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版权© 北京当代艺术基⾦会,海报设计:广煜
2022 可持续设计资助计划
年度主题:“公共参与”
中国可持续设计领域
最具影响力的人才资助创投、跨界合作网络
2022年8月8日至11月30日,“2022可持续设计资助计划”组委会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近300余份的有效申请,最终从约90位入围项目中评选出:公共空间设计、公共产品设计、公共平面设计、科技与新媒体设计、青少年创意设计五大资助领域的最佳作品各1名,优秀作品各2名,共计15位设计师/团队获得最终荣誉资助并于2022年12月31日全网公布。
自本周起,BCAF将陆续整理发布获得资助的各项目设计师和团队的专题采访文章,让读者们全面了解这些别出心裁的“公共参与”项目。本文是公共产品设计类的最佳作品:“再生纸荧”可持续环保灯具的专访报道,与大家分享。
自下而上的社区参与
专访AaaM建筑设计工作室
“我们相信纵然是个人或家庭微少的力量,但持续践行,积少成多,或许能带来更大的改变。”

▲ 获得公共产品设计类最佳作品的“再生纸荧”可持续环保灯具
项 目 简 介
AaaM Architects (Architecture as a Medium)是一个由三名香港年青建筑师干2015年创立和领导的设计研究工作室,在国内外均曾领导设计多个不同类型和大小的建筑及设计项目。在可持续发展的议题上,AaaM Architects一直关注从下而上的社区参与方式和空间公共性的问题,通过建筑设计、社区装置及策展展览等形式,把可持续概念带进公众的生活中。通过探索回收利乐包等废料制成的再生纸材料,运用于充满建筑感的灯具设计当中。
评 审 评 语
“纸是人类文化传播的载体,在现代消费中人们更是赋予了其包装的功能,特别是在信息社会,更多的纸箱则充斥在物流快递中,大量废弃纸箱的再生应用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決的课题。此项目以再生纸的设计成为多彩灯具,并以公共艺术装置的形式,传达环境保护信息,广泛地赢得了社会的积极参与,形成了与消费公众的良好互动,重新定义了共享和尊重环境的新消费价值观。项目主题切合度高,作品完整,其艺术性和创新性对可持续发展中的急需解决的诸多问题有很好的启迪示范作用。”
——陈冬亮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
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理事长
“再生纸变成实用艺术品,具备环保价值,同时亦打造出梦幻氛围。”
——陈妍
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总经理
专家设计师
#01
共创及零浪费的设计理念
BCAF:这件作品的创作契机是什么?如何想到使用回收利乐包制成“再生纸”作为灯具的材料的?
<再生纸荧>作品其实源于我们2017年与香港PMQ元创方的一次合作,当时香港并没有专门回收利乐包的渠道,故此我们与环保团体合作,希望把利乐包可回收的这个讯息借着圣诞传播出去。我们研究了利乐包的回收与构造,创作了多种折叠的方式,并与环保团体一起走进社区与校园,回收了16000多个利乐包,同时与1600个小朋友一起共建共创,打造出一片错落有致的环保圣诞植树林。



▲ 香港PMQ环保圣诞植树林装置
展览结束后这一片树林亦重回回收渠道,使这个装置能达到减少浪费的效果。项目除了能把环保讯息带入社区与家庭,亦展示出设计能推动可持续生活方式,而临时的展览亦可以以共创及零浪费的模式进行。项目在境内外得到非常好的回响,而圣诞树的灯光效果亦正好是后来设计灯具最好的切入点。
其实这种“再生纸”在我们消费各式饮料时都会出现,而除了纸质及塑料外,内层都会有一层铝泊作为保温之用,这层银白色的哑光面层正好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并成为导光面的绝佳材质。
BCAF:请讲讲这个作品的创作过程。设计和呈现过程顺利吗,有没有一些有意思的细节故事?
利乐包转化为可回收利用的“再生纸”最大的挑战,其实是需要把原来消费饮用过的纸包饮品盒拆开并清洁消毒干净,然后剪裁成标准大小,再经过人手折叠方式形成各种灯具的模组。我们当时参考了各种儿时折纸的方法,务求使设计能与公众建立共同语言,让大小老幼都能一起参与回收折叠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亦发展出多达七种不同折叠的方法,最后选取了三种形式拼成吊灯灯具。
BCAF:我们注意到这个作品的形状很特别,在设计的时候有什么样的考虑吗?
作为建筑师,除了考虑外观表面的处理之外,亦需要结合结构设计。如果你细看灯具的话,会发现设计参考了有机建筑形态的幕墙做法,每个单元就像建筑的玻璃幕墙单元一样,外挂在框架结构上,并形成倒三角锥体的吊挂形状。除了银白色外观,由于回收的时候会有各种类型与颜色的利乐包饮品盒子,所以从灯具的内里观看就像万花筒一样缤纷璀璨,这个可能是设计时的一大惊喜。

▲“再生纸荧”可持续环保灯具
BCAF:从获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你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能更详细阐释一下自己的相关思考吗?除了利乐包还注意到什么类似的材料可以用于可持续设计?
环境的问题,除了宏观的角度,如经济科技发展与各国政策之外,其实也可以有更贴近生活日常的角度,我们相信纵然是个人或家庭微少的力量,但持续践行,积少成多,或许可以能带来更大的改变。所以我们在可持续设计上一直从日常生活出发,尝试利用日常遇到的材料进行环保设计。除了利乐包外,我们曾经利用回收塑料瓶和塑料杯作为设计媒介,创作零浪费的社区艺术装置。


▲ 上海大宁国际广场塑料瓶回收系列装置


▲ 上海新天地 光影上海 《浮光「塑」影》灯光互动装置
我们甚至曾使用社区回收旧衣废布,找来退休的纺织工人帮忙,建成大型圣诞装置,展期后拆卸并转化成再生布料产品。

▲ 香港将军澳《惜布·彩环·绿圣诞》回收布艺装置
去年我们再度与太古地产合作,结合科技元素,从社区回收了2200多个PET塑料瓶,将它们加工转化为3D打印的rPET线材原材料,并打印及组装成大型灯光装置,希望为可持续发展模式注入更多活力与可能。

▲ 香港湾仔星街小区《星幻 · 雪花》圣诞装置
#02
可持续设计包括经济与社区的发展问题
BCAF:你比较认可什么样的可持续生活方式?自己在生活中有实践吗?同时又有哪些大众传媒宣传的可持续生活方式,你觉得意义不大呢?
我认为可持续生活方式其实都是关乎衣食住行日常的各种小细节,除了尽量保持回收重用,减少浪费天然资源等习惯外; 更须认清自身实际需要,避免过度消费。对我而言,生活上我并不算是购买欲强烈的人,延迟即时的反应式消费能让你更谨慎去选择,而耐用环保的产品常常可以物尽其用,从而减少重复或短时间重购的情况。出行上在香港或上海其实都可以方便地利用公共交通工具,或是骑上自己的自行车,既可以满足运动健体需求,又可以达到减少碳排放效果,何乐而不为。
BCAF:你了解的可持续设计中,有哪些案例和艺术家/设计师是让你赞赏和特别愿意推介给大家的呢?
我自己最欣赏的其中一个艺术家/设计师其实是Olafur Eliasson。他的作品非常多元,从公共艺术、建筑设计、产品装置、空间体验,甚至饮食菜品都有,每个作品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并经常借鉴大自然力量重塑观赏者的体验与记忆,希望唤醒大家对地球暖化与资源不均的关注。
BCAF:从设计师的的角度看,当前实施可持续设计的机会和挑战都有哪些呢?
可持续的设计除了与环境问题相关之外,亦包括经济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三者是相互关连,亦不容忽视。正如之前提到「再生纸荧」的原点-环保圣诞植树林项目,它本身其实是一个经济活动需求的产物,但怎样结合环保议题,同时驱动社区发展,正好形成一个有趣的试验。现在很多国家及企业都在努力推行ESG的政策与研究,务求在危在旦夕的地球生态、公共资源与社会问题中寻找解决方法,设计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或许可以造就更多正向改变。
#03
从下而上的设计方法
BCAF:两位设计师都是如何走进建筑设计这个领域的,在这个领域有什么吸引大家的地方?
我们都是从大学念建筑时开始认识,毕业后各散东西在不同国家及地方工作或深造。大家一直在建筑设计领域担当各种角色,但有感公众对设计及建筑文化都没有很深了解,所以后来创立了一个”Architectural Agenda”的专栏,每周在一些大众杂志平台发表文章,尝试紧扣社会议题,利用文字传播建筑文化。AaaM建筑设计工作室就借着文字作为原点就此诞生,除了从事文字创作外,工作室亦进行多方实践,作品包括总体规划、 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品牌创造、空间装置等,同时亦参与儿童设计教育、策展与专题研究等工作。
BCAF:我们知道工作室坐落香港,而香港这座城市的公共空间和设计氛围也常常为人所称道,好奇工作室在香港这座城市是否实践过什么有趣的公共建筑设计项目?
工作室一直关注公共空间的设计与营造,并强调从下而上的设计方法,希望设计能融入社区及环境,增加群体对其归属感。此前香港艺术馆扩建开幕,我们有幸获邀为首位艺术家,为其前地重新设计了一组大型户外艺术装置——“城寻山水 三部曲” 。


▲ 香港艺术馆《城寻山水 三部曲》公共艺术装置
除了重新界定广场的定义,亦借此表达城市风景与山水自然的无缝融合意象。我们亦与香港艺术中心合作,为北角码头进行快闪更新改造,将老旧设施转化为维港新地标,同时结合各种活动与工作坊,为老区注入活力新生。


▲ 香港北角码头夏季凉亭艺术装置
最近我们受港府委托,推出了「童理玩」共创社区游乐场项目,为香港其中6个区域12个儿童游乐场进行设计、研究与公众咨询工作坊等工作,希望提升孩子在场地的游乐体验,同时亦为可持续的社区发展出一分绵力。


▲「童理玩」共创社区游乐场项目
这三个项目虽然类型上不太一样,但其实其中一个共通点是怎样透过建筑设计或项目策划,彰显其社区感与公共性的特质。我们一直希望透过从下而上的设计方式来为各个地区赋能,串连人与人,人与地之间的互动,并尝试为不同社区营造更强的归属感,为创造可持续的社区发展提高更多可能。
获 奖 团 队 简 介

AaaM Team
陈树仁
AaaM Architects 联合创办人/董事
荷兰注册建筑师,曾于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UNStudio担任首位华人副总监,并带领多个亚太区获奖项目。及后共同创立了AaaM建筑设计工作室,一直突破设计框条界限,并致力推广建筑文化及可持续生活理念。他曾任教于英国诺丁汉大学(宁波分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艺术装置等多类型作品于国际上屡获殊荣。
萧健伟
AaaM Architects 联合创办人/董事
本身为建筑师的他近年致力于社区营造及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实践。他亦活跃于学术研究及教育范畴,自2012年起兼任香港珠海学院建筑系助理教授,培育年轻建筑设计师的同时亦把实践中的经验与学术环境里的前瞻性融合于教学与设计中,近年积极把设计思维实践及推广到中小学领域。
采编、排版:Larry、含月
END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
诚挚感谢您的捐赠支持!
请和我们携手努力,促进文化公益福祉
让更多人自由平等地分享文化艺术,构建多元化的人文公民社会
我们热忱地发现并支持原创性、开放性、个性化的艺术与思考,关注由行动构成的民间现实与未来。BCAF在全球20个国家开展了800余场富有活力的人文项目,涵盖文化创新、艺术公益、国际交流、智库研究领域,支持了1400位创作者,资助金额累计超过4500万人民币。
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屡获嘉奖的独立公募性艺术基金会,BCAF享有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3A级社会组织评定。欢迎您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支持艺术介入社会议题,将捐赠资产用于兼具社会影响力和专业美誉度的慈善事业中。
我们值得更好的时代,期待与⼤家达成建设性的合作。
【合作接洽】
胡斐,BCAF秘书长 |hufei@bcaf.org.cn
1/文化公益创投、慈善信托
以文化公益创投、影响力投资、家族慈善信托的创新方式深入“儿童艺术美育”、“可持续设计”、“生态艺术旅行”、“⻘年人才创投”、“艺术疗愈精神健康”等社会议题,推动社会公平。2022年,BCAF成立了专注于“乡村儿童美育”的慈善信托,并创立了中国第一个专注于“可持续设计”领域的文化公益创投。欢迎您考虑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与BCAF携手前行。
2/专项基金
从2019年起,BCAF与捐赠方陆续成立了“可持续设计”、“中国新民艺”、“乡村儿童美育”、“人才资助”、“艺术电影基金”、“国际文化合作”、“国际艺术驻留”等专项基金。我们欢迎志同道合的捐赠方,双方洽谈感兴趣的合作方向,联合成立可持续发展的公益专项基金。
【公益捐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对BCAF进行捐赠的机构或个人均享有公益性捐赠的税前扣除资格,诚挚感谢您的信任与支持!

通过微信支付扫码捐赠BCAF系列项目,并备注您的姓名和联系方式(邮箱、手机号码或微信号)。我们将联系您邮寄BCAF捐赠证书、公益捐赠收据。
“BCAF艺同生长 | 乡村儿童美育”

通过扫码(微信支付、支付宝),支持BCAF在全国各地乡村学校开展的“艺同生长|乡村儿童美育”系列(艺术、音乐、电影、街舞、诗歌、家乡美学绘本等等),让所有的孩子生⻓出独立而自信的美。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