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闫冰的早期作品中,他利用从老家收集来的现成品,创作出了一批装置艺术品。闫冰并非是一种现成品的挪用或重现,而是予以作品一种形式的改造和美学的重组,“还原”一个已经遗失的生活场景。在尝试创作出了很多装置作品后,闫冰感觉到自己多年学习的艺术方法和自己关心的事有了结合,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感,慢慢开始转变了艺术表达方式,恢复了他架上绘画的创作旅程。然而,不管闫冰采用何种创作语言,与农村生活相关的物是他不变的主题。在他看来,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对它们足够熟悉,同时这些朴素具有时间感的物体能带给他意想不到的创作灵感。
泥土系列
闫冰的痕迹索性就是一撮土,这些土在他手里忽然变得如此具体,如此不可思议,如此有温度。静默在这个温度面前,我无言而且惭愧,我幻觉着我们全球村时代的社会,静默在闫冰的作品前,反省着我们做了什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们不该做什么。
1. 温度
2009年,闫冰的首个个展《闫冰:温度》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了一批运用原始材料制作而成的装置作品。整个展厅空间构建成了一个真实的家庭现场,他将泥土,麦壳和麻线等材料搅拌成混合物,再将这些混合物揉捏聚成一团,寄居在从西北农村收集来的老家具上。泥土作为核心的元素,串联起来了整组装置,不仅体现出闫冰对记忆与乡土的复杂情感,同时也负载着某种经验与观念。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展览现场
如果万物果真皆有灵性的话,那么一把铲子也有它的性格,一堆泥土也会有它的脾气。当世界的所有细节都被过分定义之后,我们是智慧了还是更无知了?当一切所见都成为概念而无趣时,我想重回懵懂。
——闫冰







1. 2009年《粮食》泥土、麦壳
2. 2009年《棉被》牛皮、木箱
3. 2009年《秘密》泥、木柜、综合材料
4. 2009年《风扇》泥土、风扇
5. 2009年 《炉子》泥土、炉子
6. 2009年《愤怒者》
7. 2009年《无题》黄泥、木头
故乡的记忆为闫冰的创作提供了诸多的素材及逻辑驱动力,多年的乡村成长与生活经验不仅影响了他的世界观的形成,更直接干预了后来的创作。闫冰并没有停止他的涂抹,只是选择了一种与父辈既断裂又保持关联的新的劳动方式下继续工作。
在2011年杨画廊举办的闫冰个展《我的劳动》中,闫冰延续着之前的装置作品创作。在这些作品中,他保留了且提示了一些传统农耕文明和劳作方式,并让生活场景意象化,重点揭示了材料的属性,让不同属性的材料结构出新的语境。在这些艺术实践中,闫冰重新审视他经历的生活和土地,这成为他往后艺术实践的主要弹力。




2012《箱子》泥土、木箱




2013年《泥土与镜子》泥土、画框、镜子(从左到右:No.1、No.2、No.4、No.6)



2. 2014《新泥No.13》泥土、画框
在我忍受疼痛的某一瞬间,我似乎感觉到有铁穿过身体,那一刻我想到了土地,于是有了这件作品,焦虑获得了某种释放。
——闫冰




1. 展览现场
铁匠铺
闫冰的绘画创作真正开始于《铁匠铺》系列。从2007年美院毕业之后,闫冰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碰过画画,他感觉自己当时并没有找到吻合自己感受的绘画方式。2011年的某一天,他和家人通话时得知,开了一辈子铁匠铺的五舅年岁已高,加上人们对传统铁器农具的需求也越来越小,五舅打算关了自己的铁匠铺。闫冰想做点什么,但是最后也只是带了几片画布回去,在铁匠铺里安安静静的创作了几幅作品,他完全沉浸在铁匠铺里,没有了之前对绘画的纠结和欲望,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绘画冲动和自由。




1. 2011年《铁匠铺No.1》布面油彩 98x90cm
2. 2011年《铁匠铺No.2》布面油彩 98x57cm
3. 2011年《铁匠铺No.5》布面油彩 36x68cm
在《铁匠铺》系列中,闫冰一共创作了六幅作品。其中有两幅没有铺满背景绘画,其他四幅作品从门口到室内,从炉灶到墙上,都移步换景式的呈现了铁匠铺的全貌,这样细致描绘场景和众多物件同时在场的刻画在闫冰之后的创作中很少出现了。而那两幅背景空白的作品,更是闫冰在创作中的刻意为之,暗喻着他对于铁匠铺命运的思虑。在这里,铁匠铺代表着农耕文明,无人问津的铁具意味着农耕文明的衰落,而它们的命运正如两幅空白背景的作品,主体孤零零的存在,却无从着落。
1. 2011年《铁匠铺No.3》布面油彩 47x39cm
2. 2011年《铁匠铺No.4》布面油彩 39.5x22cm
农事诗
2012年闫冰创作了一系列绘画风格一致,但题材多样的绘画作品。在这期间,他感觉绘画重新回到了他的手上,即兴画出他脑海中对于农村生活的记忆。在闫冰看来,这些作品的面貌和内容肯定不是单一的,但是回头看,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在创作中,他把描绘的对象几乎置于一个阴晴不定的背景里,所有的形物都处在一个普遍却又不确定的时间点里,既是对记忆的回应,同时也是对现实的隐喻。







土豆
土豆系列从 2012 年一直画到现在,它对我所激发的想象和我赋予它的结构这两者之间还在不断的寻找平衡,所以这个系列还会持续下去。

2012年《四个土豆》布面油彩 80x100cm
后来,闫冰将切开的土豆加入到画面中,切成一半的土豆独立成画,或者好几块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里。这种被切开来的土豆不仅仅是一种特定的形式,更多代表着一种农村人事的象征。闫冰根据老家的风俗,每年三月村里开春时,村民们聚在一起祭祀,杀羊分肉。每家每户都会平等的分到一小块肉,闫冰记得自己每次都很虔诚的把肉端回家。所以在这里,分土豆就是分肉的比喻,祭祀是人与上天的约定,神圣不可轻视。








1. 2012年《分土豆NO.1》布面油彩 120x180cm
2. 2013年《分土豆NO.2》布面油彩 120x180cm
3. 2013年《分土豆No.5》布面油彩 80x220cm
4. 2013年《分土豆No.6》 布面油彩 40×40cm
北京保利22年秋拍 Lot1112 成交价:RMB 460,000
5. 2014年《分土豆No.8》布面油彩 100x130cm
6. 2014年《分土豆No.9》布面油彩 60x80cm
土豆从最开始的俯视或者平视的静物出场方式再到之后,某一刻,桌子的边沿突然跌宕起伏,大山一样的阴影出现在画面里。而那些土豆,在仰视的视角里,宛如巨大的圆石或者山岳一样矗立在天地之间。




牛皮








1. 2011年《五头牛No.2》布面油彩 160x280cm
2. 2011年《五头牛No.5》布面油彩 160x280cm
3. 2012年《白天到黑夜》布面油彩 120x180cm
4. 2013年《牛皮No.5》布面油彩 80x100cm
5. 2013年《牛皮No.9》布面油彩 130x180cm
6. 2013年《牛皮No.10》布面油彩100x200cm
7. 2013年《牛皮No.12》布面油彩 100x200cm
8. 2014年《大牛皮》布面油彩 300x510cm
这件2015年创作的《深褐色的影子》是牛皮系列的延伸之作,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皮革或者土墙壁的质地,通过自身的经验加以结构,凝练出某种永恒的气质,直接诉说闫冰内心的感受。
2015年《深褐色的影子》布面油彩 150x400cm
爱




当完成这组作品时,我发现我很难有效地解释它,它的指向庞大又虚无,有悲悯的底色,而最接近这个词的,只有‘爱’了。






艺术实践计划










1. 2016年《堆起来的开花馒头》布面油彩 50x70cm
2. 2016年《土坡上开花馒头》布面油彩 50x70cm
3. 2016年《切开的红苹果》布面油彩 100x130cm
4. 2016年《绿苗》布面油彩 30x40cm
5. 2016年《两朵黑云》布面油彩 40x50cm








2018年《白桦》布面油彩80×60cm×3
摄影50×75cm 录像时长4分37秒
北京保利21年春拍Lot3221 成交价:RMB 805,000
蘑菇









2. 2018年《蘑菇No.3》布面油彩 100x80cm
3. 2018年《蘑菇No.4》布面油彩 100x130cm
4. 2018年《蘑菇No.5》布面油彩 80x100cm
5. 2018年《蘑菇No.7》布面油彩 120x150cm
6. 2018年《蘑菇No.12》布面油彩 150x130cm
7. 2019年《蘑菇No.15》布面油彩 150x220cm
2022年《散落的蘑菇》布面油彩 180x460cm
杏花





1. 2016年《五朵杏花》布面油彩 70x50cm
2. 2016年《两朵杏花》布面油彩 30x40cm
3. 2019年《杏花No.2》布面油彩 100x80cm
4. 2019年《杏花No.5》布面油彩 100x80cm
5. 2019年《杏花No.8》布面油彩 100x80cm
长途西行








1. 2021年《白梨花》布面油彩150x130cm
2. 2021年《忧伤之城》布面油彩 200x340cm
3. 2021年《寻菜者》布面油彩 200x340cm
4. 2021年《风中的野菜No.5》布面油彩 180x270cm
5. 2021年《行走的云》布面油彩66x91cm
6. 2021年《空城》布面油彩130x180cm
我在故地走入了新的精神世界,新的感受和领悟带我逆向穿过了原有的认知,犹如从一片云影里走了出来。突然,一切清晰了起来。





1. 2021年《白花》布面油彩 50x40cm
2. 2021年《鸟》布面油彩 50x70cm
3. 2021年《荒地》布面油彩 60x270cm

云征集联系方式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