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近思录》是一本重要但今天不太容易读懂的书
儒家承自上至伏羲下至三代的华夏之学,从孔子后,又不断得到发展,或显或隐,但依然赓续不断。到宋明时期,则再次让儒家所照见的这个“道”彰著,以他们当时的话来说,就是“天理”。孔子说:“人能弘道。”(《论语·卫灵公第十五》)“道”并非缥缈虚幻,由这些人的具体言行便能感受得到。朱子曾用六年时间研读濂溪(周敦颐)、横渠(张载)、明道(程颢)、伊川(程颐)等先生的著作,就对此深有感触。恰东莱先生(吕祖谦)来访,两人同心同德,便有了这一本《近思录》的编撰。后又不断完善,而成为后世一本流传甚广的经典著作。
时至今日,《近思录》却不太容易读,除了从文言到白话的语言转变之外,还因为历史原因而对宋明时期的儒学有了一些误解,也与历来切入其中的方法发生了变化有关系。从后两方面再往深处去看,则是儒学给人以精神安顿的层面被不断剥离了。但“道”依然在,只是再难有“人”弘之。于是,儒学更多走向了知识化,这自对儒学的学统开新有所发展,但儒学还有一个本,便是“道”。切入“道”,最主要的就不是倚赖思辨,而是倚赖体证,或云“感触”。当然,借由思辨而明理也是必要的,只是并非止于此而已。
二
邵逝夫《近思录译注》的主要特色
从这一个角度看,就更能明白邵逝夫这一本《近思录译注》的价值所在。为什么要进行译注?就是要方便今人看得懂古籍。但对于《近思录》等一些深入触碰到“道”层面的古籍的译注却不太容易,除了学术上资料的考证、思辨的严谨之外,还需要有对“道”多多少少的感触。毫无感触,则只能带领今人看懂表面的文字,却透不进去。如此就多少会让人有些味同嚼蜡了。而《近思录》也便只能置诸高阁,成为少数人专业学问研究的对象而已,难以走向大众,让更多人知道这里面所讲的,与自己当下的生命息息相关,甚至是解决自己一些日常生活困惑的关键所在。邵逝夫译注《近思录》,实对此已有明见,而出于想将《近思录》推进大众生活中之考虑而为之。所以,本书中除了对关键字词内容的注释、对《近思录》所有内容的译文之外,也有对每一卷提要钩玄的题解,及在《前言》中,详述《近思录》宗旨及邵逝夫多年亲践所得的切入的方法。一言一语,散见书中,却能令人不由豁然开朗。尤其是藏在注释中的很多关键阐发,则是凝聚了邵逝夫对“道”的多年真实感触。由此而回到北宋诸先生的学问中,就会对一些不易看懂的地方,开始明确起来。邵逝夫曾以“天理”贯穿《近思录》诸卷,而颇得其本。我也在读《近思录》的过程中,将此“天理”贯入其中而细细体会,甚能相应。想恐非只是我,其他人若也细细体会,当会有类似的感受。
三
读《近思录》的方法
在本书《前言》,邵逝夫即分享了他读《近思录》的心得。如其言:
“近思”,即从近处展开思考,最近的地方自然是自身。“近思”便是要我们反求诸己,在自己身上去思考、去探究。伊川先生有云:“‘近取诸身’,百理皆具。”(1.33)故知整部《近思录》,最终都需要切实落实到自身上来,若是没有切实落实到自身上来,《近思录》是《近思录》,自身是自身,那就是不曾真正读过《近思录》。
邵逝夫这段话,便是抓到了根本。举一个例子,在《近思录》第五卷《改过迁善 克己复礼》中就记录了上蔡先生(谢良佐)如何近思的事。上蔡的近思,便是回到了自身,并在不断的反省中,看到了问题的关键,于是不断用力于此,将工夫落到了实处。每个人问题的关键可能不同,但切入的方法一定是有路可循的。邵逝夫于是就如何切入《近思录》提出了四步方法以供读者参考,为:
一、细而究之。先知晓《近思录》的文义,正确理解其话语的意思。
二、思而得之。不带成见、平心易气,回到自身去发现自己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三、遵而行之。当看到自己问题的关键,又从《近思录》中找到了一些解决的方法,即照此好好地落实,且要持续坚持,不可一曝十寒。
四、涵而养之。此可借《近思录》之玩味来进行检验、印证与涵养,此番再读,则已经有了些“以心印心”的味道了。
邵逝夫所提的这四步方法,我深为赞同,也颇受益于此。今年,邵逝夫此书终于出版,读这一本《近思录译注》时,里面的一字一句,似乎更有了一股力量,而在读的当下,敲击我的心,让我愈发感受到《近思录》的不简单。且邵逝夫学问博实之下,更有着切笃的修身经验与体道经验,以他所体认到的生生之道贯诸《近思录》内容,都极能点明其深意,让文字背后的生命愈发显得活泼泼了。相信当读者循着邵逝夫所说的四步方法去读《近思录》,也会有与我类似的感受。
四
读《近思录》对我们现在有什么用?
读《近思录》对我们现在有什么用?以我目前对《近思录》的理解,及我因《近思录》而受益的方面,将分成以下十点,与读者交流。
一、让我们的精神可以得到更深的安顿。儒家不同于一般的宗教形式,而以现在所谓的“宗教”看,也直可以说儒家不是宗教,但儒家同样可以让人的精神得到终极性的安顿。此由《近思录》第一卷《道体》能集中见到。先儒对天地人生有着一番透彻浑融的认识,且这不可以说仅仅是客观性的认识,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生命后没有虚构性、妄解性、隔离性的认识,一字一句,都是从自己真切的对道的体贴中涌出。宇宙与人生,在此会发现其统一及相通的地方,而这宇宙就是你我所在的宇宙,这人生就是你我当下的人生。当一个人开始想更深地了解自己人生的奥秘,以及我的人生与这宇宙有何关系时,存此疑惑在胸,读《近思录》,便会逐渐感受到自己的精神开始可以得到更深的安顿了。
二、让我们对自己有更深的了解。古希腊的德尔斐神殿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认识你自己”,这句话深深启发了苏格拉底。而遥远的东方,儒家的圣贤们也不断在以体证的方式去认识自己。《近思录》即有这样的体现。当我们对自己的本性有更深的认识,也就会明白世间有种种追求与必需,但这里面高低的层次是怎样的,而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近思录》中便记录了伊川先生的一句话:“言学便以道为志,言人便以圣为志。”(《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这即是在认清了自己之后,所择取的对自己最重要的方面。人的一生其实相当短暂,只有努力把更多精力放到最重要的事上,去体验到人之为人更根本的真实,才能无负此生。
三、让我们明白如何进行修身。《近思录》虽然经过朱子、东莱先生的编排,每一卷主题鲜明,且各卷之间隐有联系,但就修身而言,并没有像现在成系统的著作那样予以阐明,不过,这反过来,却也是《近思录》的一个特色。为何?因为里面一字一句,都是从已有了修身经验的人的心里流出来的,只有是从心里流出来而非从头脑空想出来的话,才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并可以让人得到启发与指引,而知道自己该怎么走。无论人目前是做什么职业,也无论是贵贱贫富,各种身份底下最根本的身份都是“人”。不同职业尚且要有其专业性的训练,而作为人其实也有属于人的专业性训练,这用儒家传统的话来说,就是“修身”:依照对自己作为人的正确认识,一点点回到自己,对治自己的习气,让生命里本有的光明更自觉地涌现出来。无论过了多久,这也都是所有人必然面临的课题。
四、让我们更懂得如何读书,尤其是读指引我们修身的书。《近思录》中收录的诸多有关读书的内容都极富启发性,且仔细去玩味,总让人会有莫名的感动,每一句是那么平实,又是那么入心。其中有关读《论语》《孟子》的内容,后来当朱子编撰成《四书章句集注》时,还再次选录而成为其中的一篇《读〈论语〉〈孟子〉法》,脍炙人口。其实,现在有很多指导人读书的方法论,但几乎都是偏向知识性与技能性的读书,修身性的读书则为少见。然而,这却是很重要的方面。《近思录》刚好主要就是在指导人如何将那些儒家经典读进生命里去,以正确而持续地修养自己。
五、让我们在待人处事方面有所启发。修养自己、体认天道,并非是离人遗事地去求玄,而是可以融入具体的待人处事里,在与人的相处中,在做事的磨炼中,借此以修身。抓住修身而待人处事,方为有本。世面上也许有很多书在告诉我们该怎么更有效率地待人处事,但如果失去了修身之本,则还是浮外的。此如《为学大要》一卷中横渠先生所云:“人虽有功,不及于学,心亦不宜忘。心苟不忘,则虽接人事,即是实行,莫非道也。心若忘之,则终身由之,只是俗事。”(《经学理窟·义理》)此“学”,也就是修身之学。事之为事,自有事之理在,透入其中,除了抓住事理之外,深入进去会发现这其中还通于生生之理,于是见到高明并没有远离平实,待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体现这一点。对此,邵逝夫在书中也随机有所指明。
六、让我们在处理家庭关系上有所启发。处理家事几乎是每个人都必然要面对的,但现在很多人处理家庭关系却显得艰难,这是摆在大家眼前看得见的事实。《近思录》中第六卷即为《齐家之道》,因为时代的不同,其中有些方面已未必适用于现在,但根本的则是背后的理,许多内容对现在都还有启发的。邵逝夫在本卷题解中说:“研读本卷,笔者深有感触之处,则在于齐家中的一切事务,全都应当本于天理,若是在其间添加一点点刻意人为的意思,那就是私心。”像现在都流行过生日,《齐家之道》一卷中就收录这样一段话:“人无父母,生日当倍悲痛,更安忍置酒张乐以为乐?若具庆者,可矣。”(《河南程氏遗书》卷六)这便点到了对父母的终身孺慕之情不能忘,如此,人也才会厚恩以知本。
七、让我们在管理方面有所启发。古有云“治国平天下”,其中一个根本就是管理。从此处回到现在看,那么不仅是对于国家,哪怕是对于企业、单位,要办好同样得懂得管理。而这在当今是运用极广泛的。现在也有很多关于管理方面的著作,颇为畅销,足见大家对此的需求。《近思录》也有一卷名为《治国平天下之道》,当我们把里面的“君”“臣”转化为现在常说的“上级”“下级”或“老板”“员工”一类的说法,就会发现当中所讲的很多对我们颇有启发。比如伊川先生所说的这句话:“当世之务,所尤先者有三:一曰立志,二曰责任,三曰求贤。”即作为一个企业或单位的最高领导者,当要有正见与远略,又要懂得适当放手而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还需要不断虚心寻求贤能之人加入进来。这三者之中,又以第一点为根本。诸如此类,《近思录》还有许多。
八、让我们在教学方面有所启发。邵逝夫在第十一卷《教学之道》的题解中说:“谈教育,自然离不得少儿教育。故而,本卷涉及少儿教育处颇多,其中的诸多指导,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极有启发。”邵逝夫进而总结出四点:其一,少儿教育宜早不宜迟;其二,防止孩子形成偏好;其三,教育孩子,以诚为本;其四,先教孩子“安详恭敬”。读者都可参考。此外,横渠先生认为礼在教学中很重要,可以让学生的言行先有所据守。具体是哪些礼,则可根据现在的情况进行合适的转化,而其背后的心性根据,依然是以诚为本。从《近思录》的相关论述中我们又能发现,其对于教学的理解,一方面是以学生的资质为本以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则是以人性的本质为据以循理而行,故成其才之外,更关键的是想通过教育而成其人。这一点,对我们现在的教学实也完全适用。
九、让我们对儒、佛等学说之不同有更清晰的认识。唐宋之际禅宗兴盛,但儒学则相对式微,而开始有一些对儒学领悟极深的人去看清儒、佛之不同,并且在看清之后,发现儒学的价值所在,更生文化的自信。到今天,历史有些相似,相对于佛门,儒门也是相对式微了。所以,《近思录》中相关论述,除了文化的意义之外,还颇有时代的意义。当我们对儒学不再只是满足于学术上的研究,而通过《近思录》等典籍发现还有很多与自己的生命、生活相关的方面,并且想让这些都鲜活起来,就会更读懂《近思录》中辨明儒、佛之不同背后的用心。邵逝夫在第十三卷《异端之学》的题解中说:“时至今日,儒佛二者也还暗地里较劲,种种争论仍在暗流涌动。当然,这是好事。学问只有在争论中才会得以完善。”此点读者或当多加以留意。
十、让我们对人的高度有新的认识。这世上人各各不同,若受到功利文化的影响,就会觉得有才能、有地位、有财富就是成功,所谓的“成功学”便开始盛行。从现实的生存与成事的角度看,这些当然有必要,但是否有更深的“成功”?《近思录》中就有答案。第二卷《为学大要》收录了濂溪先生的一句话:“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通书·志学第十》)这便指明了人的另一种更深的成功,即不断企近圣贤人格,而呈现出圣贤气象。《近思录》最后一卷即题名为“圣贤气象”。当我们发现,人活着,除了有一般所谓的成功,还有这样的一种成功,而我们开始对此有所向往,也渴望自己的生命能呈现出这样的气象来,一条崭新的光明之路便显现在我们眼前。于是看孔子,就会对他的生命看得更深,更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元气满满、他的圆融无迹。此外卷中还有对颜回、曾子、孟子及濂溪、明道、横渠等先儒生命气象的精彩描述。
五
我读《近思录译注》的体会
最近读《近思录》,总有爱不释手之感,再加上邵逝夫严谨而颇切入的译注,更觉此书之好。其中有数卷内容,近日我都在反复玩味,越读越觉得其不简单。这过程,有惊叹,有惭愧,有愤勉,也有安宁。《近思录》中第一卷《道体》可能最难理解,而我却最喜欢这一卷的内容。这可能因为我对生生之道也有着切身的一点感受。曾经我就写过多首诗以表达,比如:
大化周流贯此身,生生体道即吾仁。
云开见月月长在,更与云光看世真。
这是最新写的一首诗。若以学理而论,诗前两句即与邵逝夫对生生之道的揭示一致。当读到《体道》一卷中诸先生的话语而再加印证,及读到邵逝夫的相关阐述而戚戚同感,我更是喜不胜言!而读到《为学大要》此卷中一些话语,则又有愧、有愤、有叹。如其中的:
懈意一生,便是自弃自暴。(《河南程氏遗书》卷六)
不学便老而衰。(《河南程氏遗书》卷七)
人之学不进,只是不勇。(《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四)
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也。(《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
此外再如前文提到的《存养》一卷中伊川先生说的一句话:“吾以忘生徇欲为深耻。”(《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一上)这些话,总显得特别有力量,经常在放下书的时候某一刻就会从我的脑海中冒出来,如洪钟大吕一般震响,而激励着我。于是体内开始涌现出力量,有时如泉眼初现,有时如细流涓涓,又有时如潮水浩荡。这种感受,邵逝夫也有。他说:
本书中有伊川先生的一段话,笔者十数年前读到,颇受震撼。今日读来依旧震撼,时不时想来,也是胸中惕然,心神不禁为之一凝,而不敢再有半分的懈怠。现抄录于下,愿与诸位共勉:“莫说道将第一等让与别人,且做第二等。才如此说,便是自弃。虽与‘不能居仁由义’者差等不同,其自小一也。言学便以道为志,言人便以圣为志。”(2.59)
此意,真是心同理同!愿更多的读者读此书也会有这样的感受。最后,谨以《存养》中一句话结束本文,亦与诸位共勉:
人只有一个天理,却不能存得,更做甚人也!(《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

近思录译注
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
[宋]朱熹 吕祖谦 编 邵逝夫 译注
2022年8月出版
68.00元
978-7-5732-0361-8
相关阅读
新书推荐丨热诚与谨严:《近思录译注》出版(附“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最新书目)
责编:杨立军;排版:王曦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