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海|春天,一起读诗吧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顾问
马茂元 王运熙 程千帆 程俊英 霍松林
编委
王镇远 杨明 李梦生 赵昌平 黄宝华 蒋见元
中国素有“诗国”之称,古代诗歌源远流长、奇丽宏富,作家作品众多,风格流派纷呈,为世人叹服。古诗如浩渺的大海,奇珍异宝,触目皆是,蓬莱瀛洲,时或可见,畅游其中,令人流连忘返。
1992年,本社以《古诗海》为名,出版了一套集选本、注释、鉴赏及诗史研究于一体,全面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大型工具书,深受欢迎。
2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了诗歌的挑选和鉴赏。
共选录历代诗歌2000余首,上起先秦,下讫清末。既有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也有代表各个时期诗坛面貌和流派特征的优秀作品。
诗歌按各朝代和诗人的生年先后排序,每位诗人的作品则以体裁(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为序。
每首诗均有精彩的赏析文章,对疑难词句、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技巧进行说明和阐释;从中,不仅可见古诗之美、之精、之妙,亦可见各位鉴赏者的学识与风采。
此外,每个时代前均设概述,提纲挈领,总览诗歌创作的特色和价值;每位诗人均有简介,介绍其生平和诗歌创作的特点和成就。
1998年,为了满足当时读者的阅读需要,本社将《古诗海》分为四册印行,分别为:《先秦汉魏六朝诗鉴赏》《唐五代诗鉴赏》《宋辽金诗鉴赏》《元明清诗鉴赏》。
时隔二十年,本社再版此套经典丛书,以“古诗海”为丛书名。
仍分为四卷,每卷分册,小巧轻便。
内文疏朗美观,并配以与诗意相符的古代绘画、书法作品,以添新意。
畅游诗海,品赏书画,亦是人生快事。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欣赏《诗经》和《楚辞》呢?……我们应注意《诗》《骚》作品的自然率真,一片天籁,纯从肺腑中流出,毫无矫揉做作之态。《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对《诗》《骚》,不必存畏惧心理,亦不必崇敬太过,根据自己的兴趣,慢慢读去,中国诗歌的源头自然能以清澄瑰丽的面目展现在你面前,你也自然能获得充分的美的享受。
战争和分裂,既激发了诗人们感时伤乱、忧国忧民的情感,也培育了他们澄清天下、建功立业的壮志,于是他们的作品便呈现出一种激烈慷慨、劲健深沉的动人风貌,那便是后人所盛称的“建安风骨”。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所概括的:“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杨明《汉魏六朝诗概述》
盛唐诗做到了寓艺术技巧于自然浑成之中,创造出情性与物象高度融一、形象美焕、意兴灵动、富于韵味的艺术境界。
李白崇道行侠,性格豪爽,天才纵逸,加以主要作品都作于安史之乱前,因此更多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即使对于逐渐危殆的时局的担忧与种种苦闷,也显示出力图冲决一切的气势。这种苦闷与执着的追求,形成了他海涛天风、飙来倏去、极富跳跃性的诗歌节奏。有时飙过雨霁,则又似清风朗月,俊爽飘逸。
杜甫家世奉儒,性格深沉而学力笃厚,加以他的诗作大都作于安史之乱以后,理想的追求逐渐让位于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与沉吟悲慨,因而所作内容博大精深,风格沉郁顿挫,有如高山巨壑,气象盘礴,深不可测。不同于李白,他极重视各体诗歌的法度和句意的提炼,却能一气运转,于法度森严中纵横开阖,腾踔变化,于千锤百炼中臻于炉火纯青,而返之于自然。
苏轼以其天纵之才,发而为诗,夭矫变化,纵横开阖,不拘一格,其所师法亦不主一家,既有李白的飘逸豪迈,亦有杜甫的沉郁顿挫,复有韩愈的雄奇汗漫,它如刘禹锡之峻深、柳宗元之雅洁、白居易之浅易,乃至陶渊明之简淡,均为其熔铸一炉,形成他清雄豪健的总体风格。
北宋诗人中还应提到王安石,一空依傍,自成一家。王安石十分重视诗歌的社会政治功能,对李白颇多微词,而对杜甫则深致敬倾。他对唐诗揣摩用力甚勤,于学杜最有心得,故宋人多称其诗得老杜句法。王诗典雅精工,格律讲究,辞藻丰赡,音调优美,在当时主流派的枯淡粗硬、质木少文之外独标一格。
元诗人大抵多才多艺,如赵孟頫、仇远、倪瓒、王冕等人都是画家兼诗人,元四大家也都擅长书法,所以元诗讲究布局、章法,把诗与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前七子”虽然都以复古自命,但论诗与创作,各有蹊径,何景明集中便多有与李梦阳论争诘难语,龂龂然不相上下。李梦阳诗雄迈浩荡,以气骨胜;何景明诗谐雅清丽,以丰神胜;徐祯卿英裁矜贵,以格韵胜;其他各子,也均有擅场。他们在同一理论下各有偏重,风格也各不相袭,拟古而多有真性情,不失为一代诗宗。在他们的努力下,明诗走入了极盛期。
明代的诗歌,就真情实感来说,成就最大的当推明初与明末。社会的动荡给诗人的生活带来不幸,但丰富了诗人的生活,提供了大量写作素材;同时由于残酷的现实,诗人们抛弃了装点门面、为作诗而作诗的假性情,其诗多直抒胸臆。而台阁体、前后七子、公安、竟陵等派,亦各有所长。
清初社会动荡,沧桑鼎革之变在士人们的心中投下了深沉的暗影,因而强调个性解放、寻求自身价值的晚明精神为砥砺名节、关心国是的遗民心理所代替。在清初遗民诗人之外,主持一代风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还有被称为“江左三大家”的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
继遗民诗人和“江左三大家”之后而出现于诗坛的重要人物是所谓的“国朝六家”———施闰章、宋琬、王士禛、朱彝尊、查慎行和赵执信,他们主要活动在康熙年间,其时清代的统治已渐趋稳固,因而所作较少沉痛的沧桑之叹,而转求温雅清夐之风,故被后人称为“盛世元音”。
雍正、乾隆年间的诗坛是流派纷呈、名家叠起的时期,与当时的所谓盛世相适应的是沈德潜标举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则代表了乾嘉考据学风兴盛之后诗歌学问化的倾向。卓然独立于乾隆诗坛者还有郑燮(板桥)和黄景仁,他们的诗可以说是盛世哀音。
同治、光绪时期,随着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兴起,诗坛上掀起了“诗界革命”之风,代表人物有黄遵宪、丘逢甲、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以诗表现时代的风云,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主张在旧诗中引入新名词、新思想。
——王镇远《清诗概述》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