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林璎:

人们应该对周围的环境更加敏感,不仅仅是实体环境,也包括心理环境。

林璎是一位美籍华裔女建筑师、艺术家和设计师。她擅长在自然景观中打造人工建筑,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其设计作品包括公园、博物馆、纪念碑、雕塑等,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就是美国国家越战纪念碑。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林璎

——Maya Lin——

建筑师、艺术家、设计师


/


“我有一股将大地切开的冲动”,她习惯以直觉主导设计。不像普通的纪念碑高耸入云,林璎仿佛用小刀在地面上用力划了个“V”型。出乎意料,凭借颠覆性的设计,她从27000多位匿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赢得了这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建筑设计比赛。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越战纪念碑参赛稿


对于约翰在那纪念碑的设计对林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非议与人身攻击。越战老兵与保守党言辞激烈:“这是块黑色的伤疤!”“让一个女人、一个亚洲佬来设计亚洲战争纪念碑?我们越战老兵就这么愚蠢吗?”华盛顿政界,乃至整个美国社会的矛盾集中投射到一座纪念碑上,对于旋涡中心仅仅21岁的少女无疑太沉重了。面对一轮又一轮的听证会,林璎坚定、勇敢地表达和捍卫了自己的设计理念:

“这座纪念碑传达的不是愤怒、憎恨,甚至没有谴责,也没有英雄主义的讴歌——无关战争与政治,只关乎生命。”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两堵黑色花岗岩墙,位于地下,按时间顺序刻有在越南战争中献出生命的男男女女的名字。在两堵墙交汇处的顶点,1959年和1973年(标志着战争的开始和结束)“相遇”,从而结束了战争的时间跨度。退伍军人可以在墙上找到自己的时间,所有来访者都可以从名字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在占地8100平方米了华盛顿国家广场上,黑色的花岗岩雕塑仿佛成为了两个世界之间的一面镜子:一面是属于逝去的死者,另一面则属于还活着的人类。林璎认为这座纪念碑“不是一件放置在地球上的物体,而是地球上的一个经过抛光的切口,有如一个晶洞”。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越战纪念碑,1982


在作品中加入数字是林璎早期作品的显著特征,《The Women’s Table》的设计中,她在圆形桌上雕刻着数字,这些数字呈螺旋状展开,记载着每年耶鲁大学新生中的女生人数,追踪女性的存在,计算从没有被录取到每年录取的女生人数。随着在耶鲁大学注册的女性人数的增加,螺旋从水源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宽。选择螺旋形是为了表示一个开始,但让未来保持开放,最后的铭文标志着该作品献给那一年的女性注册人数。

她说,“1969年时,女性申请就读耶鲁大学的人数是受到严格限制的。理由是他们认为女性无法取代男性的地位。这种制度花了数年时间才被取缔,然后越来越多女性来到这里就读。所以数字显然成了这里关键的因素。”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The Women's Table》,1993


《民权纪念馆》圆形地下水台上刻有民权运动的时间表,从1954年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开始,到1968年小马丁·路德·金被暗杀结束。1954年和1968年之间留有一个空档,表示在这段持续的历史中前后的时间。地下水位读起来有点像钟面,时间标记/日期在最外边顺时针排列。它将民权运动历史上的事件与40名在该运动中丧生的人交织在一起。

当观者接近这个重达14吨的物体时,底部会迅速消失,让观者对文字的纯粹表面有一种感知——只是文字,只是历史。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Civil Rights Memorial》,1989


水被小心控制,它在桌面上的移动速度减慢到几乎察觉不到;在观者触摸表面并与作品互动之前,它看起来是静止的。“我想完全捕捉水的力量,仔细控制它的流动,这样它的能量就好像是从石头里散发出来的。”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从2000年开始,林璎开始创作“汇流”(the Confluence Project),纪念200年前路易斯和克拉克(Lewis and Clark)的西部探险。她沿着他们的足迹,在哥伦比亚河谷选择了七个地点创作了装置,回顾了北美的土著人与外来者对峙的历史。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the Confluence Project》,2000


在《十一分钟线》这件作品中,林璎探索的是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的关系,以及美洲与欧洲史前形态之间的联系。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十一分钟线》


作为一位女性建筑师和艺术家,林璎的作品也带有一些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特点。她的作品通常不会过分强调建筑本身的华丽和宏伟,而是注重在设计中体现自然和人文环境,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林璎的作品从一开始就促使我们与自然重新建立联系,并反思我们在其中的角色。当一种动物灭绝,森林被永远改变,或者我们不再存在时,这个世界会变成怎样?我们如何为可见的自然事件感到悲伤?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Groundswell》,1993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Topologies》,1998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Input》,2004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Uplift》,2010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The Empty Room》,2010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Here and There》,2013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Latitude New York City》,2013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Rivers and Mountains》,2014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Folding the Chesapeake》,2015


《Systematic Landscapes》由数以千计的建筑级2X4木块拼接而成。从上方看,他们将风景变成了山丘的像素状视图,高度逐渐上升形成了山丘。它的形式,虚构但有意识地塑造,使陆地和水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它既让人联想到地貌,又让人联想到水波。当你在它周围走动时,这种形状的双重性是显而易见的。形状在空间中定向,因此从两个角度看它看起来像一座简单的山丘,而从另一侧看它看起来是流动的和无定形的,一个即将达到顶峰的波浪。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Systematic Landscapes》,2006


《Storm King Wavefield 风暴之王波场》是林璎波场系列中体积最大的一件作品。这件于2009年面世的作品诠释了水的流动,与大地融为一体。它横跨纽约州北部24万平方英尺的土地,以哈德逊高原和Schunnemunk山峰为背景。阳光将黑暗的山谷照亮,一道连绵起伏的草丛波浪映入眼帘。当我们在高处俯瞰时,可以看到七个近400英尺长的,10至15英尺高的波浪,这件作品的规模之大让人联想到一种在海上迷失,无处可逃。

林璎选择了该地点开展其环境开垦项目,通过可持续的方式改造这个自1960年Storm King公司成立以来未曾开发的砾石坑。通过利用现有的砾石、加入表土、引入自然排水系统以及栽种观赏草,波浪场成为了一件能够不断进化的自然艺术作品。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Storm King Wavefield》,2009


一直致力推广环保的林璎在2012年开始启动了《What is Missing?》项目,并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个项目展示了地球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态历史,记录了一些需要人们加以保护,频临消失的地方和物种。纪念馆在世界各地以不同形式存在,例如永久性的雕塑、临时的媒体展览以及网站whatismissing.org的形式存在。这个概念打破了我们对纪念馆的固有认知,并全球人类提供一个对话的平台。这是一个多媒体和互动性网站相融合的计划,旨在唤起人们对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日益加重的危机的关注,并探讨补救的可能途径。

“我一直认为《What is Missing?》会成为我的最后一件纪念物作品。对我而言,纪念物从来都与遗失无关,它也与所谓的过去无关。我相信它们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手段,我们透过纪念物反思过去,从而寻觅未来的方向。我希望这件作品最终不会变成纪念性的遗物,如果我们能多为地球做些什么,那还有什么必要再去纪念呢?从这个角度看,《What is Missing?》确实是一件反纪念性的作品,它甚至在以它的存在试图阻止纪念之事发生的可能。”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whatismissing.org网站截图


《A Fold in the Field》是林璎迄今为止最大、最雄心勃勃的工程。五个褶皱在现场退化的牧场上形成了戏剧性的新波浪形式。该作品呼应了塑造海岸线的西风天气的波浪,同时创造了一种引入抽象形式元素的景观。让人想起陆地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和山谷向大海缓慢、不可避免的滑落。通过以这种方式塑造地球并改变其表面外观,使我们能够与土地内部和土地上的力量联系起来。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A Fold in the Field》,2013


林璎的雕塑有如一个扳机,带给我们一种集体清算的感觉。她的最新作品,在纽约麦迪逊广场公园展出的《Ghost Forest幽灵森林》。“幽灵森林”的名字源于一种毁灭性的自然现象,即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和盐水渗透等生态问题,大片森林已经死亡,但死去的树直到被砍伐时,人类才会意识到它们的死亡。林璎将49棵来自新泽西州松林荒原,业已枯萎的大西洋白雪松“移植”到市中心,希望借此唤醒人们对于气候变化的警觉与危机意识。正如她数十年来所有作品,她不需要向我们展示一片燃烧的森林,就已经能够在世人心中点燃了一把大火。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Ghost Forest》,2021

图片来源于mayalinstutio.com




/

小编介绍/Editor introduction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END-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参与IFA 
与小编互动
点击下方留言给我们✎
IFA 期待您的投稿和建议


【IFA-艺术赏析】林璎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崇真艺客

艺术介入生活,艺术改变生活!
湖北省高校十佳移动公众号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