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弗里达·卡罗;用叙事的手段讲述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她将每一章节的关键词汇集进画笔,将那刻骨铭心的爱与痛平铺在画布上,那一幅幅作品正是她将自己幻化成诗;字字珠玑,笔笔动人。
上周六,木星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寻找不一样的我”肖像绘画公教活动,当日的活动我们再次邀请到了刘叶子老师,现场导览了《生命万岁——弗里达·卡罗和迭戈·里维拉影像艺术展》并在观展后为大家讲解肖像绘画的意义以及创作自画像的方法。
课程引入是由刘叶子老师带领学员们进入“蓝房子”开始的,从纪实摄影作品中去发现这两位墨西哥国宝级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同时更加共情体会着弗里达和迭戈在他们彼此生命中的故事。


导览结束后回到授课空间,刘叶子老师开始对肖像画的历史发展进行讲解。肖像绘画是异于摄影的纪实,它同时包含纪实性和艺术性的审美特征。当摄影捕捉到的是不常见的状态时,成片才有了成为经典的可能。而自画像更像是内心独白的映射,通过微妙的五官表情传达情绪。


弗里达大部分的自画像作品都关乎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在多数的作品中观者能直接从画面中看到她直白的描绘伤痛与存亡。
自画像更是像镜子一样映射出弗里达的内心世界。镜中的自己在她的描绘中更像是孤独生命里的一种陪伴。《两个弗里达》也是她对自己的观察,同一种经历,两种存在状态,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尽管命运的伤痛在无休止的反复,但反馈的出口并没出现在常用来表达情绪的面部。标志性的一字眉是符号也是不变的情绪线索,贯穿在她的当下,也直达观者的眼中。好像是在宣誓那独属于弗里达的倔强。她用一半的心脏和沾血的白色连衣裙来传达疼痛感受。这其中的坚韧和承受的痛苦就是对立的,同时也是弗里达与自己的抗争。

除此之外弗里达也画过迭戈与她自己。同为墨西哥知名的艺术家,弗里达和迭戈彼此之间都十分熟悉,弗里达画的迭戈更多是以感性为出发点绘制的,画中的迭戈右手拿着画笔和调色板,显示出画家身份,两人携手看向观众;迭戈画的弗里达则更多偏写实的角度,还原弗里达的样貌。

刘叶子老师在课上也分享了自己创作肖像绘画的过程,同时解释了照片与绘画之间的关系。有时一些生活中的照片会不经意的打动她,让她开启创作动力,有时则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对照片进行更改和全新的创作解读。带着泳镜吹小号的男孩就是这样一副习作,画面中男孩仿佛欢脱的遨游在音乐的海洋里。小号高亢的音色配合着深海的蓝,仿佛画面中的男孩会随着音节与节奏起起落落。当有学员问到老师是怎么抓住人物的特点时,刘叶子老师答到:“我对绘画对象是有主观判断的,在与对象的接触中可以通过日常的观察与简短的对话体会绘画对象的性格与气息。” 当然,肖像绘画的60%还是基于人物原本的五官特征,那么另外40%的部分就是手头的表达和对描绘对象的感性认识。



讲授结束后,学员们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并创作。人像采集时,有学员选择了空间中的大镜子作为参照物,绘制自己在镜面中的影相;还有学员是通过手机里的自拍照创作,她描绘的是理想中的自己,将脖子画得纤长。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More
教学示范时,叶子老师在现场为木星的志愿者小欣写生了一副肖像画。通过速写的方式勾勒出对象的外轮廓,接着选择两种不同颜色作为底色铺开在画布上,最后再根据脸部特征简单勾勒出人物的五官。
课程结束后,大家开始和自己的作品拍摄合照。学员们都在肖像绘制的过程中,再一次重新认识了自己。自画像仿佛是一个现阶段的自我总结,是不常审视的自己,又是一种自我观察和对自我的美好期待。

学员作品欣赏: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