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任小文
任小文:这次展出的图像来自于我们的中华创世神话学术研究丛书里面的图谱序列。中华创世神话学术研究工程是整个中华创世神话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初衷之一就是为整个创世神话的文艺创作和文化传播打基础。我们2017年开始策划,2018年整体展开中华创世神话学术研究活动,历时五年。这个工程的成果就是中华创世神话的研究系列丛书,共39种52册。
其中图谱序列共10本书,是把历朝历代在不同载体上,关于中华主要神话人物的图像进行了一次集成,内容很丰富,并且对这些图像的特征进行了总结,比方说盘古这个形象主要有哪些特征,女娲这个形象有哪些特征,这些内容主要是在田兆元老师的那本图谱序列书里。
实际上这些图谱汇总起来,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审美以及审美的变化。这些神话人物虽然历朝历代不太一样,但他们的形象跟我们的审美是吻合的,也体现了我们对这些神话人物形象的一个定位:他应该长成这个样子,而不是其他样子。我觉得这些东西千百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很多美学的、审美的灵感,用于我们现代的创作当中。

“遂古之初——中华创世神话人物图像展”在新华文创·光的空间·心厅展出现场
我们把这些图像收集来以后,下一步应该怎么运用这些图像?除了在美术馆以引人注目的形式展出,让大家知道这些神话人物背后的故事之外,我们缺少对这些神话形象的艺术再创作。怎么把它变成大家能接受的艺术品、文化创意产品,让它更加深入人心和符合我们现代人的审美,让这些神话人物为我们现代人所接受,这可能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徐锦江
徐锦江:创世神话是文明的奠基。正如毕旭玲在书里提及的,神话叙事要靠后人来讲。中国的神话叙事和西方不同,西方一开始就有创世神话,有《荷马史诗》,中华创世神话的叙事时间是后代逐渐建构出来的,是后人逐渐把它形成一个谱系。所以今天这个图像谱系提出来,我觉得意义很大,非常有价值。孔子、孙悟空、唐僧等形象已深入人心,创世神话人物的面貌仍模糊不清,中华创世神话学术研究丛书所提出的图谱序列为相关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图像。此次“遂古之初”展览也同样具有特殊意义,希望未来能进一步传播,成为一个常设展览。
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展览学术顾问田兆元教授
田兆元:首先祝贺李丹丹馆长策划的“遂古之初——中华创世神话图像展”圆满落幕,这是一件重要的事。这场展览的突破,其实是一个新的拓展的开始。本次展览就是一个文化产品,希望我们进一步打磨后,把它向外推出,向世界传播中华创世神话。
创世神话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形象,而我们的创世神话一直被世界误解或者说被忽视。上海创世神话工程和本次展览引出了非常值得关注的几点。一是上海这个城市文化厚度的体现。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神话学诞生,这一代学人创立了这样一个学科,开始研究。到了我们这个新世纪,除了学术研究,神话的传播以文学、艺术、电影、讲座、展览等等形式全面展开,在我看来是前所未有的。上海各阶层的广泛参与,体现了上海城市文化的厚度。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每个人都肩负文化传承的责任,要让我们的创世神能够得到安放,在我们这一批群体身上得到传承。
第二,谱系是什么?中华民族体系严整,叙事波澜壮阔,所以我们提出中华民族的神话有文化体系,言之有序,包含时间谱系、空间谱系、神灵的构成谱系,在世界上它是辉煌的。语言文字是文化传输的一个重要形式,但在语言文字之前,是通过图像传承的。图像是社会管理和社会认同很重要的一个工具,是文化的传承对象。语言文字、仪式行为、图像景观,这三种形式是文化的构成,也是神话的构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是一个谱系。通过神话,我们发现任何文化形式都离不开这三种。我们现在有数字传输,是把这三种形式融合起来了。我们传播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这种文化我们要理解它,需要有自己独特的叙事语言,以及创新。
图左: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办副主任熊捷,图中: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鲍静,图右: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徐锦江
鲍静:这套丛书有金木水火土五个系列,图谱属于木系列,偏向于大众,普及性更高一些,里面图非常多,非常完善。另外还有偏重学术探讨的系列。这套丛书的出版分了两期,包含第一辑和第二辑。第一辑大概出了30本左右,第二辑在去年基本上全部完成了。
图左: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与非遗研究室主任、展览学术主持毕旭玲,图右:新华文创·光的空间、明珠美术馆馆长、展览总策划李丹丹博士
李丹丹:刚才任主席的发言,我非常认同和有共鸣。这个展览的缘起很有意思。我们明珠美术馆、光的空间,在上海报业集团、上海新华发行集团的领导下,一直在探索将书籍和展览进行创造性转化和融合。在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播方面,之前我们策划举办了“想象的相遇——《神曲》对话《山海经》”的跨文明对话展览。后来那个项目生发成与上海科技馆的一个合作,我们又做了一个艺术和科技相融合的“邂逅山海”展览。在相关主题研讨会上我碰到了这次展览合作的学术主持毕旭玲老师并发出邀请,希望以时间和人物图像为线索策划一个展览,我们一拍即合,向任主席汇报,找到了田老师做我们的学术顾问,得到了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多方面的大力支持。
新华文创·光的空间里的观众读者
我觉得这个项目也是一种交流相遇和共同创建的探索,也是在探索如何把书籍这种平面的、非常扎实的研究,转化成适合空间的、适合大众的展览的叙事和形式,是一次比较大胆的尝试。希望在未来能够和诸位有更多这样的交流和共创,希望这样的项目可以到更多的地方去展示,让研究成果以展览的形式触达更多人,进而引领观众进入更深层次的对书籍、对新知的探索。
2022年12月29日—2023年3月12日
新华文创·光的空间·心厅
周一至周日10:00-22:00
免费参观

十三位最重要的中华人文始祖
八十五幅代表性传世图像
五个单元看创作发展流变
跨学科视野探中华文明之源

“遂古之初——中华创世神话人物图像展”在新华文创·光的空间·心厅展出现场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屈原《天问》)新华文创·光的空间与明珠美术馆携手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22年12月29日至2023年3月12日在新华文创·光的空间·心厅共同举办“遂古之初——中华创世神话人物图像展”。本次展览得到上海新华发行集团、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与上海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

创世神话铸就了一个民族的基本文化格局,具有文明奠基的意义。本次展览从“中华创世神话人物图像”系列著作中选取了十三位最重要的中华人文始祖的代表性传世图像八十五幅,按照神话叙事的时间谱系,他们分别是盘古、伏羲、女娲、西王母、炎帝、黄帝、嫘(léi)祖、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禹、仓颉(jié)。展览脉络根据这些创世神话人物图像表现形式的发展流变,以创作时间与媒介的演变梳理出五个单元:“汉晋墓葬和祠堂出土创世神话人物图像”“唐宋绢麻纸本创世神话人物图像”“元明寺观壁画中的创世神话人物图像”“明清绢纸本创世神话人物图像”“历代版画中的创世神话人物图像”。
新华文创·光的空间与明珠美术馆希冀通过本次展览,能够打破历史、文学、艺术等不同学科间藩篱,引领观众进入悠久绚烂的中华文化史,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与振兴、上海城市文化品格的塑造与巩固、艺术与阅读的创新推广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展览信息
遂古之初——中华创世神话人物图像展
展览日期:2022年12月29日—2023年3月12日
展览地点:新华文创·光的空间·心厅(上海市吴中路1588号爱琴海购物公园7楼)
参观时间:周一至周日 10:00-22:00
免费参观
出品人:李爽
学术顾问:田兆元
学术主持:毕旭玲
总策划:李丹丹
主办:新华文创·光的空间、明珠美术馆
联合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上海人民出版社
支持:上海新华发行集团、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
特别支持:上海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