富有个性的色彩表达。在梁益君的风景中,“灰色”是艺术家精心追求的,并且,它们大多是以色块的方式出现。与苏派中的“灰色”有本质的不同,梁益君笔下的“灰色”不是塑造性的,而是表现与音乐性的。得益于艺术家对色块与笔触的倚重,于是,这些“灰色”既是一种视觉提示,也具有结构性的意义。
当我们不以艺术史的眼光作为判断的前提,那么,所谓的“风景”也只是一种表象,一种通道,一种绘画的载体,而叙事则隐藏在表象之下,透过风景,我们看到还是艺术家鲜活的个性和艺术追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三位艺术家就是三个独特的个案。“苍苍横翠微”出自李白诗词《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全句为“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作为田园诗,“苍苍横翠微”平淡天真,但不失浪漫,一方面表达的是诗人对自然的陶醉、忘我;另一方面,也是诗人对时光流逝、回看人生道路的欣然与旷达。将“苍苍横翠微”作为此次“三剑客”展览的标题,也正是去寻求那种“超然”的态度与艺术生活化的境界。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我们特别需要重新去思考生命与自然,以及人类栖居于大地的意义。
2023年元旦于四川美院虎溪校区



艺术家照片

《美丽乡村中益乡之华溪村No.7》布面油画 100x60cm 2019

《陕北延川西沟河村之九》布面油画 100x80cm 2020

《冬季塞罕坝系列之十》布面油画 100×75cm 2022

《丰盛古镇写生之二》布面油画 100x80cm 2018

《龚滩写生系列之五》布面油画 110x65cm 2021

《仰口码头写生之二》布面油画 100x50cm 2017

《旱夔门写生之三》 布面油彩 60x60cm 2022

《金佛山银杏村写生之三》布面油画 120x80cm 2021

《江南春雪系列之八》 布面油画 180x170cm 2017

《校园风景系列之二十一》布面油画 110x65cm 2021
< 左右滑动查看展览现场 >


艺术家照片

《幽静的木源小院》布面油画 120x120cm 2021

《遵义娄山关》布面油画 60x80cm 2019

《塞罕坝的夏景》布面油画 100x60cm 2018

《丰盛古镇写生系列之一》布面油画 120x80cm 2022

《乌江画廊龚滩古镇系列写生之八》布面油画 120x80cm 2021

《春至诏安田厝渔港》布面油画 120x80cm 2019

《巫峡》布面油画 120x80cm 2020

《金佛山写生》布面油画 120x80cm 2021

《融雪2021系列之一》布面油画 120x100cm 2021

《绘画楼前的冬水塘》布面油画 50x35㎝ 2006
< 左右滑动查看展览现场 >


艺术家照片

《塞罕坝之秋五》布面油画 100x80cm 2018

《西柏坡边的村庄》布面油画 120x80cm 2021

《塞罕坝之夏二》布面油画 100x80cm 2018

《丰盛小镇.初春》布面油画 80x60cm 2022

《赤壁碧水.龚滩行》布面油画 120x80cm 2022

《海风》布面油画 120x80cm 2021

《红色的山》布面油画 120x80cm 2020

《烛台峰.阳光》布面油画 80x60cm 2021

《塞罕坝之冬三》布面油画 100x80cm 2018

《西门速写No.2》布面油画 30×40cm 2022
< 左右滑动查看展览现场 >














复 审:何桂彦、李 芳
初 审:刘 媛
编 辑:李新颖
排 版:杨欣雨
照 片:张 豪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平台
四川美院美术馆

视频号官方账号
四川美院美术馆

官方微博账号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官方微博

抖音官方账号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哔哩哔哩官方账号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小红书官方账号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入 馆 指 南
友情提醒:
请关注四川美院美术馆公众号参观须知,提前预约入馆观展。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参观入口:美术馆东门(四川美术学院东2门旁)
开放时间:9:30-17:00
16:30停止入馆,逢周一闭馆
参观费用:免 费(请携带身份证取票)
地 址:重庆市高新区大学城南路56号
官方网站:https://www.scfai.edu.cn/museum/
服务热线:17784080200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