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斯君王狩猎图像
波斯萨珊帝国传承了公元前6世纪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以及两河流域更早的君王狩猎图像这一艺术遗产。君王狩猎图像是表现王的神勇和象征至高无上王权的图像,大量出现在波斯萨珊帝国时期的石雕、金银器、纺织物等不同载体上。
波斯萨珊国王夏普尔二世骑马猎狮纹鎏金银盘
4世纪 直径22.9厘米 圣彼得堡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和波斯萨珊帝国的疆域都覆盖中亚的粟特地区。粟特地区地处中西交通要道,粟特人不仅是丝路贸易的主要经营者,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历史上所谓"安国"是以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Bukhara)绿洲为中心的粟特王国。
君王狩猎图像既出现在粟特王宫建筑的壁画上,也出现在入华生活的粟特首领的墓葬中,反映了粟特人继承该图像信仰与政治的隐喻。
君王狩猎图像(粟特)
瓦拉沙王宫壁画上的狩猎图像(局部)
绘制于8世纪

来华粟特萨保安伽墓中贴金浮雕围屏石榻上的君王狩猎图像
北周时期

晋唐时期,随着粟特人的入华,君王狩猎图像开始在中国流传。西魏时期的莫高窟二四九窟窟顶壁画、北齐时期的晋阳九原岗壁画、以及唐代何家村窖藏金银器上都出现了中国本土化演进发展的君王狩猎图像。
骑马狩猎图像(中国)
敦煌莫高窟二四九窟窟顶壁画中的骑马狩猎图像
西魏时期

山西省忻州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中的骑马狩猎图像
北齐时期

本期白领之夜讲座,震旦博物馆延续“丝路艺术”的季度主题,在上期学习了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纺织品交流之后,我们将视角转向丝路贸易的重要地区——粟特地区。
来自同济大学的胡炜老师,将对晋唐时期君王狩猎图像的在华的流变进行分析,寻找图像演变背后的文化意图和文化选择。
主讲人

胡炜
胡炜,1995年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本科毕业;1998年华师大艺术系硕士研究生毕业;2002年华师大中文系博士毕业。2014年伯尔尼大学客座教授,2016年柏林洪堡大学“阿恩海姆”教席客座教授。作品入选第十二届、第八届全国美展、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等。主持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
现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美术学科组责任教授、硕导;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协会员;柏林洪堡论坛博物馆中国艺术顾问。
活动介绍

主题:AM 讲座 |【白领之夜】晋唐时期波斯王狩猎图像在华的流传与变化
时间:2023年3月17日(周五)19:00-21:00
地点:震旦博物馆1F多功能厅
主讲人:同济大学 胡炜
活动流程:
18:30-19:00 活动签到(钢铁侠处)
19:00-20:00 讲座分享
20:00-21:00 自由参观
线上直播:关注“震旦博物馆”视频号预约并观看直播。
更多活动信息
欢迎加入震旦博物馆活动交流群

扫码立即加入
衍生阅读
本延伸阅读部分为上海图书馆为本次主题讲座提供的相关微阅读书单,并附有在线阅读资源,上海图书馆持卡读者可直接在线免费阅读哦~


扫码进入上海图书馆微阅读电子书平台
即可获取更多线上电子书资源

扫码在线阅读

《写给大家的世界艺术史》

《大唐西域记》

扫码在线阅读

《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

《无处不在的历史》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