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摩登田野上的大棚美术馆
2022年初,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以上海奉贤江海村的公共艺术活动为载体,邀请一批设计师、艺术家进行在地性的公共艺术创作,以“摩登田野——新海派乡村美育展”为主题,通过艺术创作活动挖掘当地潜藏在日常生活之下的文化潜能。
孔荀 作品名称:《乡遇·摩登2.0》
该作品以“摩登田野”2023新海派乡村美育展的大棚建筑为载体,打造以海派元素为主题的艺术光影秀,其中融入海派戏曲、海派图形图案、海派时尚等多种元素。作品以“乡遇海派·向野而生”为名,初始于疫情后万物复苏,通过创意投影和激光等技术手段,将海派元素进行从“古到今”的光影叙事艺术创作,将海派元素扎根于乡村田野,体现艺术与乡村、田野与海派、环境与人文的交融。
时隔一年后的2023年春季,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再次以艺术设计赋能乡村振兴为理念,推出“摩登田野:2023新海派乡村艺术节——暨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教师年度展、奉贤区南桥镇文化艺术节”,通过“大棚艺展、设计赋能、课程联动、在地创作、美育下乡”五个版块、在大棚美术馆、美育实验室、乡村设计服务站和田野间呈现涵盖绘画、雕塑、影像、装置、建筑、产品、表演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成果,为周边的乡村居民营造一个别样的文娱新场域。
艺术节启动仪式
“摩登田野”由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教授提名,协同学院各系部创作力量和奉贤区南桥镇的在地文化资源,通过在地互动和设计服务,以艺术与设计“介入”乡村、持续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可能。
大棚艺展“看艺术”
利用江海村海马营地蔬菜水果大棚,在农闲世界改造成大棚美术馆,邀请艺术家、设计师同当地村民合作,在地创作作品、举办展览,艺术作品生长在土地上,掩映在蔬果间,让文艺的百花园为乡村绽放。
参展作品 邱加《物之所在》
一个从视觉记忆的沉淀中捕捉到的具有温度的造型。
设计赋能“创艺术”
文化进行时代表达,以可视化方式开展多维乡村改造,解决地方发展中的痛点、难点问题,设计成果通过“创意市集”展示呈现。
参展作品-章莉莉 黄依菁《霓虹兔爷》
来源于中国传统木版年画中的门神形象,门神多用于中国乡村中的双开门上,有驱魔辟邪、祈福求安的作用。作品以秦琼和尉迟恭为原型,结合癸卯兔年动物形象,创意形成既传统又当代的兔子门神形象。霓虹设计让兔子门神具有摩登夜上海气质,形成新时代乡村空间海派国潮新风貌。
课程联动“学艺术”
遴选上海美术学院的优质课程,把课堂搬到乡村田野里,邀请村民走进课堂,涵养美育。邀请文化机构专家为学生讲解良渚文化和江海新貌。
参展作品-葛天卿《摩登弄堂》
海派文化的是历史长河中无可替代的记忆符号,更是上海人民记忆里寻觅的“家园”,海派风情展拓宽了海派文化的定义,以文明致敬岁月,将历史与现实缝合,并由此追溯黄金时代的种种真迹。弄堂与田野是城市藏情于景的文化底蕴,交织错落的弄堂如同无声的诗词、立体的华彩、 婉转的乐章和饱含情愫的文章,荟萃着上海的历史足迹和人文情怀。
在地创作“留艺术”
邀请新锐艺术家开展驻留计划,进行在地创作,把艺术品留在田野里。同时邀请村民共同参与艺术家创作全过程,在不断交流中融入在地艺术新语汇。
参展作品--荣晓佳《召唤4》
作品在引力、风力、拉力和弹力之间构筑了一个极简的内在动态平衡系统,用于将地表状态转换为视觉和听觉的自然组合。有人将麦田怪圈(Crop Circle)视作“天兆”,而我们就是试图建立一种生生不息的“地应”,向人类未曾到过的远方发出绵绵不绝的召唤。
美育下乡“玩艺术”
依托去年授牌的“上美设计系-奉贤区南桥镇江海村乡村美育社会实践基地”和签约的“良渚江海乡村美育联盟”,持续发掘地方非遗文化,开展美育下乡活动。
美育活动
一年一度的“摩登田野”,作为一种都市与乡村文化交流方式,不仅是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师生乡建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现,同时希望以此带动奉贤区南桥镇江海村乡村艺术公园的建设,打造海派乡村的文化品牌。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