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前言
About the preface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礼记·大学》
今天,身处此地的人们已经生活在一个“日常”与“非日常”景观边缘模糊、频繁切换的时代,数字与网络带来的技术变革,为每个人带来了异常便利的通路,这个通路为人们带来物质的收获,也传递着非物质的信息。人们日常的资源获取、记忆留存、生活方式,在一定意义上大都依赖于此。当接收与处理已知事务成为日常时,我们又应该如何将日常之物转化成非日常的景观呢?或者说“造物”或“赋义”这些非日常景观的部分是如何被生产或被制造出来的?
将平面的图形解构、重组并赋予其全新的视觉阐释与意义隐喻,是视觉艺术与设计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艺术家朱珠在此次项目中给我们带来了她在这一领域的某些尝试与探索。
拓印,一种将物的部分实体图像信息留存与传播的传统技艺,是早期人类留存记忆与传播信息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种将日常之物转化为非日常之物的转译方式。通过拓印,物的物质性从多重维度转向了平面维度,带来了物体原本信息的部分丢失;而在平面维度的重组与构建过程中,物体的相互关系带来了其衍生意义的拓展与发生。在这一过程中,拓印成亦成为了一种信息转化与文明输出的通路——记忆于现在的过去事物。
艺术家将身边的日常之物,以这种通路方式输出,形成全新的艺术创作,以此来对当下功能过剩而多元生态不足的社会进行发问——如何在那些现实的已知中突破我们自身局限的认知边界。
文/曲俊
部分作品
Partial works

《识别1/2/3:标准与个体的平衡/有限与无限的悖论》,纸本水墨,尺寸370*5*5/300*5*5/300*5*5厘米



《类别1/2/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纸本水墨,尺寸120*90/120*90/120*90厘米

《记稿:从绳结记事到仓颉造字/记录无常于日常》,纸本水墨,尺寸480*110厘米
关于艺术家
About the artist
朱珠,博士,生活并工作于南京。
在此次项目中,朱珠希望回到一种返濮的方式,并以此记录日常于无常。正如她所言,造物,均以造物者为媒介,进行输出转换。造物者,又以安住于“物”与“造”其间,与物保持距离,履行对物的“再现”或“表现”为最常见。而拓者,则与此不同。拓,需以纸为肌肤,以肌肤为目,以目入物,触摸形状、空间、记忆、气味。拓物,以二维呈现作为对世界观的陈述。所拓之物,是轮廓,是影子,是黑色的光。并最终,一切关于扁平。万物齐一。

展览讯息
About the exhibition
齐物/日常与无常
2022.11.24 — 2022.12.02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中国
学术主持 邬烈炎
项目策划 曲 俊
朱 珠 个人艺术项目
鸣 谢
祝 炜
陈鲲鹏
康峻铭
张书豪
陶皓淼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AMNUA数字展厅;
为保证流畅体验,建议在wifi环境中观看;
投稿信箱:amnuamedia@163.com;
文章版权归AMNUA视野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