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简介
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15年的发展,同济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先后列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
博士后流动站主要研究方向
环境与人居:本方向聚焦人类聚居现象,研究人类与自然、人造物系统和赛博系统之间可持续交互的各种设计问题和设计解决策略,包括人居形式、场所空间、环境心理、情感体验、智能生活、城乡交互、社群营造和社会创新等。该方向将以系统的、以人为本的以及跨学科的视角,研究创造和促成可持续人类聚居环境的各种基础与前瞻性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
媒体与交互:本方向从不同媒体形式与交互模式的表达方式、交互机制、支撑技术等出发,研究人工智能时代设计的数字化手段、智能化要素和跨界创新理论、方法与工具。本方向将前瞻性地探索技术在设计中的运用,并对不断涌现的新媒介形式与交互模式进行深度的剖析。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媒体计算、人与智能系统的交互及服务、可用性研究、用户体验、AR/VR/MR等新媒介的交互模式与创新应用等。
先进技术与设计:本方向以大数据驱动的智能设计技术为研究目标,以设计方法学为指导,以大数据分析技术为研究方法,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实现手段,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对设计本质、过程设计思维特征及其方法学的理解、辅助、和扩展,开展设计算法、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机交互等多个领域的基础性与前瞻性研究。
设计历史与理论:本方向探索并揭示影响设计发展的历史原因及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讨论设计的当下价值及未来趋势;设计理论研究将发展针对充满复杂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社会技术系统问题的设计理论、原则和方法论;设计教育研究则侧重在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
商业与创新:本方向立足于全球经济社会变革现状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成设计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结合全球创新发展趋势与典型案例,深入探究设计驱动的产业创新、企业及品牌战略、商业管理、产品服务系统、创造力激发、创新创业、开放式与可持续创新等理论、方法和工具。
媒体与交互(网络与新媒体):新媒体艺术与交互的研究和实践,涉及新媒体理论、文化传播、影视艺术表现、品牌传播、交互设计、动画游戏等。结合国际最新发展趋势,以学科融合的思维开展研究,对新技术条件下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规律及其社会效应进行深入探究。
岗位要求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遵纪守法、学风端正;
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年龄在申报当年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进第二站及以上博士后研究人员,获博士学位年限不受限制;
申请者能够保证在站期间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符合国家、学校文件规定的特殊博士后进站,需另行申请;
具备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发展潜力,原则上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或导师第一,本人第二作者发表2篇及以上高水平论文;
薪酬待遇及支持保障
学校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普通博士后税前年薪30万元+,获“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博士后税前年薪42万元+,获“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或“上海市超级博士后计划”的博士后税前年薪36万元+;
学校提供博士后公寓或住房补贴;
学校每年为博士后提供免费体检;
子女入学(小学)、入托等按照上海市相关规定办理借读;
应聘流程
(1) 常年招聘,随时接收申请。请申请人与拟合作导师先取得联系,博导名单及联系方式如下。
2023年博导名单:https://yz.tongji.edu.cn/info/1017/2949.htm
导师简介及联系方式:https://tjdi.tongji.edu.cn/TeacherLogo.do?lang=
并向流动站提交以下材料:
个人简历:包括研究或工作兴趣、科研工作介绍、拟合作导师等
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博士学位证书(或博士毕业的证明材料)扫描件;
身份证(或护照)扫描件;
学术研究代表作扫描件及其它获奖证明材料;
(2) 流动站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贯彻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招聘原则,对报名材料进行初审,并进行面试考核。
(3) 通过流动站学术考核的应聘人员,学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按照国家、上海市有关规定为博士后办理进站手续。

中国博士后官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官网
联系我们
联系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021-65983432
电子邮箱:wanglidan@tongji.edu.cn
办公地址: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IS101办公室
阅读更多: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