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
专访系列

“如果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我们一定要用国际化通用的语言去讲好中国故事,而不能说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讲中国的故事。在更多的这种国际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来主动了解我们的文化,他自然会主动地接受文化产生的影响。”


颜为昕
湾区特展策展人、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馆长
本届大展确立了“新起点·新风尚”的主题,相比往届主题,您如何理解“新起点·新风尚”在2023年的特殊意义?
↓
颜为昕:这届大展的主题“新起点·新风尚”,因为设计是一种新的引领生活的方式,所以我们从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简称“设计大展”)开始就强调“新”这个词。其中对于新方式的选择,从更高层面来讲,立足两个一百年的新起点,和十四五规划开局的局面上,当下对于“新”的理解就是如何通过设计介入社会生活——其中包括大众、城市甚至是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当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以新方式阐释中国设计师对于中国的生活方式的新思考,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新的起点,也创造了一种新的风尚。在观看设计大展的过程中,策展人更多的是通过作品,引发公众去思考在这些设计作品诞生之前大家如何理解中国当下文化、社会和生活的现状这一问题,因此要从“新起点·新风尚”这一层的意思上出发,来理解这种关系。因为它和社会的进步发展、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老百姓对于未来生活的憧憬息息相关,设计师该怎么样的去捕捉,怎么样把这些问题解决、完成,这一点也是我们在大展主题中特别需要思考的。
本届大展在疫情的影响下,2023年正式开幕,这也是我们前所未遇的一个新的问题。全球化的疫情对个人生活和国家都造成了一些新的影响,新的问题随之出现。所以在本届展览中,我们特意找到了一些围绕疫情下个人生活和国家战略、国家文化发展而提出思考的一些作品。另外,设计师和创意工作者怎样用新的考量方式和思索路径解决我们所有人面临的问题也是值得探讨的。
十四五以来,设计大展广泛挖掘2019年以来设计和公共艺术领域的优秀案例,展示新起点语境下的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在回应全球性的时代议题和回应我国的国家战略发展。您认为支持四届设计大展的持续精神资源来自于哪里?大家长期坚持不变的思路是什么?
↓
颜为昕:本届设计大展设立的众多板块中涉及了对全球性时代议题、对国家发展战略等问题的回应。在第一个板块——展现国家形象中,与以往的形式不同,我们并没有像西方国家以纯粹设计的角度展示,而是采用一种更涉及到民生的本土化的展示方式以更好地反映出我国的一些重大战略问题。展现国家形象板块中包括重要外交活动和一些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活动,其中方方面面的设计都使观众获得自我体验。设计既是对普遍现象的提炼,也是一种上层构建意志和思路的体现,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对两者的结合点进行平衡、思索和完善,达成彼此之间互通的感受。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本届大展包含了不同以往的案例。2019年以来我国经历了各大重要节点时期,通过过去三年中完成的案例,观众可以看到设计在这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第一个板块中,我们提炼出更加主要和优秀的案例,来突显设计产生的功能,在展览中能感受到这种功能对大众产生的影响。所以我认为这部分恰恰是整个设计大展中最核心的展示部分,以达到引发更多观众对这方面进行思考的目的。
在您所负责的重点板块里,您如何通过“案例”重新提炼形成展览叙事逻辑?如何协调其典型性、叙述性、逻辑性和视觉性?
↓
颜为昕:策展是一个非常系统性的工程。我是前两届大展主体展的策展人,但正是因为有了主体展的策展叙述经验,我们本次在做湾区特展时,围绕着大展主体展的叙事逻辑,我们对湾区设计现状进行了挖掘和提炼,而其中我更关注的是潮流艺术,它是一种新的艺术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新的设计思路。随着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在许多地区,尤其是在有着珠三角强大的产业链支撑下的大湾区,这种新的设计方式与艺术类型更加受观众欢迎。

“潮流湾区”展览现场
潮流艺术的受众群体以年轻人为主。80后、90后,甚至是00后的这一批年轻人都是在互联网的视觉经验下长大的,他们的很多的视觉体验,包括人文思索和对文化现象的理解大多与互联网语言相关,而互联网的语言是虚拟化的,如何在虚拟化跟现实化之间平衡也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所以当我发现潮流艺术和潮流设计能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产业价值时,我把这部分的价值完整的提炼出来。在提炼的过程中,策展也紧紧跟随中国设计大展的风向标和主流意识的宣讲过程。比如案例中的“民族娃娃”,运用了中华传统的56个民族形象,将“民族娃娃”制成盲盒的形式,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审美经验,通过熟悉的视觉体验方式把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植入和延展到年轻人的生活中。包括在主展厅中的“和平精英”,是源自被称为“Z世代”的新生代在游戏中取得的经验,但这种经验到现实当中被转变成用苗绣等各种中华传统的手工艺进行的再创造。这两种经验之间的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设计风格和思路,我想这就是我们在整个设计大展里,尤其是我负责的这个板块中应该着重推广的。因为我也会在展场和一些特别年轻的朋友聊天。采访当天,我在展厅中看到一个八岁的小朋友吵着跟他妈妈讲,一定要我们的“大力招财猫”,这其实就是通过设计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公众的方式。
关于策展的思路我可以讲很多学术的观点,但我认为还是要从重点案例上出发,因为受众对于作品和策展思路的理解是最根本的,最主要的是受众对于作品和策展思路的理解是不是能够达到策展人预期设定的目的,而这种目的我认为就是每个策展人面对不同的艺术作品如何向公众表达,这是最重要的努力方向。
在您负责的重点板块里,哪位艺术家或创作团队的作品,最吸引您的关注?
↓
颜为昕:在湾区板块的“AI建筑作品”比较值得探讨。这个作品是AI自动学习的,类似我们现在讨论的ChatGPT这个网站,但其实中国的建筑师很早就关注到AI自主学习的这种建筑设计方式。所以在这个板块中,我认为这件作品是最有意思的,它是一种新的设计语言,而这种新的设计语言是基于我们传统设计语言的。在互联网时代,面对未来的时候,我们应该做怎么样的尝试?AI常常被认为能替代很多东西,但是在设计的方面,设计师和艺术家觉得AI是不可能替代人工的,但是同时他们又尝试着借用AI的技术。因为人无完人,我认为AI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补足设计师在某些方面的短板,所以我认为这件作品非常有意思的。
另外一个就是“大力招财猫”,包括其他的一些潮流玩具,都有非常好的市场和粉丝群体。比如一些国外的艺术家已经形成了个人的IP创作风格,他因为个人风格形成了偶像化的趋势。潮流艺术作品对于它的观众群体的影响并不是通过商业价值或者是猎奇手段,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输出,或者是二次创造、三次创造,甚至是全新的创造。对潮流艺术这种有趣的东西产生兴趣,会促使我们想要对一些民族产生自发的了解。因为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便利,而这种信息对于买购买这些类型产品年轻公众们,他们能运用这些信息通过自主学习的渠道解决产生的问题。
这恰恰是说,如果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我们一定要用国际化通用的语言去讲好中国故事,而不能说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讲中国的故事。在更多的这种国际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来主动了解我们的文化,他自然会主动地接受文化产生的影响。这个现象在当代艺术和过往的艺术类型中,在我们中国已经有非常好的证明了,包括全球化进程中大家对当代艺术的这种理解。所以我想,在潮流艺术这一块,这两个重点的案例恰恰是我们希望通过设计的角度去解读的。因为我觉得,现在来讲,起码在这部分的设计上,我们中国和国际上、和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小了。甚至在某些领域上,我们已经有超越国外设计的一些方式了。我们国家对消费需求越来越细分的时候,市场促进了设计师本人要给观众更多体验的时候,自然会促进整个设计行业的发展;促进了设计行业发展,就会促进更多的细分场合中应用的设计产品的诞生,那自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好的设计诞生。所以我想这一点恰恰也是我们不遗余力地每三年做一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的原因,我们要不断地去挖掘这些作品,而这些东西的根本在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进步。每当个人的生活前进一步的时候,设计师就应该更多的去想到后两步的一些事情。正是因为我们有众多的需求,我相信越来越多的好的设计师和好的设计产品会在中国诞生。
关于设计和公共艺术的产业转型,您认为当下中国最需要解决其中的哪些关键问题。关于产业的长效发展体制,有需要哪些方面的社会力量共同支持?
↓
颜为昕:我认为这个肯定是要达到全社会的共同支持。西方国家有很多,比如丹麦及众多设计之都,如蒙特利尔、纽约等,设计之都不是简单根据设计人员和设计产业拥有量的多少而决定的,更多的是通过设计去促进更多的人愿意选择好的设计产品、好的设计生态和好的设计生活。这种东西就是因为我们国家不断的在发展的过程之中,老百姓对生活有更高和更多的个性化的要求的时候,产生更多更好的设计作品的推动力。那么如何让这些可持续的设计内容更好地介入和帮助我们的生活,包括我国的文化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包括未来的碳中和与人工智能等都在这里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而这种关键的作用恰恰是在产生出这种好的设计之后,它会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经济建设,对我们的国家发展,对我们每个人都能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所以我认为它应该是系统性的、全社会都来参与的。

与你童行:为湾区的明天而设计
作品名称:广州中海学仕里儿童活动空间设计
作者:深圳奥雅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创作时间:2020年

在地亲和的湾区公共艺术
作品名称:《深圳轨道交通》公共艺术
作者: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央美术学院
创作时间:2016—2021年
公共艺术这几年的发展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大家已经不满足于只在公园里遛个弯了。那我希望,是不是我们也能像在纽约中央公园里看展览一样,我们的城市公共空间里也可以有更加人文化的设置。比如我们在做的光美术馆,那是不是我们现在的灯光秀也可以有更多的艺术和艺术家介入,这都是个人在城市发展中自身的一些需求。尤其是像现在,就像我说的,在这个年代,互联网时代造成了全世界视觉的延伸,视觉变成了无限大,变成了无限远,甚至是变成了无限多。在这么多的信息影响下,每个人产生的视觉反馈,包括体验反馈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最后慢慢会汇聚成我们每个人对于周边的更多期待。设计与公共艺术在这里就是最好的促进剂,也是最好的促成者。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可能要自上而下地改变,上至从国家层面看到这一需求,故至今已举办了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四届大展前后经历了快15年的时间,这15年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都不遗余力地在推进这件事情。在持续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恰恰能够反映出社会力量和国家层面的引导。我们每一次参展基本都涵盖了方方面面的不同的参展设计师和参展机构。从个体到群体,甚至到国家层面,包括国家战略发展中的一些研究,如军工等大型工业产品,在所包含层面越来越多的同时,表示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开始参与这一部分。
那么,更多的是我们要在系统性整合的时候,去梳理出更细的脉络。这其实就和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一样,大家已经不满足于只穿一件外套了,有时候可能一天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换两件衣服,这是一种对生活的体验。那么现在国家也在寻求更多的可能性,随着参与者在其中发挥作用,它会有这方面的需求和要求产生,因此我们设计大展就应该更细地把案例划分和归纳好,从而引发更多的观众对该案例进行讨论与思考。我认为随着中国的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当下我们已经不是要大刀阔斧地去做一些事情了,而是可以更细地去想一些我们以前没有涉足的领域,或者是我们将来要涉足的领域,甚至是我们已经涉足的领域里能够继续细分的可能性。这也是向设计师与策展人等每一个对自身有要求的人,对于社会和大众提出的更多问题的一个应答。
在《先于发展的设计:湾区一体化的规划布局》单元里,有两个案例(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及配套工程),两个案例是平行展示还是有统一线索呢?

先于发展的设计:湾区一体化的规划布局
作品名称: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及配套工程设计
作者: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创作时间:2012—2018年

先于发展的设计:湾区一体化的规划布局
作品名称:前海规划新布局规划设计
作者:深圳前海管理局
创作时间:2019—2022年
↓
颜为昕:这两个案例都是粤港澳大湾区里面非常重要的设计。港珠澳大桥连同香港珠海和澳门。北部都会区连同深圳和深圳河套地区,甚至与深圳接壤。其实很多大湾区,例如东京湾区,纽约湾区,这些湾区城市都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特征,就是湾区的整个区域建设是相互贯穿并支撑的,这一点在粤港澳大湾区是最需要被打通的。比方说我在珠海建了工厂,我能不能够尽快地经过香港对国际市场产生了解,将信息反馈给珠海的工厂进行产品设计加工,加工完运到香港销售。这其实就是用最简单的案例进行说明。关于香港北部都会区,从都市之间的发展来看,香港跟深圳都属于人多地少的区域,香港比深圳还要大点,深圳就只有1997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还要去掉耕作林地、山地等,可发展的的地方已经非常少了。深圳发展到今天已经40年了,除了旧改的项目,能够新开发的整块的土地已经很少,可能零星的还有一些,大部分都是旧改项目。从大的战略角度上,比方说从双方政府的角度,河套地区是双方共有、共同来发展的。香港发展北部都会区,深圳发展河套地区,其实还是一样,我们把城市之间共有的重叠的一些功能进行利用。如果在香港北部都会区缺楼缺公屋,但建了公屋之后需要有配套的医院和学校,在这种情况下北部都会区是不是可以利用深圳已经有的学校,深圳的公租房也可以到那儿去住。所以说城市之间彼此的功能进行重叠,进行互相利用的时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设计概念。
所以在这两个案例里边,它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像港珠澳配套工程,除了它的建造设计是一个世界奇迹之外,它同时解决的问题恰恰是整个区域之间的贯穿跟连接怎么样才能便利,而这种便利是通过设计去进行的介入,去完成的这个方式。那么都会区就是通过一个大的城市发展策略,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相互贯穿。这两个案例不是一个平行,但是它们的主要战略目的都是一样的,而这种战略目的是符合国家发展的战略方向的。在这个大的战略方向下,设计师跟相关的这种系统性的设计功能,跟系统性的设计功能的配套的体现是怎么样,又是有区别的。所以这里既有统一的目的,又是两个不同的设计介入的方式,我觉得这样就不要把这两个案例简单的作为一个平行的展示或是统一的线索,其实它都是在一个大的发展战略下的。但因为是设计展,那么不同的设计方式,比如桥梁设计跟城市规划设计,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所以依据这一点,我觉得不要把它简单的作为一个平行的展示或是统一的线索,更多的我觉得大湾区特展为什么要用案例去做展览的策划,而不是用作品去策划,因为设计就是一个系统性解决工程,它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就像苹果手机,是说苹果手机的工业设计好呢,还是说苹果手机的生态设计好呢,这两者之间它都是为了这个产品跟生活发生更紧密的关联,所以只有把这两个加起来,它才称之为苹果手机。如果单独只看苹果手机的工业设计,说它是工艺上的一个突破,那这个设计其实是材料学的设计,而不是真正使用功能的一个方式。所以我觉得基于这一点,可以把这两个案例作为湾区特展的策展逻辑体现出来。
2003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文化立市”发展战略,提出打造“两城一都”——“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的重要目标。此次大展中案例《创新公共服务供给——“图书馆之城”服务提升项目》,是否标志着深圳的“图书馆之城“已经进入新的服务升级阶段?

无限可能:数字科技与湾区智能设计
作品名称:创新公共服务供给——“图书馆之城”服务提升系统设计
作者:深圳图书馆
创作时间:2021 年
↓
颜为昕:肯定是的,因为在去年疫情期间,深圳就已经获得联合国的国民阅读典范城市的称号。其实我们说,读书是最便宜的也最有经济价值的自我升值的途径,所以图书馆之城一直都是深圳要打造的一个重要的形象,包括图书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特别重要转化的实体象征。所以,在深圳,城市围绕着读书所做的各种类型的活动都非常的多。设计之都如今已有丰富的阶段性成果,包括设计大展、深圳设计周。同时,图书馆之城也在不断地打造像移动图书馆、自助的图书借还机等公共设施。图书馆之城它一定是不断升级的,我们回到最前面那个话题,这种升级它是双向的,一方面是有政府的引导,图书馆的同志们要思考这个城市中大家对图书和图书馆的新需求,它可能已经不再满足于在图书馆看看书、查查资料,可能需要更多维度、多方式的服务。深圳还有市民间相互交换图书的社区图书馆,这一定是服务持续升级的过程,它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包括老百姓的需求不断提升、不断跟进的。所以我觉得这个案例只是其中一个特别小的一点。
深圳图书馆新的分馆马上就要在龙华建成,将近六万多平米。现有的图书馆确实是不够用,每天深圳图书馆都是排着队进去的。本次大展中的案例都具有时间节点的限制,从2019年的1月1号,到2021年的12月31号。在这个节点当中,召集人/策展人通过大设计的角度来看待整个社会发展的进步,故我们把《创新公共服务供给——“图书馆之城”服务提升项目》案例放进去,表达图书馆之城的建设必须要往前推进、不断提升,并呈现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它是一个长期的,甚至是一个在三年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形成的现象而已,我想,可能每个“图书馆之城”的建设阶段都会有这样的阶段。社会大众的需求不断的提升,就会不断地有这种新的东西出现。
展览海报

识别二维码
体验大展线上展厅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