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3年出生于广东雷州,2007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目前生活和工作于北京。胡向前是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的青年行为艺术家,他创作的动机纯粹来自直觉的渴望,始终保持着这样的理念:直白真实地去体验周遭才有可能找到不为认识的现实。胡向前的创作形式可定义为以录像为载体的表演,他的作品灵感来自周围亲历的环境和他对于身体、表演艺术家和表演之间的关系的审思。凭借着对生活中矛盾荒谬的事物的高敏感度,他的作品娴熟地强调出了我们社会中的种种差异,并把一些微小的小事件放大成了社会能指(signifiers)。

《庇护所》
行为表演,时长25分钟,2022
庇护所是艺术家本人在涉及户外活动时接触比较多的一个词与物。庇护所意味着临时和短暂,也属于空间的概念。这种临时的空间概念在我看来就是一种表演,随意建造,即时拆除,在动态中自如切换,但是对生存又极其重要。这种时间和空间的纠缠在庇护所里得到最大的体现,是我现在所理解的表演。在现场表演中,如何开始,搭建过程,结束,拆除,从无到有再到无,这一过程是我最看重的。这场表演将通过演员们的身体,积极调动美术馆里空间和设备,例如灯光、空调、墙面,同演员们随身携带的道具,迷你音箱、户外煤气炉、贴身暖宝宝,让观众切身体会这个表演空间的存在。这不是关于身体的表演,而是一场关于身体之外空间的表演。
这就是《庇护所》,这是一场冷静的表演。
《庇护所》作为此次展览唯一的行为表演作品,在展览开幕现场表演的当天,吸引了300余位观众;现场嘀--嘀嘀的机器故障音与“打火石”划过地面刺耳的声音,让在场观众沉浸在这场冷静的表演中,与演员一起探索着当下属于此刻的“庇护所”。
策展人李涵与艺术家胡向前从展览的主题出发,讨论艺术家的此次创作理念,以及创作过程。
李涵:您通常是以什么灵感开始创作一个行为作品的?
胡向前:比如我以前的作品,很多都是我生活经历里面或者是或者我看到的,经常因为你会留意身边的事物,比如某个信息点,比如我喜欢徒步、露营,类似的这种。你会想办法把这种东西变成你作品的一部分,会做起来也很轻松。对我来说,如果那个事情比如是个现成的,比如说已经是一个文化上的,或者什么宏大的事情,可能我对这种东西议题可能不是那么有兴趣,我还是喜欢去发现生活中的那边边角角,东西我觉得那个东西包含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而且经常会被人忽略的。我的作品大家都能看懂,就是因为我的东西不复杂,也不是太多的理论性的东西都大概能看懂,但每个观众对作品的理解程度都不同。我喜欢很多人看得到,就像一个雕塑一样,它不是只挂在那里,或者是少数专家看得到,艺术家觉得艺术还是希望更多的人看到。
李涵:对您所说的“临时空间”的概念很感兴趣,可以具体展开说说吗?
胡向前:临时性空间是对固化空间的一种抵抗与对立,就像在美术馆这个固化空间里如何做一些临时性表演。
李涵:谈谈这次作品“庇护所”的创作理念。
胡向前:庇护所意味着临时和短暂,可是也属于空间的概念。美术馆本身也算是一个庇护所,只不过我所说的庇护所是那种户外的,临时搭建的。
这种临时的空间概念在我看来就是一种表演,随意建造,即时拆除,在动态中自如切换,但是对你的生存又极其重要。这种时间和空间的纠缠在庇护所里得到最大的体现,就像是我现在所理解的表演,现场表演一样,如何开始,搭建过程,结束,拆除,从无到有再到无,这是我最看重的。这也是我第一次尝试进行多人的行为表演,我想尝试一下我身体之外的东西。这个作品其实是跟空间有关,更多的身体是弱的,我特别想尝试这种弱身体的表演。整个作品也是会弱身体,因为身体总是有限的。
李涵:表演时现场有很多道具,可以谈谈这些道具的含义吗?
胡向前:这次表演我做了很多尝试, 道具是现场借的,就是那个水平仪之类的。不是所有的演员都有道具,他们每个人的任务都不太一样。有一个算是比较重要的,那两个女孩子在地上捡那种破碎的那个塑料,就是施工现场的废料,在通风口那里很轻的让她们弄飞起来,之前我也有想过用草,都是在尝试的过程,那些不起眼的东西其实很强大,我对空间的理解是这样的。


策展人
李涵 金秋野
艺术家
犬吠工作室 乔小刀 陈维 陆庆屹
罗宇杰 胡向前 黄河山 温凌
特邀文献展
卷宗书店
2022年11月12日 - 2023年3月12日
展出时间
周三至周日 10:30-18:30
周一、二闭馆
门 票
54元 / 张
主 办
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
地 址:山中天艺术中心•玄馆(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751艺术区北一门)
购票通道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