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美术馆十周年系列展览“群星璀璨时——四王吴恽与四僧书画特展”已延长展期至3月12日,即将在本周日闭幕。龙小编已陆续分享了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的生平及作品,今天将介绍吴历~(点击以下蓝字,可查看此前的推送)
1
吴 历 其 人
吴历(1632-1718),原名启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桃溪居士,江苏常熟人。

《清代学者像传》吴历
他出生于书香世家,后家道中落,早年习经学于陈瑚,学诗于钱谦益,学琴于陈岷,学画于王鉴、王时敏。吴历与王翚同为常熟人,既是同龄也是同学。
康熙元年(1662),吴历遭遇丧母之痛,准备遁迹空门,此后经常出入苏州兴福寺,与默容和尚结下深厚情谊。
康熙九年(1670),吴历与好友许之渐同游北京,接触传教士并结识吴伟业、程可则、王士禛等名士,得见大量书画。
吴历自北京返回江南的途中,获知佛门好友默容圆寂,悲痛万分,加上恩师陈瑚又于三年后离世,使他心灰意冷,从而转向宗教。
康熙二十年(1681),五十岁的吴历随比利时传教士柏应理前往澳门,准备远赴罗马,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于是进入澳门三巴寺修道,并在第二年正式加入修道会,洗名西满·沙勿略。在澳门的学道生涯,使吴历转变为一名坚定的基督教信仰者。
几年后,吴历离开澳门返回江南传道,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南京晋升为司铎(神父),后在嘉定东堂传道十余年,康熙四十七年(1708)返回上海。
吴历晚年致力于书画创作,康熙五十七年(1718)卒于上海,享年八十七岁。著有《墨井诗钞》《三巴集》《桃溪集》《墨井画跋》。陈垣辑有《吴渔山先生年谱》。
2
吴历创作及展出作品
龙美术馆(西岸馆)“群星璀璨时——四王吴恽与四僧书画特展”展出了一组吴历作品《古木竹石图册》:

吴历,《古木竹石图册》
纸本水墨,册页
30×22.5cm×10
龙美术馆(西岸馆)正在展出




吴历,《古木竹石图册》局部
纸本水墨,册页
30×22.5cm×10
龙美术馆(西岸馆)正在展出
在吴历长达六十多年的绘画创作中,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早年探索期(1659-1663):风格和恩师王鉴接近,皴染细腻,清秀雅致。
临摹诸家期(1663-1670):由于受王时敏细心栽培,遍临宋元名家真迹。康熙二年(1663),吴历绘制了一套《临宋元人缩略本》,王时敏在题跋中说:“见其近作扇册,皆从诸画中伐毛洗髓得来,脱尽向时畦径。”吴历偏好唐寅画风,同时极力吸取王蒙和吴镇之长,风格更为醇厚深秀。
画风成熟期(1670-1675):此时已能灵活临仿古人,将结构、笔墨等细节解构并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之中,自我风格更加显著。
创作高峰期(1676-1681):此一时期无论从创作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是吴历绘画的鼎盛期,他本人也曾总结:“绘事难于工,而更难于转折不工,苍苍茫茫,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吴历的独特面貌源之于自然,虚实相间、用笔严谨、情感深厚。
晚年第二个高峰期(1692-1718):此时的画风达到拟古脱古,苍古荒率之境。收藏家毕泷曾说:“渔山(即吴历)晚年从澳中归,历尽奇绝之观,笔底愈见苍古荒率,能得古人神髓。”代表作品有《人物故事图册》(故宫博物院藏)、《临宋元人缩略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兴福庵感旧图》(故宫博物院藏)、《湖天春色图》(上海博物馆藏)等。

吴历,《兴福庵感旧图》,故宫博物院藏。非本次展出作品

吴历,《湖天春色图》,上海博物馆藏。非本次展出作品
有关吴历绘画是否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在清中叶以后逐渐成为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在戴公望跋吴历《横山晴霭图》,杨岘、王韬对吴历的评价以及叶廷琯所著《鸥陂渔话》中,都提及吴历晚年好用西法作画,但尚未在吴历的绘画或文字中发现直接的证据。
吴历处在新旧画风变革的转折点上,又具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应该不乏目接触西方艺术品的机会,他善用的中西画法结合式的绘画技巧,起到了一种先导作用,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
清末民初,吴历受到较多关注。康有为推崇吴历集中西大成的的画学思想,他说“墨井(即吴历)寡传,郎世宁乃出西法,他日当有合中西而成大家者。”陈独秀认为吴历要优于“四王”:“说起描写的技能来,王派画不但远不及宋元,并赶不上同时的吴墨井(吴历画法的布景写物,颇受洋画的影响)。”
吴历的绘画属于清初摹古之风与西洋之风交会的产物,也是探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例证。
相 关 展 览
01
预约 / 主馆展览
预约龙美术馆(西岸馆)主馆展览
张晓刚:蜉蝣
施拉泽·赫什阿里:根茎
张季:火焰
乔尔·梅斯勒:灵性之旅
群星璀璨时:四王吴恽与四僧书画特展
长按识别以下小程序预约看展

门票价格、开馆时间等请点击这里
LONG MUSEUM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