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3月22日至4月22日,OCAT B10新馆推出“在林中路上:OCAT十八周年典藏展”。通过对积淀十八年历史的珍贵藏品的梳理,本次展览首次集中展示30位艺术家的30多件/组见证友情、讲述OCAT与艺术家、作品特别故事及机构工作线索的重要作品,展览还呈现了近十余年来难得一见的三位极具代表性当代艺术家王广义、张晓刚和方力钧的地铁壁画原作,并且首次全面开放由都市实践建筑师孟岩主持设计的建筑力作,揭秘OCAT B10新馆建筑本身的魅力。
我们邀请了本次参展的艺术家,讲述OCAT与艺术家、作品的特别故事。以下是艺术家邓大非的回忆文章。
此次“在林中路上:OCAT十八周年典藏展”上展出的我的作品《西安笔记》,那是我于2017年在OCAT西安馆个展上展出的同名作品。
《西安笔记》参加“在林中路上:OCAT十八周年典藏展”现场(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当时这件作品是我持续四年的系列作品《废墟计划》,专门为参加OCAT西安馆定制的一件作品。当时馆长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老师作为我的策展人,我非常感谢凯伦老师能够帮我展出废墟系列作品。凯伦老师是一位英国人,在中国已经有30多年从事当代艺术的策划和写作的工作,很多著名的艺术家和展览都和凯伦老师合作过。当时我们戏称,凯伦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白求恩,这也可见OCAT的国际视野和格局。
《西安笔记》是一大幅的拓印长卷作品,有30米长,我为此在西安还待了一个礼拜考察。记得那时美术馆接待我的小伙伴有双庆、魏娜、童海、小萌等,都很热情,而且做事情专业。记得双庆那时候陪我考察了西安的很多古老的陵墓,多为汉朝皇帝的陵墓。
考察西安陵墓,2017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因为那几年我创作“废墟计划”是围绕着北京的城乡结合部,在拆迁遗留下来的地面上,开展雕刻、拓印和录像艺术等。当时作为艺术家的我,有一些神经衰弱的问题,晚上睡眠不好,白天我就在废墟上使劲的画画、雕刻、拓印,把自己搞得很疲劳,也很辛苦,这样晚上睡得就沉一些。
图1. 与策展人凯伦·史密斯在《西安笔记》作品前合影;图2.《西安笔记》在OCAT西安馆展出现场,2017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废墟在北京的大城市里是一个非常不确定的地带,我在废墟上雕刻,一年后这个地带就被城市规划掩埋了,可能成为小区,也可能成为一个绿色公园......城市里曾经的喧闹和焦灼都变得没有发生过一样,沧海桑田的感觉很强烈。所以废墟艺术,是一个在土地上进行的“大版画”作品,原版留在了地面上,随着城市的扩张就没了,也没人在乎这些。我用一幅幅拓印作品,原始、古老、笨重的方式,用身体的劳累和版画转印去记录了渺小的个体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废墟计划》在OCAT西安馆展览现场,2017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但在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双庆带我看完几个汉朝的陵墓遗址吃着“biang biang 面”后,看着在美术馆旁边的大雁塔,天然觉得西安就是一座适合做“废墟艺术”的古都。凯伦老师选择让我在西安的OCAT做废墟艺术个展,命名为“西安笔记”有着非常独特的在地化的意义,因为我把当代的中国普通人的生活经验和古老的西安历史链接到了一起,形成了一种历史的文脉和作品的互文性。
西安的“biang biang面”,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西安笔记”展还是很成功的。我记得凯伦老师为我安排了两场讲座,其中一场是展览开幕式前夕在西安美院阶梯教室举办的讲座,当时学校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来了。我介绍完整体的“废墟计划”项目后,有几位西安美院的同学提了问题,记得对我还有很大的挑战,引起了现场老师与同学们不小的讨论。凯伦老师和策划人杜曦云老师也都在现场针对同学们开展一些回答。争论的结果就是第二天开幕式,来了不少人,很多同学都来看看这位艺术家的作品现场究竟怎么样。我的展览是在展厅三楼,当时挤满了观众,我感觉开幕式很成功。
在西安美院举办的讲座现场,2017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后来也来了不少的媒体人,对我的作品进行报道。我还记得有一名记者对我用小石头粘合磁铁把画固定在墙上的手法,觉得很好玩,也有创意,就问我为什么用野外的小石头来布展?还有一些记者,看见我在废墟里创作的录像,都打赤膊的样子,觉得像民工一样,她们说以前没有见过一个艺术家像民工那样干活,都觉得特别惊讶。
在废墟里工作,图片由艺术家提供(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我当时怎么回答的,都忘记了,只记得我说我在废墟创作干活的时候,我的儿子就5岁左右,我有时候带着他一起来搞创作,我在拓印、雕刻,他就在那里玩土块,捉蚂蚱,在废墟地里尽情的跑来跑去,不一会变得脏兮兮的。
儿子在废墟地里尽情玩,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后来有一个记者就报道了一位艺术家搞创作很辛苦,同时还带娃的文章,结果这篇文章被很多人转发。我的很多同学也都看到了,以前很少联系的同学,都在同学的微信群里开展很多讨论,并在朋友圈发表了一些评论,大抵是说我做艺术很执着,多么不容易,但这种艺术带娃的方式很有意义,让孩子从小就看见爸爸的工作,不管有多辛苦,对孩子成长都很有教育意义。我看了好几个类似的评论,真诚的语言,把我自己都感动了。
随着这个公众号文章的发酵,我发现一件作品本身形式的创意,材料的美感在展厅里是一种魅力。但作品背后的故事,勾带出来的生活和意义感,也构成了这件作品的社会价值。也许对艺术品不那么“懂”的普通观众来说,艺术家的故事和生活更有意思,对我这个靠教育吃饭的艺术家来说,我看到了当代艺术中的教育价值——一种典型的通过艺术去塑造生活的力量。这么说,似乎把我显得很高尚,但我真诚地觉得这是一种非常真实的社会美育。这种美育的发生和传播,不是在教室里,不是在学校里,没有发生在教科书上,而是一个热爱艺术的爸爸和儿子在野外共同的游戏,但是通过在OCAT西安馆的展览被放大了,变成了一种集艺术作品“展示+研讨会+媒体传播+共情大众”的艺术活动。
这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抹记忆,在此再次感谢OCAT和各位小伙伴们专业的付出。在本次展览“在林中路上:OCAT十八周年典藏展”所展出的作品,我相信每件作品背后都有着平凡却有趣的灵魂。
关于艺术家
邓大非,中国当代艺术家、艺术教育专家、儿童美育策展人,“家庭美术馆计划”项目创始人。学术专著有《家庭美术馆计划》《理雅阁记忆之宫》等。2005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本科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馆教育系,目前生活于北京。他具备较强等艺术国际视野,足迹遍及欧、亚、北美等七个国家,参与14个驻地艺术项目、国际知名等三年展及双年展等。2008年他与何海结成立乌托邦小组, 其实践方式由一系列的驻地艺术项目构成,乌托邦成为理想化的虚拟参照标准, 其理想, 完美的精神特质构成了对现实本身的参照镜子, 是对现实批判的起点和艺术创作的缘起, 乌托邦并不是艺术追求的完美图画, 它提供了一个对现实本身的参考维度。


在林中路上——OCAT十八周年典藏展
展览开放时间:
2023年3月22日—2023年4月22日
(周一至周五:10:00—17:30;周六至周日:10:00—19:00)
扫码购票

单人票:68元/人
双人票:108元/套
亲子票(两大一小):138元/套
团体票(10人起订):50元/人
感谢您的支持,门票收入将用于支持美术馆的专业发展!
购票须知
1.小程序购票:凭订单二维码一人一票,持票入场,门票仅供单次入场使用。
2·现场购票:请至前台购买,扫码购票;学生凭有效学生证、60周岁及以上长者、身高1.2米以上未成年人,持相关有效证件享受5折优惠。
3. 65周岁及以上长者 、军人、残障人士、身高1.2米及以下儿童免费观展,儿童需由一名成人陪同入场。
4.学生有效证件是指在普通大、专院校就读的全日制专科、本科及硕士研究生证件和中、小学就读的学生证件。
5·非展览及公共艺术活动变更、取消等原因,门票售出,恕不退换。
6·如需开具发票,现场购票:请于兑票当天OCAT B10新馆前台扫码填写开票资料;小程序购票:需联系平台开具发票。
7. OCAT保留检查享受优惠票或免费票人士身份的权利。
为了提供优质的观展体验,请遵循《观展须知》规定,文明参观,若违反相关规定,将被劝退出场,并不予退还门票款。
展览信息
学术顾问
巫鸿、费大为、冯峰、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马可·丹尼尔(Marko Daniel)、隋建国、王广义、汪建伟、郭伟其
艺术家
爱德文·斯瓦克曼(Edwin Zwakman)、戴耘、邓大非、冯峰、方力钧、顾德新、谷文达、关伟、黄永砅、姜杰、梁铨、李华生、林一林、林辉华、又一山人(黄炳培)、帕斯卡尔·孔韦尔(Pascal Convert)、秦晋、盛海、王冬龄、王广义、王叶子+姚明峰、吴山专+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Inga Svala ThÓrsdÓttir)、徐跋骋、薛峰、严善錞、杨诘苍、张晓刚、展望、张春旸
策展人
方立华、余敏玲、李彧莎
平面设计
宋与伙伴
空间设计
谢安宇
插画师
韦锐
展期
2023年3月22日—2023年4月22日
地点
OCAT B10新馆
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B10栋
相关链接:
OCAT B10新馆 | 徐跋骋:房子的生长——从“流动美术馆”到“永生之城”
[OCAT B10新馆 l 作品介绍] 在林中路上的故事(上)
[OCAT B10新馆 l 作品介绍] 在林中路上的故事(下)
[OCAT B10新馆 l 观展指南]在林中路上:OCAT十八周年典藏展
OCAT深圳馆B10新馆 | 建筑师孟岩:理想的当代艺术馆是一间“工厂”

OCAT深圳馆成立于2005年,位于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内,是OCAT馆群的总馆。作为馆群中成立最早的机构,OCAT深圳馆长期致力于国内和国际当代艺术和理论的实践和研究。从开创至今,一直围绕着艺术的创作和思考而展开其策展、研究和收藏工作。
地址:深圳南山区华侨城恩平街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南区F2栋OCAT深圳馆微信:OCAT深圳馆(ID: OCATShenzhen)
微博:@OCAT深圳馆电话:0755–26915007 / 26915100
邮箱:info@ocat.org.cn

—
点击关注,走进OCAT深圳馆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