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永学近来的绘画创作主要是围绕竹林和沙洲两个主题。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高尚坚韧的君子之风的象征,文人雅士从不吝溢美之词题咏之。在中国画史上,苏轼《潇湘竹石图》、文同《墨竹图》,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沙洲则很少是传统中国画的画题,1940年代关山月、黎雄才、吴作人等,在走向西部的过程中写生了雪域高原、大漠戈壁,沙洲景观才汇入到中国绘画史的图像谱系中来。
王永学画竹林,起初是受到唐代大诗人李贺名篇《李凭箜篌引》诗意的感召,其以青灰的矿物色调矾水晕染,营造荒寒杳远幽邃之境,用铅笔描绘丛篁萧瑟,以对应江娥啼竹素女愁之句。而后“灰度”系列中,他又抛开诗意,以不同色相明度的灰表现青雾中的竹林意象,茂密的竹林中萦绕着浮光,令观者尤感文雅清幽之气。再者“翡翠石”系列,王永学则以圆明园中假山残石融入竹林中,形成带有更明确历史信息和社会学意味的新竹石图。“灰度”和“翡翠石”系列,王永学更为注重的是画面造型的纯粹性,是并置写实与抽象的新探索。“冷翠石”系列中,更是出现了纯形式主义的探索,假山残石幻化为行将隐退的躯体,展现了王永学内在涌动的生命张力。
沙洲系列,王永学将视野转向塞外边疆,是对生命韧性和不朽的咏赞。如果说竹林主题是他对中国传统文人雅士道德风骨的再塑,那么沙洲系列呈现的则是其雄强悲壮的思想面向,是他对边塞诗中“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象的感怀。其中,从“天鹅绒”到“微尘”系列,王永学转向的是对沙洲本体的凝视,微尘更是象征着对生命虚空本质的喟叹。最新完成的上下三联画《大风景》,由具象的沙洲,上而抽象的虚空,再上为风沙侵袭的胡杨木的枯骨。惟恍惟惚间,时空在此交织。
——魏祥奇

竹林中的石墙
150cm×220cm
260克宣纸、铅笔、色粉
2022

竹林·白光
150cm×200cm
260克宣纸、铅笔、色粉 2022

基础在竹林中
150cm×220cm
260克宣纸、铅笔、色粉
2022

大风景 (三联)
367cm×200cm
260克宣纸、铅笔、墨、矿物色
2023
王永学
1981年出生于辽宁铁岭,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作品获得2016“大新两岸三地青年艺术家创作奖”金奖,2012今日美术馆“富隆杯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年度提名展”银奖。作品被今日美术馆,悦美术馆,台湾大新美术馆等机构及个人收藏。

冬季(11月-3月)11:00-17:00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