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美之境: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珍藏展”呈现了约70件公元一世纪前后的稀世珍宝,囊括了绝美众神雕塑、出土于庞贝和赫库兰尼姆古城的美轮美奂马赛克、壁画、青铜器和玻璃制品等媒介,从不同方面再现了两千多年前古罗马的璀璨文明。
本次展览是MAP结合“2022中意文化和旅游年”,在意大利驻沪领事馆及文化处的大力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使得如此数量庞大的古罗马遗迹极为不易地齐聚一堂,创造了足不出沪就亲眼见到众多意大利国宝级文物的珍贵机会。现展期已“余额不足”,离闭展不到一个月,请观众们抓紧在4月9日闭幕前到馆观展。
展览“绝美之境”按不同主题被分成3个单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单元:“家与美”。
还原两千年前的古城
公元79年,意大利南部的维苏威火山发生大规模爆发,将繁极一时的庞贝(Pompeii)、赫库兰尼姆(Herculaneum)、斯塔比亚(Stabiae)等古代城市一夜摧毁。大量堆积的火山灰也将这些城市的遗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为后人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历史研究资料。
今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拥有全世界最完整、最重要的庞贝与赫库兰尼姆壁画藏品。展览“绝美之境”为观众呈现了其中约30件重磅作品,它们可追溯回公元1世纪或更早。
单元 “家与美”诠释了在经济与文化高度发达的古罗马时期,“美”渗透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展览通过陈列一系列被火山灰掩埋的艺术作品和生活用品,为观众全面、生动地还原了公元元年前后罗马帝国欣欣向荣的社会风貌。
“迷宫”中的窗景
展厅内的“景框”设计
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本单元在物理空间上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空间的展品以古城壁画为核心和一面尺幅巨大的马赛克为终点,邀请观众走进一座精心设计的“迷宫”当中。
展陈团队Cibic Workshop在本单元设置了一面面展示壁画的隔断墙,同时巧妙地确保了展厅中央横纵两条动线上无任何视觉遮挡。观众无论身处哪里,视野都会十分开阔、舒展。
走入展厅,即走入一个“同心矩阵”的正中央:观众不仅能看到周遭展墙上的壁画作品,也可以透过前后左右的多重“景框”,看到更远处的雕塑或建筑遗迹。这种独特的设计使展厅在空间深度上形成了明确的层次感,也促使观众分别从不同角度与位置获得不同的观展体验。
古罗马的别墅与花园
向左滑动
将花园装饰搬进壁画
无论是古罗马别墅还是公共建筑,都缀以华丽的内饰,光影与色彩交织于此,马赛克、壁画及各种精巧玲珑的日用器皿各成其美,彰显了罗马及帝国各行省所盛行的品味和风格。
除了一般的建筑装饰,如仙女雕塑和喷泉,古罗马的富人还可以在其住宅的墙上作画,打造额外的花园空间。展厅中的第一件作品为古罗马常见的盥洗盆(Labrum),它使墙上的喷泉仿佛走出了壁画,变成了现实。




《建筑隔断装饰》
Fresco with Architectural Partition
彩绘壁画
公元1世纪,庞贝
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本单元的壁画被分为多个“对照组”。例如,上方两幅同名壁画被安置于两面正对着的展墙之上,并隔展厅相望。它们的花纹精致繁杂,优雅的曲线令人联想到古希腊爱奥尼柱式的造型特点。同时,作品融入了带翅膀的人和兽的形象,与另一幅作品《斯芬克斯像立于壁毯边缘》产生关联。

《斯芬克斯像立于壁毯边缘》(庞贝壁画第三风格)
Decoration of III Pompeian Style with Sphinx on the Edge of a Carpet
彩绘壁画
公元1世纪,庞贝
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希腊神话中,斯芬克斯(Sphinx)是一个长着女人的头、狮子身体、鸟类翅膀,以及蛇尾的怪物。同时,斯芬克斯也是古埃及金字塔守护神,又称“狮身人面像”。这一神兽的存在,是古埃及和古希腊文明之间曾有过交流的证明之一,二者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古埃及的斯芬克斯没有翅膀、蛇尾或女性特征。1
这幅壁画隶属庞贝壁画第三风格(Third Style),该风格具有高度的装饰性。庞贝古城壁画的发展通常被艺术史学家分为四个阶段,第三阶段正值奥古斯都(Augustus)时代。2 公元前30年,奥古斯都打败了马克·安东尼(Mark Anthony)和“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Cleopatra),将埃及一并纳入罗马帝国的领土当中。此后,古罗马建筑空间中开始出现大量的埃及元素,斯芬克斯也是其中之一。
狮子与酒神共舞

《狮子和酒神游行场景马赛克》
Mosaic with Lion and Dionysian Procession
石质马赛克
公元前1世纪,庞贝
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这幅华丽精美的马赛克在1829年出土于庞贝古城一座别墅的卧躺餐厅(triclinium)。卧躺餐厅是古罗马宅邸中一种独特的空间。3人们聚集在这里,一边躺卧在沙发床上,一边交谈、进食、饮酒。
躺卧餐厅通常在四周墙壁绘有壁画,同时地面中央由马赛克装点,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是此类马赛克的常用主题。该别墅中卧躺餐厅的壁画与《斯芬克斯像立于壁毯边缘》的创作时代相近,均为庞贝壁画的第三种风格。

《狮子和酒神游行场景马赛克》局部细节
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这幅马赛克由精巧多彩的叠褶图案镶边,描绘了一座狄俄尼索斯神庙的内部景象:狄俄尼索斯、女祭司们和丘比特正围着一只长有浓密鬃毛、系着花环的雄狮。这只神圣的野兽前腿戴着金链,似乎被周遭音乐的力量和狄俄尼索斯的幻影震慑住了。此处的工艺被称为蠕虫状纹样,其使用的微型镶嵌物仅3毫米宽,展现了古罗马工匠精湛的技艺。

《粉饰灰泥吊顶》
Ceiling Stuccoes
灰泥
公元1世纪,维苏威火山遗址
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马赛克旁的《粉饰灰泥吊顶》是古罗马别墅中常见的吊顶装饰,同样来自公元1世纪。吊顶上的图案为神话中的半人马(Centaur),他们通常象征着狂野、原始的本能。在艺术作品中,半人马经常伴随酒神的座驾一起出现。4 另外,《狮子和酒神游行场景马赛克》所出土的别墅正好名为House of the Centaur,与这件作品在意象上形成呼应。
展厅中,三件分别装饰古罗马宅邸天顶、墙壁、地面的展品相互关联,为观众立体地还原了古罗马的家庭场景。
健康之神守护日常生活
本单元的第二个空间围绕着阿波罗之子,同时也是医药与健康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Asclepius)的大理石雕像,陈列了青铜器、玻璃等诸多不同功能的器具,鲜活地展现了古罗马人的日常生活。

《阿斯克勒庇俄斯》
Farnese Asclepius
大理石
公元2世纪,罗马
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这尊雕塑身批长袍,右手执一根被蛇缠绕的手杖,也是医药之神的象征;左侧靠近脚的位置,一块圆形石器暗示着他与阿波罗的紧密联系。蛇是阿斯克勒庇俄斯独一无二的标志,协助这位医药之神实施疗愈。
青铜器

《灯台》
Candlestick
青铜
公元1世纪,庞贝
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灯台壁画》
Fresco with Candlestick
彩绘壁画
公元1世纪,赫库兰尼姆
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本单元中精美的青铜制品大多来自庞贝等火山爆发遗址,体现了古罗马在家用青铜器冶炼工艺上所达到的超高水平。
在当时,灯具往往被置于青铜制成的长柄灯台之上。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观众沿着展览的动线观展时,会先后与描绘灯台的壁画及灯台的实物相遇。壁画中的物品由此从二维的平面作品进入三维的现实当中。
青铜器与动物元素
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另一部分青铜器展品则用于盛放葡萄酒或水,也可用于仪式复杂的祭祀。这些器皿许多以马、鹿等动物灵感来源,进行了丰富的装饰。
玻璃制品


玻璃容器
公元1世纪
庞贝、赫库兰尼姆、维苏威火山遗址
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自公元前3世纪以来,思想、技术、神话传说以及实体贸易在罗马境内自由往来。古老的商道逐渐演变为众所周知的“丝绸之路”, 助推了各国人民的交流。
公元前1世纪,屋大维(Octavian)结束了罗马长达约一个世纪的内战,扩大了罗马帝国的版图,并赢得了“奥古斯都”的头衔。罗马进入了史上文明最为繁荣的时代:罗马和平(Pax Romana)。
这段时期内,许多来自西顿(Sidon)等玻璃制造工艺发达地区的工匠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开始将工作室迁至罗马。5 罗马帝国逐渐拥有了领先世界的玻璃制造业。到了汉代时期,中国也曾大量从罗马进口玻璃制品。6


玻璃容器
公元1世纪
庞贝、赫库兰尼姆、维苏威火山遗址
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当时的玻璃制品集中展现了罗马人为适应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发展的各种技艺和形式。玻璃不仅可用于建筑中大大小小的窗户,也可以用于制作独特的物品和部件,例如浮雕首饰,或用于仪式、丧葬的用品和饰物等。而日常用途主要在于饮食,如壶、罐和各种杯子。同时,它们也能用于储存油和药用精华,以及来自殊方异域的精油和香水。

单元“家与美”
展览现场 ©️浦东美术馆
单元“家与美”通过别出心裁的策展与设计,呈现了火山爆发后穿越千年而保存下来的古罗马遗迹,并为观众提供了一种超越时间的永恒体验。

正在展出↓
浦东美术馆实行一票通制
一张门票即可纵享以下展览




美普绘——少儿艺术家培养计划↓

购票预约、票价介绍详情请戳 ↓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