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2日,国际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德累斯顿艺术节总监、莫里茨堡音乐节艺术总监扬·沃格勒将登台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为观众呈现巴赫的全套《大提琴无伴奏组曲》,长达三小时的演出被业界誉为“马拉松”式音乐会。这是疫情以来,国外艺术家走入中国的重要标志,更是国家大剧院积极打开文化艺术“请进来”的大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展现。
©:Marco Grob
德国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有一著名的设计理念“少即是多”(less is more),这句话对于创作于三百年前的巴赫全套《大提琴无伴奏组曲》来说,无疑是一句非常精妙的注解。
只一把大提琴,没有任何伴奏乐器的衬托与配合,就构建出了一个结构精密,内涵深刻,又洋溢着情感光辉的音乐世界,其恢弘壮丽,令无数演奏者与聆听者喟叹。
率先发掘并演奏这部作品的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家卡萨尔斯曾如此评价这部作品:“随着对组曲研究的深入,我眼前展现出一个既炫丽优美又辉煌宏大的精神世界。在这一长时间的工作中,我所经受到的感情应是我一生中最纯正和最强烈的感情。”大提琴演奏家罗斯特罗波维奇同样对这部组曲充满了虔敬与热爱,他说:“巴赫的情感世界与莎士比亚同样宏伟。”
巴赫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不仅是无伴奏乐曲中的典范之作,更被看作大提琴演奏家们技术和修养的试金石,而在一场音乐会中上演全套《大提琴无伴奏组曲》更考验演奏家的才具与气魄,对于观众而言,也是极其难得的赏乐体验。
作为当今时代最杰出的大提琴家,扬·沃格勒被《纽约时报》称赞“充满灵魂、色调丰富的演奏方式”,被《留声机杂志》赞许“绕梁三日的绝佳琴艺”。他是世界上最受瞩目的管弦乐团,如纽约爱乐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匹兹堡交响乐团、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罗马圣切契利亚交响乐团的独奏常客;与安德里斯·尼尔森斯、法比奥·路易斯、安东尼奥·帕帕诺爵士、瓦莱里·捷杰耶夫、霍内克,以及长野健等指挥家们保持着深厚的合作友谊。
©:Marco Grob
扬·沃格勒的巴赫六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录音专辑曾获德国回声古典音乐奖的“2014年度器乐演奏家奖(大提琴)”,此次,他选择在一场音乐会中为观众们呈现全套六首组曲,不仅是彰显他卓越的琴技,更表达了这位远道而来的演奏家对中国观众满满的诚意与期待。
演出开始前,我们通过邮件与扬·沃格勒进行了一次简短的采访,他慷慨地与我们分享了他对于即将到来的音乐会的期待,以及对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的解读。
Q1:对于此次来到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演出,您的心情如何?对这场演出有怎样的期待?

我非常期待与北京的观众们分享这部非常贴近我内心的、伟大的音乐作品。尤其是在国家大剧院,这个向往我已久,但还没有机会亲身体验的音乐会场地。
Q2:巴赫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是大提琴作品中公认的典范之作,您对这套作品有怎样的解读?

我的父母都出生于莱比锡,这是巴赫(生前)工作与进行创作的城市。我是童年时在唱片认识的这部作品,而且耳濡目染了我的父亲如何教授它(他曾是一位大提琴家),从12岁起, 我便开始学习这部作品。从那以后,这部杰作便始终伴随我的成长轨迹。我把它视为天才之作,既接地气,又具有普世的价值。研究并向全世界演奏这部作品,对我来说是一生的旅程。
Q3:演奏全套六组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对于观众来说,既是惊喜,也有挑战,您希望观众们在看演出前做什么样的准备?

不需要做任何准备,音乐是会直击人心的。我一直惊叹于巴赫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对于听众来说是如此和蔼近人。或许是因为大提琴温暖的音色让观众感到舒适。每一部组曲都以前奏曲开始,开场之时便已呈现了整部组曲的调性和个性。接下来的舞曲乐章,每部组曲的都有着几乎相同的结构。这给予了演奏者和观众一定的稳定感使他们自然去习惯整套组曲的建筑体系。然而在色彩、性格、情绪的丰富度上,巴赫在每部组曲上的创作都是不一样的,他从不去重复过往的创作。
我们正共同经历这段旅程,对我来说能在音乐会上演奏全套六首组曲依然非常令人兴奋。音乐是会自述的,我时常感受到自己正与观众们一起聆听这奇妙的音乐。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作为国家表演艺术平台,国家大剧院积极打开文化艺术“请进来”的大门,持续推进与深化高质量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国际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扬·沃格勒此番登台,也是疫情以来,国外艺术家走入中国的重要标志!未来,更多国际知名艺术家将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大师云集、星光璀璨的国际演出将再度点亮国家大剧院的艺术星空。
这个周末,让我们走进音乐厅,
聆听最醇美的大提琴“咏叹”,
在音乐的缝隙中,遥望音乐巨匠巴赫的伟岸身影。
本期文案:廖婉毓
本期编辑:李子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