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斯特·路德维西·基希纳和于林汉 - 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和当代表现艺术的对话”展览静场,NADAN,柏林,德国,2023.03.02至2023.05.02
位于柏林的独立文化机构NADAN推出最新展览项目“恩斯特·路德维西·基希纳和于林汉 - 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和当代表现艺术的对话(Ernst Ludwig Kirchner and Linhan Yu - a dialogue between contemporary expression and German Expressionism)”。展览于2023年3月2日在德国柏林拉开帷幕,作为一个比较研究项目,其将德国表现主义大师恩斯特·路德维西·基希纳的早期艺术图纸与于林汉的近期作品相并置,致力于在恩斯特·路德维西·基希纳与于林汉之间,即东西方艺术的交锋中寻找相似与不同,并于碰撞中建立崭新关联。
至于为何选取恩斯特·路德维西·基希纳以及于林汉作为此次比较研究的样本,在NADAN看来,于林汉具有时代的特殊才能,多年的东西方艺术教育积淀,使他在基希纳的作品中寻觅到了灵感巧思。他的作品中,汇聚了过去与当下的各种艺术表现和文化解读,是东方审美与西方艺术的完美融合。于林汉知晓并熟悉如何利用东方传统的艺术形式,以及当代美学条件下的西方艺术来创造无限可能。这是为什么他的作品能够作为多文化的启迪性的语言,进而展示两个不同世界间的多样联系。
▲“恩斯特·路德维西·基希纳和于林汉 - 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和当代表现艺术的对话”展览开幕现场,NADAN,柏林,德国
恩斯特·路德维西·基希纳和于林汉
文/ 马克·吉斯伯恩
我们的目标不是东方,或者更确切地说东方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或地理概念,而是灵魂的归宿与青年时期,它似乎无处不在却又无影无踪,它是所有时代的整合。
—— 赫尔曼·海斯·摩根兰福特
东方之旅/1932年
在这个时代变迁的多元背景下,赋予材料新的感觉以及当代的应用价值成为了艺术再现的对象更或说情感。虽然后现代主义内部对绘画界限的定义仍存在争议,但有一点却是断续中依然保持不变的,那就是创作的痕迹,即用钢笔、铅笔或色彩对痕迹进行表达性地利用1。这一点始终都是传统意义上艺术实践的核心。但是当我们谈到来自欧亚大两端的,年龄相隔百年的,且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位杰出艺术家时,是什么让他们相遇?那便是对图像以及痕迹的表现性利用。通过对线条、色彩的概念性或人为使用(意即脑海中色彩),恩斯特·路德维西·基希纳(1880-1938)和当代中国艺术家于林汉的作品被联系在了一起。实际上,基希纳在他的作品中将色彩视为比线条更加重要的元素,他也更愿将自己称作色彩艺术家,可以说,色彩渗透于包括绘画作品在内的他的艺术实践的各个部分。2 就像基希纳本人所说,“除了深入到绘画作品当中,没有什么更好的方式能够了解一位艺术家”。3 线条和色彩便是基希纳艺术实践的两个关键元素。4

E. L. Kirchner
Tanzende nackte Mädchen
1910
460 x 523 mm
twice signed and dated "1902", On the reverse Basel estate stamp

E. L. Kirchner
Amerikanische Tanzpaare
1910/11
320 x 430mm
Ink pen, wash, on the verso Basel estate stamp
在当前的展览空间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德国大师以线条为基础的图像,包括但不限于他的街上人物画、卡巴莱舞者、裸体画和都市生活中的人物画,这些作品向我们叙述了一个通过绘画进行探寻的过程,也正是这种探索,为他艺术发展的未来趋势,作品风格的多样性,以及随后的版画和木刻创作带来了帮助。因此,这些作品展示了基希纳即时的、断音般的绘画技巧所带来的新鲜感。在这样的作品中,线条切分了尼采式的表现主义的节奏感。5线条的即时使用借由绘画作品扩展,也成为了于林汉作品的重要特征。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基希纳作品中展示的城市空间和线性的、仿哥特式的垂直状态及由其带来的压迫感,于林汉的作品更强调利用线条去协调具象和抽象之间的关系。其常于绘画过程中借助特殊的身体假象之物,和来自医学的外用辅助器械等元素,作为身体的抽象外延来进行创作。6

E. L. Kirchner
Akt auf dem Sofa
1912
340 × 265mm
Reed pen, on the reverse Basel estate stamp, verso: sitting girl nude, pencil

于林汉 / Linhan Yu
追踪 2 / Tracking 2
2022
布面综合技法,丝网,马克笔 / Acrylic on canvas, screen print, marker
500 × 200cm
可以窥见的是,于林汉的兴趣并不在于对解剖的描述,而是借由图画的技巧进行一种关联式的身体认证。他的艺术既不同于现代主义对人物轮廓的概念,又有别于后现代主义强调身体是作为物体的存在。于林汉强调身体的物体属性,这与传统的表现人物形体的外在轮廓的手法差异甚远。7一次全方位的,针对外形与形态的重新评估见证了20世纪末期艺术概念的当代理解方式的剧烈变化。为此,于林汉还采用和适配其他新技术,比如使用数码屏幕截屏图像,通过绘制及印刷的方式将这些图片在他的画布上拼接起来。这均为他作品中的形象及元素提供了进一步扩展维度的可能。与此同时,这也与手工拼接,以及基希纳所采用的更为传统的木刻版画技术相去甚远。

于林汉 / Linhan Yu
New body 3
2022
布面丙烯,马克笔,喷枪,拼贴 / Acrylic on canvas, screen print, airbrush
150 × 230cm

于林汉 / Linhan Yu
试剂 5 / Reagent 5
2023
布面综合技法,丝网,拼贴 / Acrylic on canvas, screen print, marker, collage
50 × 80cm

于林汉 / Linhan Yu
试剂 2 / Reagent 2
2023
200 × 200cm
布面综合技法,丝网,拼贴 / Acrylic on canvas, screen print
这位中国画家通过线条构建稳定的图画网格,这是现代派的比喻说法,画家于林汉借助该方法创造出了一种模糊的基础结构,而在现实中这种结构成为了视觉的规则。交叉点、形状以及各种想象中的荧光球形元素,这些网格状的图像中有多层重叠的画面内容。虽然在一些点位之上,图像重叠并覆盖了下方的网格线,但仍有部分区域保留了薄薄的色彩透明化处理,重叠遮挡间,图案仿佛在作品表面自由漂浮。体现在“追踪(Tracking)”这幅作品中,线条及叠加绘出的形态以相对持续的方式相互关联并相互打破,正如其自述文字中所说道的:”对于具象对象的处理,实际上我只需要一个载体去展现我的点和线,而不是用点和线去表现载体,这是一个关键的反转“。对线条的独特利用,加剧了于林汉在艺术创作中的讨论和矛盾。而与之相反的,是他对色彩的运用,在于林汉看来,他对色彩的合成使用源自于他个人本能的色彩意识,而非肉眼对自然世界中色彩的简单拷贝及复制。于林汉所采用的,更或说所天生具备的这种整合色彩的方法与基希纳于1910年心理观察时所采用的做法是一致的 “...艺术是由人来创作的。他自己的身体是艺术的核心...因此艺术家的创作必须从他自己开始”。8作为读者,我们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可能是我们大脑的情感意识塑造了这个世界,使之呈现为我们眼前的样子,不同人对同一世界的外貌、色彩的感知是不同的,而这一不尽相同的感知,及其所带给我们的不同的世界面貌又激发我们用绘画对它进行表达。就像平面是由线构成的,从而组合成为空间,线本身也与那些人为创造的弯曲线条有关,就如同色彩与自然的光有关一般。由此,线条带来张力,色彩带来韵律。对于于林汉而言,色彩是抽象的、液态的,而且不拘泥于与轮廓更或其位置的色彩保持一致。他的色彩运用要通过可视化的对象产生痕迹,自由地使用材料,用延伸的肢体语言进行表达。考虑到两位艺术家的时代相差一个世纪,并生活于不同的历史情景、时代语境之下,我们无法将二人完全同一化类比。在基希纳和于林汉的艺术实践之中,两者所利用的材料媒介,及艺术创作背后的知识结构等都不尽相同,但是我们可以说在把创作痕迹作为世界性的语言这一理念上,他们是一致的。将孩啼时代便会驱使的本能作为探讨的内容似乎是平淡无奇的,但是,正如前言引用文字中所说的那般:探索的旅行无处不在,却又无影无踪。在旅行过程中,我们偶然发现相同的艺术表达可以穿越时空。

于林汉 / Linhan Yu
假如一棵树在森林里倒下 6 / If a tree falls in a forest 6
2022
200 x 200cm
布面丙烯,马克笔,喷枪,拼贴 / Acrylic on canvas, screen print, marker, air brush

“恩斯特·路德维西·基希纳和于林汉 - 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与当代表现艺术的对话”展厅现场
文章注释:
1、断续一词在此文背景中,指的是米歇尔·福柯的话 “事物不再以同样的方式被理解、描述、表达、定性、分类和知晓的。“ 详见《知识考古学》一书,1969年发表,由施莱登·史密斯英译。德罗兹说福柯开启了就理论与实践多样性的辩论。
2、“色彩在黑暗处也会闪亮”,恩斯特·路德维西·基希纳在纽约新博物馆展览时吉尔·洛伊德说的话。
3、详见路易斯·马塞尔著《基希纳绘画天才》,1921年发表,250至263页,“…基希纳作品中的绘画,是他后来版画和木刻的一部分…”,详见葛尔肯著《恩斯特·路德维西·基希纳作品中版画的角色》,2014年。
4、详见布鲁斯·戴维斯、斯特芬妮·巴伦所著《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和绘画》一书第一卷,罗伯特·戈尔德国表现主义研究中心,洛杉矶当代艺术馆。
5、基希纳是1905年表现主义运动的领导者,给其画派取名布鲁克画派。尼采一直是与表现主义联系密切的哲学家。表现主义运动涵盖文学、艺术和电影。
6、详见画册《另一个人幻觉:于林汉》,北京Hive当代艺术中心, 2019年。
7、具象化的线条而不是弯曲的线形轮廓的理念,是战后现象学的延伸概念的一部分,详见茅利斯·庞迪著 《感知的现象学》(1946年出版)一书, “眼睛和大脑“ 是他在此书中的一篇文章,出版于西北大学出版社。
8、详见鲁道夫·阿恩海姆的“形状与形态“,这一概念来自《艺术与视知觉:创造性的眼睛的心理学》一书,加州大学出版社,洛杉矶伯克利和伦敦(1954年出版,1974年再版),42-95页。该书于20世纪后半叶连续刊印,是最具影响力的,确定战后人们对形状与形态区别理解的一部著作。
关于作者:

马克·吉斯伯恩(Mark Gisbourne)
1948年生于英国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是欧洲最富国际声誉和最受尊敬的策展人和艺术史学家之一。他在英国出生,在罗马接受教育,目前在柏林工作,在艺术世界的各个领域拥有广泛的知识成就。
*
马克·吉斯伯恩的最新评论Ernst Ludwig Kirchner and Linhan Yu 由马科峰 蔺圣冰 翻译
请通过下方链接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该评论的英文原文
http://hiveart.cn/articles/ernst-ludwig-kirchner-and-linhan-yu/
展览信息

恩斯特·路德维西·基希纳和于林汉 - 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与当代表现艺术的对话
Ernst Ludwig Kirchner and Linhan Yu - a dialogue between contemporary expression and German Expressionism
艺术家:恩斯特·路德维西·基希纳、于林汉
Aritist:Ernst Ludwig Kirchner、Linhan Yu
展期:2023.03.02 - 2023.05.02
Duration:2023.03.02 - 2023.05.02
地点:Meraner Str.,7/3OG, 10825,柏林
Venue:Meraner Str. 7/3OG, 10825 Berlin
蜂巢(北京)当代艺术中心
Hiv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Beijing)
正在展出 | ON VIEW
2023.3.4-4.16


艺术家展讯 | 正在展出
2023.3.11-4.16
夏禹:浮光与沉璧
Xia Yu: Glittering Light and Sunken Jade
季鑫:袅晴丝
Ji Xin: Glimmering Gossamer in Spring
松美术馆 | Song Art Museum


2023.2.24-5.3
张季:火焰 | Zhang Ji: Manas
龙美术馆 | Long Museum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Hiv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总部位于北京市798艺术区内,建筑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拥有五个标准展厅,是中国最具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当代艺术机构之一。作为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机构,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旨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实现跨文化、超视域的多元话语交互,希望以优质的展览及艺术顾问服务构建中国最专业、权威的当代艺术机构,促进艺术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Hiv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was founded by XIA Jifeng and stated to operate as a gallery in 2013. Located in the renowned 798 Art Zone in Beijing, the gallery owns five exhibition spaces in a 4000m² building. By representing outstanding artists and providing high quality artconsultant service, Hiv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is committed to building itself as one of the most professional contemporary art galleries in China.
蜂巢(北京)当代艺术中心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E06
Hiv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Beijing)
E06 798 Art Zone, 100015, Beijing, China
Tel. 北京 Beijing +86 010 59789530 / 59789531
官方微信:蜂巢艺术 (ID: HIVEART2013)
官方微博:@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Instagram: @hivecontemporaryart
Facebook: @hiveartcenter
info@hiveart.cn www.hiveart.cn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