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 国家美术·关注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 国家美术·关注 崇真艺客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 国家美术·关注 崇真艺客


展览名称:陈墙:远望
展期时间:2023.4.26 - 5.25
展览地点:艺博画廊 上海



——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文 / 陈墙&国家美术

最近两年对每一个人来说都特别的不容易,陈墙借在欧洲探望家人的机会,对这几年的工作做了一些盘点总结。在一个温暖的午后,坐在陈老师工作室临窗的沙发上,我们开启了这次有趣的访谈,将近些日子的所思所想娓娓道来。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 国家美术·关注 崇真艺客

▲ 陈墙《感之所及-21-3》200×260cm 布上丙烯 2021




 艺术与感官知觉的关系


国家美术(以下简称“N”)您似乎是极少见在绘画上不给语言留任何余地的艺术家,几乎撤掉了所有可依附的语言梯子,您为什么会在自己的创作中如此设置安排,又是如何思考的?

陈墙(以下简称“C”)有时候无语言本身也是一种语言。这是根据创作的需要自然形成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更近地接触到艺术的属性,尽管艺术的属性在不断地游走,接近它需要专注和耐力。每当我们专注于一个目标的时候,语言都是多余的,像“守株待兔”或“江边垂钓”的状态,是一项心领神会的劳作。人类有不少的感受完全不需要语言,艺术时常也在躲避着语言对它的指认和归纳。其实,多数的语言对于艺术来说都是一种惊扰。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 国家美术·关注 崇真艺客

▲ 陈墙《感之所及-21-9》120×100cm 布上丙烯 2021




N:要进入您的作品似乎只能够依靠纯粹观看,但这唯一路径似乎也不是有效途径,您说是将艺术当作镜子来实现他者与您作品之间的感知传递,我们在其面前相互二手感知。那您是如何看待自己与自己作品之间的感知链接的?如何进入创作的场域并且时刻保持在场进行展开的?


C:“有效途径”的说法,对今天的艺术没有“途径”可言,也与“有效”无关。因为它对艺术来说,完全就是一个障碍。而“纯粹观看”的用意也就是要回避这个障碍,避免戴上有色睛镜,也不允许“语言”和“认知”直接进入画面对着创作者的“观看”指手划脚。也许创作者所戴上的“镜片”还没有做到完全无色,但这是对于创作的一个基本态度。纯粹观看不等于无思考、无认知和无语言。至于观众是否要戴上有色眼镜来观看艺术,那是观众的自由,观众在观看的态度上都是各取所需的。也许通过观众各自不同的有色眼镜,还能够组合成一个绚丽的万花筒,尽管这不是艺术家的本意,但为什么不呢?作品一但出世,就得允许它成为社会的一部分。


提及如何看侍自己与作品的感知链接,也是要让认知与感知用各自完全不同的方式,相互间接地链接和相互间接地掺合,以及相互间接地完善,而非直接性的链接。让认知来构建感知的舞台,招募感知,招募艺术。而认知却又能够主动退入幕后,把握全局。这就是我认为的在场。而不是让认知自己主动登上前台表演,在吓跑了艺术的同时还扭曲了感知。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 国家美术·关注 崇真艺客

▲ 陈墙《感觉的温度-21-11》200×200cm 布上丙烯 2021




N:您说过“知的目的是提升“”的质量”,“知反过来为服务,艺术不等于感知。艺术是感知的产物,是由感知决定、却又能反过来刺激或安慰感知。艺术是感知的对应物,是再现人的感知的另一种方式,也是感知的聚集所。您平时在生活与艺术中是如何分配并且平衡这二者的?


C:在生活中,认知是必须的,有时候还需要将认知迅速转换成程序,不然我们会寸步难行;而新的感知却不同,它有时会给生活带来不安和困惑。但在艺术中,认知却时常会过于干预艺术,破坏创作的自然状态;而由于感知与艺术一直都处在一种共生关系中,因此,在感知与艺术的互动期间,双方都能成为彼此发展的动力。


所以,我的平衡观点是:在生活中,储存感知,提升认知;而在艺术中,储存认知,提升感知 。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 国家美术·关注 崇真艺客

▲ 陈墙《绘画-20-35》120×90cm 布上丙烯 2020




 艺术与艺术家内在的关系


N:您深信艺术源自直觉,艺术是感知的产物。在您的绘画中拒绝任何带有描述性的图像,因为只有最纯粹的涂抹和描绘,才能触发隐藏在本能中的直觉与感知。您又是如何在画面中处理直觉与本能的遵循问题的呢?


C:在我的理解中,直觉是一种不经过推理思考的快速直观的判断,而本能也不来自于思考,似乎也不做判断。直觉是快速感知的一个重要部分,本能更是。我时常在想一个问题,就是艺术的根本目的会不会是“感知”想通过“艺术”,来找到它自身的存在形式?但不知道对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来自于直觉还是来自于本能?或者只是来自于胡思乱想?


关于在创作中拒绝描述性图像,是为了拒绝认知以及被明确的事物和想法(包括此时此刻我正在阐释的想法在内)直接进入画面大行说教之道,以免让本属于感觉的那一点点“仙气”像小鸟一样被惊散得无影无踪。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 国家美术·关注 崇真艺客

▲ 陈墙《绘画-20-34》200×320cm 布上丙烯 2020




N:您的作品虽然是抽象的,但是似乎有序排列组合,您是如何思考自己创作时候的自我意识的呢?潜意识占据更多还是有意识面对?可否将潜意识视作本能与直觉?


C:当然始终是“有意识”占据着整个剧场,包括舞台也是由“有意识”精心完美搭建起来的,唯独只将幕前的舞台交给“潜意识”。潜意识和本能也都与未知领域产生关联,而人类的进步也都一直在与我们的“意识”朝向未知领域的挺进发生关联。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 国家美术·关注 崇真艺客

▲ 陈墙《无所谓-21-16》160×120cm 布上丙烯 2021




N:您是如何将理性与感性分别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的呢?您在创作上更喜欢切换至哪一项以此投入?


C:理性应该是感性的“管理者”,而不应该是感性的“终结者”或“统治者”。感性是生命的原初状态,也是理性的来源。没有了感性,理性就不再有存在的意义。其实,理性很像是感性雇佣来的“大管家”,而感性才是属于生命这个庄园的“主人”。

在我的创作中,理性这个“大管家”是断然不会代替“主人”讲话的。它只能全力维护主人不受琐碎事物干扰,还能为主人营造出一个自然而轻松的环境,让主人在这个环境中能够轻松自在地讲话。只有被理性服务过的感性才能更好地为艺术代言。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 国家美术·关注 崇真艺客

▲ 陈墙《感觉的气息-21-13》200×200cm 布上丙烯 2021




N:您在创作时是会选择支配情感与情绪还是被它们支配?


C:这是一个相互支配的过程,也是一个将感性与理性间的关系默契处理的过程。处理得当,情感与情绪可以被当作催化剂来使用。处理不当,情感与情绪就会充当搅局者的角色。尤其在当代艺术中,只有经历过反思的过程,情感和情绪才有可能起到催化作用。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 国家美术·关注 崇真艺客

▲ 陈墙《仰望-21-18》(三联) 260×600cm 布上丙烯 2021



N:您如何思考生活与艺术中精神与物质的占比?


C:一半一半,生活养身,艺术养心。也只是寄希望于这样的占比。当然,也不乏有许多寄希望于生活养心,艺术养生的人。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 国家美术·关注 崇真艺客

▲ 陈墙《感觉的温度-21-12》200×200cm 布上丙烯 2021




N:您曾经提到过如善慧禅师的一首著名禅偈,也说艺术就像一条难以钓到的鱼,它也像一条游弋在生命中的魂。而艺术之魂,似乎比艺术家更具远见。颇有种如姜太公钓鱼的味道。您说“让艺术成为艺术”也是将艺术看成了一个生命体来对待?您是什么样的契机和缘由会开始如此思考的?您又是如何理解艺术的本体论与本质的?您提到过“不确定性”是“确定”与“不确定”的叠加态,艺术的本质就存在于这两种状况之间。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够如何理解其本质?或者说,艺术本身是否有本质?是形而上的还是形而下的?


C:艺术其实就是人这个物种的另一种折射状态,是感应于生命的一种奢侈的外化形式。或许,人这个物种的本质是什么,艺术的本质也就会相应着是什么。那么人的本质又会是什么呢?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它们在哪里?或许是因为人难于反观自身,才希望在艺术中照见自身,这种寻找艺术本质的行为,似乎注定就潜藏着一种莫名的需要,于是便有了需要借艺术间接地找到人类自身本质的意图?又或者是人找不到自身的本质,就产生了要为艺术安装一个终极本质的愿望,这样好像人的本质就被找到了似的。由此看来,艺术或许根本就没有本质,如果有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有没有?


没有搞清艺术的本质,是因为我们没有搞清生命的本质。尽管我们找到了组成生命的元素,如细胞、蛋白、DNA以及脑神经突触和击电产生意识…等,但这些就一定是生命和意识的本质吗?还远远不是,或许本就是永远的迷。所以想搞清艺术的根本也就还远远着呢,或许这也是永远的迷。尽管今天的科学让我们觉得我们正在处于距离那个真像的无限接近之中,就像我们正处于无限接近艺术一样,却又始终无法抓住它的内在本质。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 国家美术·关注 崇真艺客

▲ 陈墙《黑风-21-8》120×160cm 布上丙烯 2021




 艺术与内在的关系


N:看到您平时的一些个人心得感悟会通过文字的方式呈现,读起来十分具有哲理与诗性,您平时会自己写哪些类型的文字?可否同我们大家分享一些?您认为它们与绘画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是否会融入您的绘画之中?


C:我从来不会将我的文字所表达的意图明确地放进我的绘画中。绘画没有义务解释我们的想法,绘画不是说明书,绘画的性质和发展的方向与文字无关,它的特长就是能够在文字无法到达的地方找到新的感觉。我的绘画与我的文字就好像完全处在两个不同的平行空间里,我的绘画似乎一直在藐视和逃离我的文字对它的指认和捕捉。而我的文字却又非要对我的绘画穷追不舍、非要将对方逮个正着不可。只是在面对我的绘画出现新状态时,此刻的文字在描述它不是什么的时候,显得很有能力;但在描述它是什么的时候,却又显得很无能,这就是文字的局限之处。


有意思的是我时常感觉到自己被挤压在绘画与文字之间,接受着两边因为挤压而散发出来的不同气息,让我时而分裂、时而融合。所以我的绘画里没有文字,只有气息。但必须承认,在这些气息中有很多都来自于文字的助力和认知的布局。


有意思的是我时常感觉到自己被挤压在绘画与文字之间,接受着两边因为挤压而散发出来的不同气息,让我时而分裂、时而融合。所以我的绘画里没有文字,只有气息。但必须承认,在这些气息中有很多都来自于文字的助力和认知的布局。


N:还有什么会启发和影响您的创作?


C:启发和影响是常有的事,但我会自动屏蔽许多影响或干扰。除非它让我改变了视角,或者遭遇了时代与环境的变迁。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 国家美术·关注 崇真艺客

▲ 陈墙《绘画-20-28》170×170cm 布上丙烯 2020




 艺术与外在的关系


N:您如何看待艺术作为人特殊的产物同时与文化、环境、经历等等之间的关系?您是如何理解、平衡并且融合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特质与精神内涵的?


C:可以说文化是从古至今所有人类活动的总和,艺术是其中一个很小的部分。但艺术的核心却是需要超越文化特质的。艺术的核心所指向的是人类生命感知中的那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部分。这个核心部分也是创造力的来源。而文化却需要重复和繁衍,以至生生不息。文化的特质是传承,艺术的特质是创新。

N:您认为艺术究竟对自己与外界的生活甚至生命产生了哪些影响?这种影响具体是什么?


C:艺术的影响力取决于你看世界的角度,角度不同,看法也会不同。其结果就是你认为它没有影响力,那它在你这里就不具有影响力;一但你真的感受到了它的影响,那你的生命在感受质量上就会有所改变。感受力决定影响力。


但不管我们的看法如何,艺术确实一直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以及生命,如今它已经无处不在。从我们身边的工业产品、建筑、家装、服装、日用产品及手机、电器、甚至军工产品……等的所有造型上看,艺术的影响力的确是无处不在的。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 国家美术·关注 崇真艺客

▲ 陈墙《余温-21-15》120×100cm 布上丙烯 2021




N:您是否认为艺术家应该致力于“破坏”或者“扩展”既有的艺术形式和传统?您是如何看待并且实践的?


C:说“突破”更合适,突破是从庞大的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一个尖锐部分。传统是基础,而突破的对象是传统。但如果没有了传统,突破也就没有了意义。


创作中的艺术家经常会在固守与突破这两个模式中左右来回穿梭。回到左边重新审视“固守”的对象和范围;等到了右边又会重新审视“突破”的方向和目标。好像新的艺术就是这样左右来回折腾出来的。


N:同时您说现实不需要艺术,艺术也不站在现实这一边。艺术非现实,也非功利,但现实和功利却会沾艺术的光。那您是如何理解艺术与现实它们二者的关系?


C:我在这里所说的艺术,指的是艺术家在创作中所极力想要抓住艺术的那种状态,而不是指已经完成的艺术作品。艺术家的创作状态一定是非现实的,这时的艺术也无需与现实有关。艺术家也只有进入到与现实无关的状态,才能专注于创作,才有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一但作品完成,它才会与现实发生关系,此时的现实与艺术作品的关系不仅仅能说,是现实需要沾艺术的光,同时还能说艺术作品也需要沾现实的光。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 国家美术·关注 崇真艺客

▲ 陈墙《绘画-20-33》200×200cm 布上丙烯 2020



N:您是否有所认为的艺术家这个职业的使命?比如在生命中留下痕迹等等?


C:艺术家这个职业与社会使命无关,但它与人类的发展进程有关。也可以说它是人类在感知和认知之间所进行的一种对抗与融合的不断升级式的兑现活动。


岁月留痕是因为有生命。尽管四季的春夏秋冬想抹平一切痕迹,推倒重来。但万事万物都在以留痕的方式存在着,唯一的区别是留痕的时间有长有短,留痕就是存在。生命也是无时无刻不在以留痕的方式存在着。当每一个幼儿初次握笔之时,都会在纸上本能地涂抹,这种行为可不是他的认知意识所为,这是我们的基因为了传播它的痕迹所设制的“出厂”模式。艺术就是基因意志用来留痕和有着酷似宣誓主权意义的、且又能够将痕迹相对保持长久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时艺术还是对生命及痕迹流失的记录和纪念的一种方式。


N:您能够以不变应(引)万变,您对将来艺术与生活是如何思考规划的?有什么新的计划规划?


C:在认知的导航下,跟着感觉走。规划都是边走边划出来的,规划也需要顺应新感觉之势而为。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 国家美术·关注 崇真艺客

▲ 陈墙《绘画-20-37》120×90cm 布上丙烯 2020



N:您如何理解变化?


C:变化是唯一不变的真理。变化也能让不变成为终极梦幻。

N: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您用一句话简单的概括总结一下您迄今为止对于艺术与创作的理解与心得感悟?


C:这是一个很难用一句话回答的问题。在从事艺术创作30多年里,我每年都想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对艺术的理解,但每年都无法穷尽对它的理解,因为它始终都处在一种流变与游走的状态之中。它有无穷的视角,我在创作中追寻它的时候,时有进入另一个视角看世界的状态,也像是被它引领的状态,但也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状态。

 

一旦,能触碰到艺术的精辟之处,那它的结果一定是:只能意会却难以言说。因为艺术的内核不会停留在我们的已知世界里。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 国家美术·关注 崇真艺客
▲ 陈墙《感觉的温度-21-2》200×200cm 布上丙烯 2021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 国家美术·关注 崇真艺客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 国家美术·关注 崇真艺客


在关注当下艺术热点的同时,
也不要错过艺术史上的精彩



经典回顾
And More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 国家美术·关注 崇真艺客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 国家美术·关注 崇真艺客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 国家美术·关注 崇真艺客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 国家美术·关注 崇真艺客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 国家美术·关注 崇真艺客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 国家美术·关注 崇真艺客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 国家美术·关注 崇真艺客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 国家美术·关注 崇真艺客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 国家美术·关注 崇真艺客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 国家美术·关注 崇真艺客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 国家美术·关注 崇真艺客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 国家美术·关注 崇真艺客
艺术只能意会难以言说 | 国家美术·关注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