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形非物 — 策展人语 | 开幕现场
展览现场 | 非形非物
“非形非物”展览现场
2017.7月下旬 80x80cm 布面油画 2017
2017.7月下旬 100x120cm 布面油画 2017
紫色2017.10.1# 30x40cm 布面丙烯 2017
蓝色2017.10.2# 30x40cm 布面丙烯 2017
黄色2017.10.4# 30x40cm 布面丙烯 2017
韩行对“烟火”有着独特的研究,他善于运用烟火熏染的方法和媒介进行创作。能看得出他在创作语言和题材中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水墨韵律的探索和思考,同时又是在新的视觉和技法上探究更多关于时间、空间和哲学层面的理性思辨。
碎片 88.5x119cm 纸本综合材料 2022
碎片 88.5x119cm 纸本综合材料 2022
行云系列一 50x60cm 布面油画 2020
行云系列三 50x60cm 布面油画 2020
行云系列四 50x60cm 布面油画 2020
构成的概念从哪里来?它肯定不是从他人的抽象绘画中来,这也就是那些看着无趣,缺少新奇的抽象作品所犯的通病,他们是从熟悉的绘画语言里借鉴。其实,真正独创的抽象语言来自对万物运动的观察,感受它,攫取它,笔触就成为塑造这些运动和构成的至关重要的媒介。
行云系列五 50x60cm 布面油画 2020
调色板1 80x80cm 布面丙烯 2021
P2:调色板2 80x80cm 布面丙烯 2022
调色板3 30x30cm 布面丙烯 2022
将观看作为创作的起点,李婧所关注的事物呈现出一些共通的特征,最早她所绘画的风景、盆栽,都被她归纳为边缘柔和的色块。这与她学建筑时绘制平面图的经验有关,她极为喜欢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的绘图中没有直角,只是运用有机而有序的曲线,展现出安静、轻盈而有延展力量的图像。
调色板4 30x30cm 布面丙烯 2022
李婧延续这种 “曲线”的趣味,将“柔和的闭合形态”所构筑的图像,作为她的主要绘画风格。并通过观察、归纳、结合胶带围合等步骤形成自身独特的绘画方法。著名艺术评论家易英教授将李婧的绘画过程归纳为“寻找心灵的对应”,也就是说通过不断地摸索,最终李婧绘画所呈现的风格,正是与她潜藏的心理图式对应的。
继《移动山水》与《空白空色》系列之后,《自然物》作为艺术家孙策最新的一个创作序列,即将与观众见面。这批基于布面材料进行观念绘画语法实验的作品,最早发端于2016年,而孙策2017年在广东省美术馆举办个展被馆方收藏的,正是《自然物》这一系列早期作品中的一幅。
自然物59 91x110cm 综合材料 2022
他把不同材质的油画画布,通过缝合的方式拼接在一起,各式麻布本身就有差异的肌理,经过茶、墨、以及不同矿物颜料的浸染,再加上裁剪和布局,呈现出风景般的复杂层次。远看似乎只是普通的抽象图示,离近看才会真切感受到画面质感的微妙区别和跳跃的视觉节奏。
到了2022年,《自然物》经过数年持续不断的发展、模拟与演变,已经展示出非常强的系统性和成熟度。作品兼具构成主义语法特征与东方美学气质,带给观者耳目一新的气息,提示了中国当代观念绘画发展的某种崭新思路,同时也可视为一种对于意识与物质关系的探索方式。
P1:自然物72 30x40cm 综合材料 2022
《自然物》这一系列作品,恰如其名称所提示的,具有很强的“物”的特征,从蒙德里安、马列维奇等早期抽象绘画的平面构成方式来看,《自然物》同样具备20世纪早期现代派的某些基本元素,可以作为一幅绘画——特别是现代主义绘画来看待,但同时我们也可以说,这批作品以某一种方式远离了绘画,更加接近物质——或者说物质所展示的意识与观念本身。
P2:自然物75 30x40cm 综合材料 2022
孙策在《自然物》这个系列中,他所要展现的不是一种基于形象与可见自然的一种模仿,而是要建立一个有关意识的游戏。在创作发生论上,《自然物》主要使用了现代绘画的媒介材质,即构成油画布的麻布。不同尺寸、比例、粗细、色彩的麻布方块,既作为绘画的基底,同时也作为构成画面的元素,取代了传统绘画的“笔触”,成为“笔触”本身。这些“方块”或者说被渲染过的麻木,直接构成了绘画的视觉元素与逻辑单元。
P3:自然物63 30x40cm 综合材料 2022
我们仔细观察孙策在这批创作中的方法论和创作过程,就会发现这批作品有着与西方现代主义抽象绘画迥异的思考逻辑与审美倾向。这批绘画就如同艺术家用禅语命名的题目一样,展示了一种抽离了现实世界的语言系统,基于“物”与“思”的高度凝练的艺术词表。
苏艺的作品从创作原理上来说,是利用科技光学作用下的色彩明暗度对比,结合在布面上用胶带粘贴后的留白关系所产生。这种方式从材料上把握在取景框即画布内垂直或水平结构的动势平衡,以及使用色彩灰度的层次变化,使作品显现出光效应的感官体验。表与里的平衡、物质与精神的平衡,让“光”在不同色彩的平面上所形成的肌理感和形式感,达到统一的境界。更以一种抽象艺术的语言形式带给观者一种独特的视觉感受。“光”既作为她对世界的观察方式,也作为其创作表现对象,构成了她整个画面感官体验和艺术精神内核的支柱。
律-两分法-202005 100×80cm 木板油画布、丙烯综合材质 2020
《两分法》系列对表层图形进行了有规律的分割。事实上,从2011年初的《PH》系列开始,艺术家苏艺的创作就是围绕着两个图形展开。图形之间时而相叠、时而对分,最后都与边框产生关联。这类几何抽象作品一直持续到2015年,那时,苏艺因一个实践中的发现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提取出对颜料层次的体会,对其进行重点实践,而这个时期的作品也因此展现了光晕的美感。
光柱-渐进-普蓝 110×80cm 木质板材、综合材料 2019
艺术家弱化了对几何图形的位置经营,着重体会材质变化的美感,创作出了《光柱》和《限框》系列。通过对材质厚薄的层层运用,在逐层变厚的重复状态下时常陷入一种近似于冥想的创作感受,体验到一种苛求完美的、机械的、重复的,近乎以工业化制成品方式制作出来由薄变厚的颜色层。2018年末,苏艺从柏林驻留回到北京。这时的她更加渴望“在自己身处的环境中找到存在的意义,找到和自己相关的联系”,作品也更多地体现出对所处“环境”的自觉。她认为生活中可视的工业化元素,以及对几何和材质的接触都对她产生了无形的影响,成为了其创作的无意识层编码,随后便诞生了《两分法》系列。
限.框0170405 70×70cm 综合材料 2017
黄佳
Huang Jia
黄佳,生于湖南长沙,现工作和生活在深圳和柏林。1985年湖南师范大学油画系毕业开始艺术创作至今,参加92 年 广州双年展获得提名奖,作品被各大艺术机构和画廊及藏家收藏。《亚洲周刊》《新视觉》《江苏画刊》《当代艺术》《国家美术》《中国90年代艺术史》等专题报道,2015年成立du/lab 空间和担任制造文化艺术空间艺术总监和策划多个当代艺术展览,偏锋新艺术空间、艺廊国际、艺术粮仓、索美空间代理艺术家。
韩行
Han Xiing
韩行,1983年出生于河南郑州,2006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综合材料绘画专业,现工作生活于北京、郑州。
李迪
Li Di
李迪,198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96年毕业于德国布伦瑞克美术学院自由艺术系获大师生学位。现为宁波大学科院设计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表现与抽象艺术高级研修班导师。
李婧
Li Jing
李婧,1990年出生于大连,现居北京,就职于北京电影学院。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获学士学位;2016年在法国南特美术学院学习;2017年在法国阿维尼翁艺术学院学习;201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获硕士学位;2022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
孙策
Sun Ce
孙策,1982年生于沈阳,现工作生活于北京,2005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
苏艺
Su Yi
苏艺,1986年生于黑龙江,2009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2013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中一街D06
Address: D06,one street, 798 art district, no.4 jiuxianqiao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6号楼102室
Address: Rm 6B102, No. 50 Moganshan Rd, Putuo District, Shanghai.
E: Polarbeargallery@163.com
T:+86 13818114317 (北京)
T:+86 18514542689(上海)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