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签

文/万新华
1942年以来,傅抱石选取“最堪吟味或可纪念的故事或行为”“出以较新的画面”,诸如“兰亭修禊”“东山逸致”“萧翼赚兰亭”等,逐一图像化,希望通过向山水画中注入某种情节、某种情感的方式,给程式化的传统山水画注入新的活力。当时,他还考稽文献史籍,遥想当年西园雅集的名士风度、阮音飘扬与诗情画意,尝试经营《西园雅集图》,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几年间,他心摩手追,付诸图像。
傅抱石《西园雅集图》 54×150cm 1943年 徐悲鸿纪念馆藏
1945年夏天,傅抱石惨淡经营,将先前的横幅构图改成了竖轴构图,再次创作,全景再现“西园雅集”。
《西园雅集图》描绘雅集人物16人、姬女2人、侍童1人,从列坐溪流的近景到后方林荫间的大石案,再到远处的的朱栏拱桥,苍松勃发,芭蕉葱郁,幽篁婆娑,惠风和畅,一派清幽明净的园林之境。傅抱石在画面上将参加雅集的16人分成六组,自下而上分别为:
傅抱石 西园雅集图局部
近景树荫溪畔栏杆处第一组文士2人,陈景元穿紫服,盘坐抚琴,秦观着青衣,袖手而立,陶醉地倾听着。
傅抱石 西园雅集图局部
稍远浓荫深处第二组文士4人、姬女2人围绕书案,苏轼着橘衫乌冠,捉笔凝思,蔡肇着桃巾紫裘、据方几而坐观,李之仪捉椅而视于蔡肇身后,王诜着幅巾青衣侧身凝视,后侍姬,一着红衣、一着绿衣,艳丽动人。
傅抱石 西园雅集图局部
稍高处林木之间,右侧第三组文士4人,石案旁李公麟着蓝衣展卷挥毫,晁无咎披巾青衣端坐凝望,张耒跪而捉石观画,郑靖老道巾素衣比肩俯视。
傅抱石 西园雅集图局部
右侧第四组文士2人,苏辙着紫衣侧坐把卷读书,黄庭坚穿白袍执扇侧看。
傅抱石 西园雅集图局部
再高处第五组文士2人、侍童1人,米芾穿橘袍捉笔题石,王钦臣着蓝衣静立观看,红衫蓬头童子捧砚而立。
傅抱石 西园雅集图局部
左上角最高处幽篁间第六组僧俗2人,僧圆通着袈裟,正为刘泾讲经。
三组人物聚散有致,情态顾盼,抚琴、观画、论道,恣意尽欢,完全陶醉于恍如梦幻的世外桃源里。形象刻画各依身份,生动传神,与园林景致之间形成动静、虚实对比,营造出别样的动态与生气。
傅抱石 西园雅集图局部
傅抱石以天纵之才将西园雅集表现得热闹非凡,人物、景物参差错落,穿插得宜,节律恰当,浓墨纤毫间尽现浪漫才情。大笔散锋浓墨挥洒写出山石崚嶒、巨松浓荫,用笔潇洒、用墨酣畅,收放自如,浓淡干湿之间尽显挺拔之姿。密叶、丛蕉光影之间,高士们吟咏啸傲,姿态各异,全以高古游丝描写出,流畅爽利,造型、开脸乃至衣饰细节,写来精微。这种人物与山水互为映衬的对比趣味, 引人入胜,堪称精心。
“我对于画面造形的美,是颇喜欢那在乱头粗服之中,并不缺少谨严精细的。乱头粗服,不能成自恬静的氛围,而谨严精细,则非放纵的笔墨所可达成,二者相和,适得其中。我画山水,是充分利用两种不同的笔墨的对比极力使画面“动”起来的,云峰树石,若想纵恣苍莽,那么人物屋宇,就必定精细整饰。根据中国画的传统论,我是往往喜欢山水、云物用元以下的技法,而人物、宫观、道具,则在南宋以上。”
——傅抱石《壬午画展自序》
傅抱石 西园雅集图局部
1946年7月25日,傅抱石曾致函张院西简洁地说明过《西园雅集图》的随感:
“先生富收藏,精鉴赏,务恳不弃,惠予指政,至盼至幸。此九帧中,《西园雅集》为据米南宫《西园雅集记》而作,自宋至明,画家不少描绘者,清以后,因人物画衰替,遂成绝响。弟三十一年始试为之,大小写有数幅,武进薛迪功、宜兴徐悲鸿皆藏有一帧,今特选小幅陈教。”
傅抱石《致张院西札》1946年7月25日
创作《西园雅集图》之时,傅抱石也沉迷于《兰亭修禊图》的营构,形成了一个关于文人雅集生动的图像序列。无疑,傅抱石期颐以精心绘制的《兰亭修禊图》《西园雅集图》,来追溯他心目中关于中国文化精神的古典传统,那里才是他的绘画故国与精神家园。
傅抱石《兰亭修禊图》 104×60cm 1944年7月
如今,相逢苏轼、黄庭坚、李公麟们已无可能,但我们或能从傅抱石《西园雅集图》遥想一二,翠竹茂林之间,高士们读书论道、诗画唱和,伴着爽爽微风和潺潺曲流,如清音绕梁,思绪漫浸,悠游万古……
(部分摘录)

云征集联系方式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