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充满自信但绝不傲慢,从不跟随潮流;他直面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联,并秉持对历史负责和为人类服务的态度努力加以维护。他的作品优雅而精湛,但他对自己设计成就的度量却是社会和环境福祉,致力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主办方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先生表示。
我把此次获奖视作一种鼓励,我将继续关注建筑的本质和意义,会更加重视建筑师在应对当下气候变化和社会不平等方面的挑战中能做出的贡献。我们深知,身为建筑师需要扮演一个显著角色, 通过不懈地互动互联,不仅要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更要去创造一个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我们必须超越这一挑战,并帮助和启发下一代,让他们有远见和勇气来担当责任。 ——戴卫·奇普菲尔德
奇普菲尔德着眼于环境和历史,接纳现有的一切,在与时间和地点的对话中进行设计和干预,采用和更新每个地方的建筑语言。在建筑修缮和改造项目中,他的设计充满了他对历史敏锐的见解,从不完全采用现代建筑取代,坚定着眼于挽救原有设计和结构视野。
作为一名建筑师,在某种程度上我是建筑意义、记忆和遗产的守护者。城市是历史的记载,而建筑通过岁月的洗礼也会变成历史记录。城市是动态的,它们不会在原地静止, 而是不断地演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拆除了一些建筑,并用其它建筑取代它们。因为人们选择维护自身利益, 因此“只保护最好的建筑”的观念是不够的,对那些能够反映城市演变丰富性的特点和特质,还需要考虑对它们进行保护。 ——戴卫·奇普菲尔德


这栋建筑物是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移民美国之前在欧洲的唯一一件设计作品。本次修缮项目涉及到 3 万 5 千件原有的建造部件,在完成适当的修缮养护后,它们将按照密斯·凡德罗原有的设计方案被安装到初始位置上。
© Simon Menges
柏林博物馆岛美术馆 James-Simon
2018 年,柏林(德国)




受弗里德希·奥古斯特·施图勒启发而设计的柱廊威严而低调,以宏伟的规模重新诠释,围合而成的公共露台拥有从内到外的开阔视野,外部建筑和城市景观尽收眼底。
图1&3 © Simon Menges / 图2 © Ute Zscharnt / 戴卫奇普菲尔德事务所 / 图4 © Célia Uhalde
威尼斯旧行政官邸大楼
2022 年,威尼斯(意大利)



传统工匠复原了原始的壁画、水磨石和粉彩地面以及石膏装饰等,揭开了历史的层层面纱;同时,当地的工匠和施工技术也完成了垂直交通这样的现代化装置。
上 © Richard Davies / 中&下 © Alessandra Chemollo
2008 年,柏林(德国)



最初建于十九世纪中期,在二战期间被毁坏,当这一来自过去的建筑被展示,新与旧产生对话,激发了现代性。引人注目的新主楼梯,两侧的墙壁同时展现了了旧壁画和重建使用的材料的痕迹,甚至在战时被破坏产生的瑕疵也被留下了。
© 戴卫奇普菲尔德事务所
2022 年,巴黎(法国)



建筑为社区重新注入了活力,建筑师沿着原有建筑的底部设置一系列承重拱廊,将新建体量托起,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聚集空间,吸引人们进入或者穿越这段从莫兰大道通向塞纳河畔的全新视觉通道。
© Simon Menges
2018 年,伦敦(英国)

奇普菲尔德进行了现代化的干预,用桥梁连接了两栋建筑,从象征意义和实际意义上实现了统一。这座混凝土桥建立了一种新的城市形象,可俯瞰新的雕塑花园,并将原本独立的两个入口串联起来,为皮卡迪利大街和伯灵顿花园街之间提供了新的公共路线。
上&下 © Simon Menges / 中 © 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
博物馆一直是他特别关注的类型,无论是景区里的小规模独立作品,还是城市中显著而又往往复杂而精致的大型纪念物,他的博物馆作品向来无视“博物馆是精英文化场所”这一观念。他一次又一次地诠释了博物馆设计的真实要求:不仅要为艺术创造一个展示场所,还要与所在城市交织为一体,打破界限,邀请广大公众参与其中。他的博物馆建筑一再地创造出新的市政空间、 新的城市动线,以及整合城市现有肌理的新路径。
胡美兹博物馆
2013 年,墨西哥城(墨西哥)



建筑物由 14 根柱子支撑,架空于抬高的基座上,将市民活动从地面引入上层露台,创造出一个动态的社区广场。独特的锯齿状屋顶营造出 9 米多高的极富表现力的空间,窗户采用通高的玻璃,使每个楼层都拥有更广阔的视野。
上&下 © Simon Menges / 中 © Moritz Bernoully
2019 年,上海(中国)



三角形的地块上,三个承载着展览功能的建筑体量呈风车型旋转排布,并通过中央的双层通高门厅联系,人们可以通过西侧与书店和咖啡馆相连的龙腾大道进入,也可以通过东侧的滨江步道直接进入下沉庭院,或者拾阶而上到二层露台进入中央门厅。
© Simon Menges
在奇普菲尔德手中,建筑宽阔的室外空间使它们不再是艺术品的堡垒,而是交流、聚会和观赏的场所,建筑本身也成为送给城市的一份礼物, 一个共享之地,即便那些从不进博物馆的人也乐在其中。简言之,他的建筑在看似矛盾的理念之间实现了大局的平衡,既作为建筑设计自身必须是完整的,整体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深思熟虑,同时创造出了与城市和社会的关联,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地区风貌。
海浦沃斯美术馆
2011 年,西约克郡(英国)


建筑由十个相互连接的梯形体量组成,每个体量的尺寸和角度都是独一无二的。建筑看似从河中升起一般,仅能通过步行桥进入。
© Iwan Baan
无论是公共还是私人建筑,他的作品都为社会赋予了共存和交流的机会,既促进了人们的社会归属感又保护了个体独特性。将淬炼出的设计方案以深思熟虑的方式付诸实施,虽然近年来不那么明显,这种能力是可持续性的一个重要维度:可持续性即相关性,它不仅消除了多余的东西,而且是创建物质和文化上都可持久的建筑的第一步。
2017 年,首尔(韩国)


建筑协调了个人和集体、私人和公共、工作和休息的关系。玻璃幕墙上的垂直铝片提供遮阳,以促进热环境和自然通风,并创造一个半透明的环境,鼓励建筑的使用者、邻居和观察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 Noshe
03
全球化与现代化
“我认为好的建筑会提供一个环境,它在那里,但它又不在那里。就像所有意义重大的事物一样,它们既是前景又是背景,而我一向对前景不太感兴趣。建筑可以对我们的仪式和日常生活进行强化、支撑和帮助,我最喜欢也是最享受的生活体验是让平常的东西变得特别,而不是让特别的事物成为所有。”
——戴卫·奇普菲尔德
1976 年毕业于金斯顿艺术学院,1980 年从伦敦建筑联盟学院毕业,在那里他学会了如何成为一名具有批判思维的建筑师,学到了如何重新构想每个元素的潜力,从而让每个项目的意义都超越建造任务本身。
他曾在道格拉斯·斯蒂芬、诺曼·福斯特(1999 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和已故的理查德·罗杰斯(2007 年普利兹克奖得主)的工作室工作。1985 年在伦敦成立了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后来又在柏林(1998 年)、上海(2005 年)、米兰(2006 年)和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2022 年)增设了办事处。
河流与赛艇博物馆
1997 年,泰晤士河亨利(英国)


这座建筑既同化又偏离了英国的传统街区,设计特点是天窗和坡屋顶,其灵感来自河边的船屋和牛津郡的传统木制谷仓,并以未经处理的英国绿橡木为外墙。两个玻璃体量基座由混凝土柱托起以抵御洪水,微妙而有力地呈现出现代性和传承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 Richard Bryant
他的建筑语言既遵从基本设计原则,又能灵活地适应本地文化,实现了真正的平衡。他将柱廊元素纳入到欧洲项目,在中国项目中则融合了庭院元素,他使用当地材料的手法相当高级又巧妙,而在复杂结构中则能运用常规技术。从他的建筑作品中始终流淌出的诗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戴卫·奇普菲尔德的作品将欧洲古典主义、英国文化的复杂性,乃至日本的精致风格融为一体,这是文化多样性的结晶。
猪名川陵园礼堂和访客中心
2017 年,兵库县(日本)


© Keiko Sasaoka
他坚持不懈地追求多样化、坚实和具备连贯性的作品,时刻进行着对场所精神(genius loci 注:拉丁文)的严肃思考,也就是建筑所在地日益多样化的文化背景。在不同的城市中,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一座一眼就认出来的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而是看到了针对每种不同情况而设计的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尽管他的每个建筑都彰显着自己的存在,却能与周边社区建立新的联系。
良渚文化博物馆
2007 年,杭州(中国)



博物馆由四个长方体组成,宽度相同(18 米),但高度不同。这些体量之间的过渡被大小不一、气氛各异的宽敞庭院所强调。其中有些院子保持了原始的回廊庭院的类型,围绕着中间的花园或水池,而主入口的院子则是硬质地面,点缀着落叶树。在构图和博物馆学方面,庭院都是关键因素。
© Richard Bryant


基地西部通过引入博物馆、瓷器商店和陶瓷市场等新功能,该地区建立了其与工业历史的联系。基地东部将转变成为一个表演艺术校园,设有学院、演艺场所和其他附属设施。不仅保护和改造现有建筑物以供重新使用,同时还为该城市区域补充新建建筑,以在更广阔的城市环境中注入当代气息。
© 田方方
洛克·外滩源
2021 年,上海(中国)


建筑师保留了东向与南向的两个墙面,并将沿街的三层历史建筑立面进行修缮和翻新,在上面新建了十一层体量,拔高至 60 米的新建筑。这座新的红砖塔楼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标志,将历史悠久的城市肌理与远处高楼林立的新城市融为一体。事务所还负责了这一系列租界建筑中其它十座建筑的修缮和改造,尽可能多地保留了原有的结构,并为某些建筑的新功能增加了设施。
© 戴卫奇普菲尔德事务所
在体验戴卫·奇普菲尔德的作品时,毫无疑问人们想到的属性之一是经典,这是一种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特质。经典不在于风格,而在于对建筑行为和艺术责任的忠诚,对维特鲁威三个基本原则的忠诚:坚固、实用、美观(firmitas, utilitas, venustas)。他并没有着眼于创造标志性的、孤芳自赏的建筑表达,而是交替运用内敛和大胆,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方式诠释着建筑的角色。



美术馆扩建的城市概念来自于对在广场北部边缘置放一个有着清晰棱角的几何体的设想。城市规划定义了两个新的室外空间,一个为四面由城市框架构成的南部城市广场,另一个则为让自然环境渗透入其中的北部新艺术花园。
© Noshe
戴卫·奇普菲尔德坚信,在地球这个人类家园变得日益脆弱的时代,建筑师的角色就是培育新的方式方法以改善人们的生计和生活。他的愿景已不仅仅是把单个建筑融入其所在地点和文化,而是拓展到对地点和文化 更广泛的定义和理解。
特纳当代美术馆
2011 年,马尔盖特(英国)


建筑坚持了设计上的通达性和社会性原则。六个相同的晶体体量塑造了它透明的外观,让人们可以欣赏到广阔的海景。美术馆所采用的设计元素旨在减轻海洋恶劣条件的影响,例如偶发的洪水和漫溢。建筑由混凝土框架和酸蚀玻璃表皮构成,建在加高的基座上,并采用单坡屋顶以有效排水。
© Simon Menges
2001 年,格拉斯哥(苏格兰)


宽阔的中庭内设有逐级升高的宽大台阶和交流平台,其作为空间焦点和开放性的体现,既是各楼层间的通行纽带,又能提供非正式的交流聚会空间。各类空间堆叠有致,中部为封闭式工作室和小办公室,两侧是欣赏河景的大办公室。
上 © 戴卫奇普菲尔德事务所 / 下 © Christian Richters
2006 年,瓦伦西亚(西班牙)

这座建筑横向的四层混凝土体量极具特色,互相重叠且大小不一,从每一层都可毫无遮挡地俯瞰新挖掘的运河。建筑室外空间比室内空间更大,悬挑的观景台十分宽敞,有些进深可达 15 米,均采用金属板吊顶和实木地板。
上 © 戴卫奇普菲尔德事务所 / 下 © Christian Richters
2013 年,伦敦(英国)


设计确保该结构通过创造一个强大的正面来展示其存在,以应对建筑前广场的公共区域。这个正面通过有顶的南向阳台得到了加强,这些阳台由独立的铸铁柱子支撑在双高的凉亭上,并通过延伸的凸起基座使建筑的底部与倾斜的场地相协调。
© 戴卫奇普菲尔德事务所
2012 年,奇普菲尔德主持策划了以“共同基础”为主题的第十三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16 年至 2017 年被选为劳力士创艺推荐资助计划的建筑学导师;并于 2020 年担任 Domus 的特邀主编;他曾于 1995 年至 2001 年在斯图加特国立美术学院建筑系担任教授;2011 年在耶鲁大学担任建筑设计专业“诺曼·R·福斯特”客座教授。
他于 2004 年被授予大英帝国司令勋章(CBE),2010 年被封为爵士,并被授予名誉勋位。
编辑:邵珠琦,嵇瑞雪,戴乐
*本文内容来自普利兹克奖官方
标题及版式由 ArchDaily 整理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