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策展人:范迪安、吴为山、马锋辉
展览总监:傅中望
分策展人:盛葳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武汉市人民政府、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承办单位: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武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单位:武汉市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武汉美术馆、合美术馆
展览地点:武汉美术馆(汉口馆)
展览时间:2022年12月28日——2023年5月31日
参展艺术家(按姓名首字母排序):阿娜伊斯·唐德、安迪·莱提宁、安东尼奥·纳瓦罗、奥列格·米哈 伊洛夫、芭芭拉·梅德森 、陈焰、后天计划(陈荣新、洪荣满、张云峰、孔德林)、胡泉纯+央美雕塑系五工、黄锐、黄于纲、焦兴涛+羊蹬艺术合作社、康剑飞、李琳琳、李牧、刘建华、刘商英、彭显锋、切莉尔·霍茨博格、任前、隋建国、苏珊·安克、汤南南、谭大利、唐影、吴观真、武小川+关中艺术合作社、王景春、徐冰、徐累、许江、许毅博、彦风、杨心广、袁晓舫、章燕紫、曾健勇

正在武汉美术馆(汉口馆)展出的“2022武汉双年展”“绿色生态”专题,为观众呈现了环保主题、生态艺术、生物艺术、绿色科技、艺术乡建等各种不同的当代艺术方式。艺术家以绿色生态作为全球议题,通过艺术感受自然文化和哲学传统,展望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与美好生活,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
接下来,我们为大家介绍参展“绿色生态”专题的36位艺术家及作品,按照“金/创造”“木/生长”“水/滋养”“火/赋能”“土/孕育”版块分期呈现。现在一起来看看“水/滋养”版块的8位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吧!

水/滋养 Introduction
01
黄锐
1952年生于北京
现工作居住于北京
艺术家介绍:
1978年与诗人北岛、芒克共同发起著名的地下文学杂志“今天”。1979年与马德升联合发起“星星美展”。2002年北京798艺术区主要发起人,798保护和转型概念执笔者,2004-2007年798艺术节(DIAF)的艺术总监。2018年,将自费建造(历时2006-2018)的“黄锐白云馆”捐赠给地方政府,现已成为香港CHOI中欧艺术交流中心。
代表展览有:
2022年波兰驻华大使馆“和平之缺”
蔡冠深文化交流中心“重生”
2021年德国驻华大使馆“自由创作艺术,艺术创造自由”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抽象之道”
木星美术馆“黄锐:艺术人生”
2017年弗里兹大师展“黄锐:1989”等

参展作品介绍

△一条河 献给赫拉克利特 | 黄锐 | 绘画装置
200cm×320cm×4 | 2021-2022
1.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赫拉克利特
2.上善若水——老子
3.为什么要画一条河?两位先哲已经否定了这个主题。
4.注意和作品保持距离。注意和思考保持距离。注意质疑下的距离问题。
5.艺术是另外一种虚拟性的替代物。
6.在易经里,一条河既可以是它的光线,也可以是人的影子。
02
奥列格·米哈伊洛夫
1981年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
2008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
绘画雕塑和艺术学院版画系
获硕士学位
艺术家介绍:
从事版画创作近20年,创作方向主要为平版画。2009至2011年任教于圣彼得堡国立艺术工业学院绘画系。
奥列格作为书籍艺术家在艺术旅行上(包括艺术家工坊入驻创作,大师班等)投入了大量时间。他曾参加过四川美术学院2017级大师班,2018年参加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扎耶德大学大师班和讲座。

参展作品介绍

△生命轮回 | 奥列格·米哈伊洛夫 | 版画
68cm×101cm | 2017
鲑鱼象征着父母强有力的承诺和生与死的轮回。鲑鱼在上游完成了惊人的旅行,在对抗强大的水流和激流中耗费了巨大的体力,最终回到了它们的出生地,进行繁殖。
这是一个悲伤却又富有诗意的故事,鲑鱼经历了重大的蜕变,孕育了新的一代,它的红色婚纱乃大自然的杰作。每幅作品都结合了传统胶印和丝网印刷,包含五层颜色。

△越过海洋 | 奥列格·米哈伊洛夫 | 版画
68cm×101cm | 2017
全世界美丽、多样的海洋鱼类值得被保护。《越过海洋》是以水生生物为主题的三联画的第二部分,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平衡,是一种中庸之道。每幅作品都是传统胶版平版印刷和丝网印刷的结合,包括五层颜色。本作品在中国深圳观澜国际版画基地的艺术家驻场期间印制。
03
安东尼奥·纳瓦罗
1966年生于法国波尔多
毕业于西班牙阿利坎特大学艺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
现为西班牙米格尔·埃尔南德斯·德埃尔切大学艺术学院版画专业教授

参展作品介绍

△无题 | 安东尼奥·纳瓦罗 | 套色木刻
48cm×76cm | 2009
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条河,可能源自儿时的记忆,可能来自很多年前曾经陶醉的风景,虽然每个人的记忆不一样,唯有清清的河水总是相同。
一阵风吹过,水面泛着粼粼的波光,那是一个美好的地方。我们是否还能回到故乡,回到那条清清的小河。
04
任前
自由艺术家
1971年生于重庆
199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
现生活工作在重庆 、纽约
代表展览有:
2022年澳洲悉尼中国文化中心“水系成都”当代艺术展
2020年星汇当代美术馆“任前”同名个展
2018年重庆十方艺术中心“世界”
2017年德国杜塞尔多夫城市文化局“现实尴尬双个展 ”
2015年澳门艺术博物馆“以身观身”中国行为艺术文献展
2002年昆明土著巢"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声音与录像艺术展

参展作品介绍

△取水:从这儿到那儿,为取水所作的计划1999—
(系列)
任前 | 装置、行为、影像 | 尺寸可变 | 1999-2022
此系列是任前迄今为止于1999年至2022年间创作的一系列持续行为艺术作品。此系列作品设定以艺术家自己的一生来完成,直至生命的终止。也可交由后续的艺术家来继续实施。
这一系列作品由艺术家每年在中国和世界各地不同水域的取水水样的行为和旅行视频记录、图片、以及采的水样装置构成,最后在美术馆空间展出。
艺术家通过这二十多年来在世界各地水域取水样的持续行为,试图从艺术,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宗教等角度来关注人类的生存发展状况。
05
汤南南
1969年生于福建云霄
2004年获厦门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学位
2016年获中国美院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生活、工作于杭州
代表展览有:
2021年红顶艺术中心《四海志》
2021年澳门艺术博物馆《艺文荟萃: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2021》
2020年银川当代美术馆《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
维多利亚州国立美术馆《红色时代的童话故事》
2020年寒山美术馆《黄河青山》
2017年《不息》第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
2016年民生现代美术馆《铸浪为山》
2015年《没有真身—第三届乌拉尔工业双年展》
2012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重新发电—第九届上海双年展 》

参展作品介绍

△虞渊(局部) | 汤南南 | 彩色水墨动画
5′07″ | 2018
宇宙是漂浮的时间,虞渊是太阳睡觉的洪荒之地,也是生命最终的归宿。黑暗和虚空漂浮涌动,永不停留、永不停歇。
注:虞渊又称隅谷,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日没处。在《山海经·大荒北经》《淮南子》卷三《天文训》《太平御览》中均有出现。

△踯躅冲(局部) | 汤南南 | 彩色单屏录像
3′56″ | 2019
九侯山和乌山交界的大山深处,有天蜘蛛善行水上,雷厉风行,官名“踯躅冲”。晴天前进一步退四步,阴雨天前进四步退三步,至死不休。
附:踯躅冲,闽南土话名为“牙鬼”,见《山海经-大荒西经》:又西三百曰乌山。天灵巨石为山阳,石中藏乌玉,其阴有大泽。有兽焉,善行水上,其状如蛛,四耳九口,背生千眼,其名牙鬼,佩之失声,食之无卧,见风雷则运行水上,前后激荡不眠不休,见之则天下大疫。

△江清月(局部) | 汤南南 | 彩色单屏录像
7′50″ | 2019
体素储洁,乘月返真。
载瞻星辰,载歌幽人。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注:摘自《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洗练》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七阵微风(局部) | 汤南南 | 彩色单屏录像
6′06″ | 2018
诗人头上插着白芷芙蓉,栗色的长袍上、腰带间也扎着琼枝佩兰。他行吟泽畔,带着芳草的清香和叹息,随风消散在沼泽和灌木丛。诗人没有自言自语,没有临风把酒。只是犹豫孤独,沿江徘徊。
诗人没有看见沉默的江离辟芷,也看不见匍伏的宿莽菌桂,心里只有河山星辰、沧海横流,只有家国天下。诗人向天问了九个问题,天没有回答。诗人又向自己问了七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有一股微风带着答案吹向江面,划过树梢。
七个问题,竹子随风荡漾了七次。桂舟慢慢弯下腰,弯的很低,突然弹起来,朝着诗人的方向激荡而去。
06
王景春
199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摄影专业
199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学院
2014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与英国伯顿大学获全媒体文学硕士学位
艺术家介绍:
2004—2016年《南方都市报》视觉总监
2016年至今《极光视觉》CEO联合创始人
代表展览有:
2022年宁波国际摄影周《大江大河》王景春的水世界原作展
2021年广州影像三年展《剑麻》《三峡》
2018年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少年时代》
《逝者如斯:长江三峡、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影像考察》
2004年广东美术馆《中国人本》纪实展馆藏作品《大海中的一条船》《收割剑麻》
2003年上海原点画廊颜长江、王景春《离骚·三峡》展
2001年平遥摄影节参展《新闻摄影三人展》

参展作品介绍

△涓滴与洪流王景春的水世界(局部) | 王景春
50cm×40cm×37 | 人文纪实摄影
| 1999-2022
我原以为在武汉大学的7年大学生涯是王景春与长江结缘进而以水为线索营造自己的摄影世界的开端,却不知线索的源头还应再向前追溯:
生长于华山脚下渭河平原的他,少年时代便已在懵懂中见过三门峡水库的移民变迁。成为摄影记者之后,他的诸多选题都或明或暗地指向了人类与水的复杂纠葛:银川缺水、运河断航、大海中的一条船……再后来他远赴南极和北极两端,目见那生命之水存贮的原点与隐忧。
跨越国别洲际宏阔的土地上,水的丰沛与匮乏、泛滥与涓滴、清澈与混沌,都是人类与造物亘古绵长的纠葛写照。
今夏的高温干旱是水的又一次警示,在这样的时节,梳理展出王景春摄影中的水之线索,不失为一种应时之作,愿影像的力量让我们自省谦卑。
07
袁晓舫
1961年生于湖北黄石
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退休教师
代表展览有:
2021年合美术馆《文化创新洪流中的“美术思潮”》
2019年肯普滕美术馆《原鄉——中國影像藝術展》
2018年安仁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中国新影像——2010年以来的新态度》
2017年良渚文化艺术中心《都市游牧——大屋顶国际动态影像展》
2014年湖北美术馆《他者•距离——两岸当代艺术交流展》
2013年威尼斯军火库113号 《对望——中意当代艺术展》
2012年深圳美术馆《再历史——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
2011年卢瑟恩美术馆《山水·寂静之诗——中国当代艺术展》

参展作品介绍

△千里江山(局部) | 袁晓舫 | 影像 | 4′33″ | 2013
《千里江山》的平面影像完成于2008年,是把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与虚拟的城市影像上下并置,2013年改编成视频作品。
下半部的城市景观是依上半部的山形水势而起的高楼林立。用这种并置方式是我对城市化与自然人文关系的一种思考。
08
章燕紫
1967年生于江苏镇江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双硕士学位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
艺术家介绍:
曾在上海美术馆、今日美术馆、那不勒斯当代美术馆、香港医学博物馆、英国爱丁堡Surgeons'Hall Museums和巴斯东亚艺术博物馆 (MEAA)举办个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香港M+博物馆、中央美院美术馆、瑞士Musée Atelier Audemars Piguet、乌利·希克(Uli Sigg)当代艺术收藏基金会、贝利尼博物馆等多家艺术机构收藏。
代表展览有:
2018年《所有的火山都不过是个青春痘》
2016年《本》个展在香港医学博物馆举办(香港医学博物馆×方由美术)
2013年《止痛帖》个展在今日美术馆举办

参展作品介绍

△炁 | 章燕紫 | 绘画装置 | 30cm×6400cm | 2013
炁,一种形而上的神秘能量, 一种疗愈能量,一种意识流。
河流,大地的经络,流动着带来生机的水和蒸发在半空的炁。
退出江湖的河流,往往散发出原本被忽视的意味。
炁在自身的经络中流转、循环、生生不息。
一粒沙、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
To be continued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